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雨韭

鎖定
雨韭,中藥名。為雨久花科植物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的全草。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及河南等地。具有利水通淋,祛痰,消腫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水腫,小便不利,淋濁,帶下,咳喘痰多,失眠,內外出血,難產胎死不下,癰疽,瘰癧,禿瘡,疥癬。
別    名
浮薔
青茨菇花
水白菜
中文學名
雨韭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粉狀胚乳目
雨久花科
雨久花屬
雨久花屬
分佈區域
東北、華北、華東及河南等地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

雨韭入藥部位

全草。

雨韭性味

味甘,性寒。

雨韭歸經

歸肺經。

雨韭功效

清肺熱,利濕熱,解瘡毒。

雨韭主治

高熱咳喘,濕熱黃疸,丹毒,瘡癤。

雨韭相關配伍

治小兒高熱咳喘:雨久花6g,水煎,日服2次。(《吉林中草藥》)

雨韭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搗敷。

雨韭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雨韭形態特徵

雨久花,又名藍鳥花。直立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具柔軟鬚根。直立,高30-70釐米,全株光滑無毛,基部有時帶紫紅色。葉基生和莖生;基生葉寬卵狀心形,長4-10釐米,寬3-8釐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全緣,具多數弧狀脈;葉柄長達30釐米,有時膨大成囊狀;莖生葉葉柄漸短,基部增大成鞘,抱莖。總狀花序頂生,有時再聚成圓錐花序;花10餘朵,具5-10毫米長的花梗;花被片橢圓形,長10-14毫米,頂端圓鈍,藍色;雄蕊6枚,其中1枚較大,花葯長圓形,淺藍色,其餘各枚較小,花葯黃色,花絲絲狀。蒴果長卵圓形,長10-12毫米。種子長圓形,長約1.5毫米,有縱稜。花期7-8月,果期9-10月。

雨韭生長環境

生於池塘、湖邊或稻田。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及河南等地。

雨韭性狀鑑別

乾燥全草常皺縮成團,帶根莖者,有眾多纖維狀鬚根。莖長約50cm,黃綠色,有皺紋和溝紋,無毛,基部呈紫褐色或紫紅色;斷面常中空。葉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卵狀心形,長2-10cm,寬2-8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全緣;薄紙質,葉脈弧形;葉柄長約25cm;莖生葉葉柄短,基部鞘狀抱莖。有時可見總狀花序,花被裂片6,藍色或藍褐色。氣微,味淡,微腥。

雨韭現代應用

臨牀用於治療小兒感冒咳嗽、發熱,急性胃腸炎腹瀉及疔瘡等。

雨韭相關論述

1、汪連仕《草藥方》:“去濕之功同茵陳。”(引自《綱目拾遺》)
2、《綱目拾遺》:“散一切癤腫,消痔漏,明目。”
3、《吉林中草藥》:“清熱定喘,解毒消腫。治高熱,小兒丹毒。”
4、《沙漠地區藥用植物》:“治發燒咳嗽。”

雨韭附註

1、在延邊地區,雨久花嚴重地影響着水稻的分櫱和成穗。
2、雨久花單株種子產生數量大、發芽率高,此特性宜雨久花對磺酞脲類除草劑產生抗藥性。
[1-5]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
  • 3.    楊衞平、夏同珩.《新編中草藥圖譜及常用配方 6》:貴州科技出版社,2010年
  • 4.    李建秀、周鳳琴、張照榮.《山東藥用植物志》: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
  • 5.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