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雨淋滅火系統

鎖定
雨淋滅火系統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或傳動管控制,自動開啓雨淋報警閥和啓動供水泵後,向開式灑水噴頭供水的開式自動噴水滅火系統
中文名
雨淋滅火系統
外文名
deluge system
別    名
開式自動噴水滅火系統
特    點
系統滅火控制面積大,出水量大等
應用場所
部分倉庫、廠房等
學    科
建築學

雨淋滅火系統組成

雨淋滅火系統通常由兩部分組成:火災探測傳動控制系統;帶雨淋報警閥組和開式噴頭的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雨淋系統組件包括開式噴頭、管道系統、雨淋閥、火災探測器、報警控制裝置、控制組件和供水設備等。 [1] 
1.噴水器和開式噴頭
噴水器的類型應根據滅火對象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有些噴水器已有定型產品,有些可在現場加工製作。開式噴頭與閉式噴頭的區別僅在於缺少有熱敏感元件組成的釋放機構,噴口呈常開狀態。噴頭由本體、支架、濺水盤等零件構成。
雨淋報警閥簡稱雨淋閥,它是雨淋滅火系統中的關鍵設備,其作用是接通或關斷向配水管道的供水。雨淋報警閥不僅用於雨淋系統,還是水噴霧、水幕滅火系統的專用報警閥。
3.火災探測傳動控制裝置
自動開啓雨淋閥常用的傳動裝置有:帶易熔鎖封鋼索繩控制的傳動裝置、帶閉式噴頭控制的充水或充氣式傳動管裝置和電動傳動管裝置。 [2] 

雨淋滅火系統工作原理

雨淋滅火系統由開式灑水噴頭、雨淋報警閥組等組成,由配套設置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或傳動管聯動雨淋閥,由雨淋閥控制配水管道上的全部開式噴頭同時噴水。發生火災時,被保護的區域急速上升的熱氣流使感温探測器探測到火災區的燃燒粒子,並立即向報警控制器發出報警信號,經報警控制器分析確認後發出聲、光報警信號,同時開啓雨淋閥電磁閥,使高壓腔壓力水快速排出。由於經單向閥補充流入高壓腔的水流緩慢,因而高壓腔水壓快速下降,供水作用在閥瓣上的壓力將迅速打開雨淋閥門,水流立即充滿整個雨淋管網,使該雨淋閥控制的管網上所有開式噴頭同時噴水,可以在瞬間像下暴雨般噴出大量的水覆蓋火區,達到滅火目的。雨淋閥打開後,水同時流向報警管網,使水力警鈴發出聲響報警,在水壓作用下,接通壓力開關,並通過報警控制器切換,給值班室發出電信號或直接啓動水泵。在消防主泵起動前,火災初期所需的消防用水由高位水箱或氣壓罐供給。 [1] 

雨淋滅火系統設置範圍

雨淋滅火系統具有出水量大,滅火控制面積大,滅火及時等優點,但水漬損失大於閉式系統。通常用於燃燒猛烈、蔓延迅速的某些嚴重危險級場所。GB 50016-2006《建築設計防火規範》規定下列場所應設置雨淋噴水滅火系統:
1)火柴廠的氯酸鉀壓碾廠房;建築面積大於100m²生產,使用硝化棉、噴漆棉、火膠棉、賽璐珞膠片、硝化纖維的廠房。
2)建築面積超過60m²或儲存量超過2t的硝化棉、噴漆棉、火膠棉、膠片、硝化纖維的倉庫。
3)日裝瓶數量超過3000瓶的液化石油氣儲配站的灌瓶間、實瓶庫。
4)特等、甲等或超過1500個座位的其他等級的劇院和超過2000個座位的會堂或禮堂的舞台的葡萄架下部。
5)建築面積大於等於400m²的演播室,建築面積大於等於500m²的電影攝影棚。
6)乒乓球廠的軋坯、切片、磨球、分球檢驗部位。
我國現行GB 50084-2001《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範》(2005年版)規定,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場所,應採用雨淋系統:
1)火災的水平蔓延速度快、閉式噴頭的開放不能及時使噴水有效覆蓋着火區域。
2)室內淨空高度超過本規範中6.1.1的規定,且必須迅速撲救初期火災。
3)嚴重危險級Ⅱ級。

雨淋滅火系統分類

雨淋噴水系統可分為空管式雨淋噴水滅火系統和充水式雨淋噴水滅火系統兩類。
1)空管式雨淋噴水滅火系統的雨淋閥後的管網為幹管狀態,該系統可由傳動管或電動設備起動。
2)充水式雨淋噴水滅火系統的雨淋閥後的管網內平時充水,水面高度低於開式噴頭的出口,並借溢流管保持恆定。雨淋閥一旦開啓噴頭較高。該系統可用易熔鎖封、閉式噴頭傳動管或火災探測裝置控制啓動。 [2] 

雨淋滅火系統特點

(1)系統滅火控制面積大,出水量大,滅火及時。由於開式噴頭向系統保護區域內同時噴水,能有效地控制火災,防止火災蔓延,耗水量也較大。
(2)系統反應速度快,滅火效率高。由於是採用火災探測傳動控制系統來開啓系統,從火災發生到探測裝置動作並開啓雨淋系統滅火的時間,比閉式系統噴頭開啓的時間短。如果採用充水式雨淋系統,反應速度更快,更有利於快速出水滅火。
(3)在實際應用中,系統形式的選擇比較靈活。但不論哪種形式,其自動控制部分需要很高的可靠性,否則易產生誤動作。因噴水面積過大,且沒有過火之處也噴水,因此會造成極大的水漬損失,其應用應慎重。 [1] 
參考資料
  • 1.    方正,謝曉晴主編.消防給水排水工程: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09
  • 2.    李亞峯,馬學文,餘海靜等編著.建築消防工程: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