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雞場豆腐

鎖定
雞場豆腐之所以質稱上乘,一好在水。據説,因此地屬煤山地帶,水中含硫,而豆中含鹼,則鹼硫化合,腐腦皮多。二好在做工精細。主要是取漿、點腦、包榨、薰烤。濾帕過濾取漿去渣,用傳統酸湯點法,包榨、壓力適度,結實不流為準。用柴火薰烤,以灌木為主,尤以青桐最佳,蔸又甚於枝幹。烤時,以不猛明火,紅炭火為好,勤翻動;次以文火,微以煙薰;後以稍弱明火,使外皮黑紅色渾為一體而呈褐紅,塊幹潤適宜。能鼻嗅薰香。
中文名
雞場豆腐
口    味
鮮香
主要食材
豆腐
配    料
鹽等

目錄

雞場豆腐簡介

雞場豆腐的美譽,淵源於何時,現難考證。僅就現存資料斷定,亦有一百三四十年的歷史,至今已沿傳五代。

雞場豆腐起源

咸豐五年 ( 公元 1855 年 ) 或同治四年 ( 公元 1865 年 ) 左右,織金人楊永臣來雞場街上落户,操豆腐業。生意最講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而只他一家,豆腐質量好,一時聲譽大起。因此,有十多户競相爭做,如高亮芝、顏玉清、艾大爺、王大爺等。其間,還興起了臭豆腐乾熱。繼而發展至二十來家,其中數肖南清、嶽興順“鬼精靈”等,其工藝爐火純青,更倍受青睞。

雞場豆腐第四代

傳至第四代,增至約三十家,做得好者有李德春、李光前、李正能、顏國亮等,佼佼者則是肖南清之子肖登華。其豆腐銷售之快有“落地紅”之喻。在縣城和居仁一帶,眾口稱道肖家豆腐,“肖家豆腐”幾乎成了“雞場豆腐”的代名詞。

雞場豆腐第五代

第五代時發展到三四十户,如毗鄰村趙家寨和老王大田,因質量好,人們也視其為雞場豆腐。鄰村的王瑞海和李德軍弟兄的也很有名。五代操豆腐業者,前三代人是專業從事,後兩代人是副業為之。

雞場豆腐發展

雞場豆腐享譽悠久,聞名遐邇。晚清至民國年間,雞場街是居仁第一大集,繁榮興旺與兔場不相上下。趕集者有遠至織金屬大、小六塘;大方牛場坡。最遠者一百五六十里,其原因,就是雞場豆腐的聲譽所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