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豆腐

(食品)

鎖定
豆腐是一種營養豐富又歷史悠久的食材,大眾對豆腐的喜愛推動了豆腐製作工藝的前進和發展。豆腐主要的生產過程一是製漿,即將大豆製成豆漿;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漿在熱與凝固劑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膠體,即豆腐。 [1] 
豆腐內含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在95%以上,這樣的健康食品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愛,但要想更好地發揮豆腐的營養價值,還需要注意做好搭配。 [2] 
2014年,“豆腐傳統制作技藝”入選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道神奇的中國美食開始在商品價值之外,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和傳承意義。 [6] 
中文名
豆腐 [3] 
外文名
Tofu
分    類
南豆腐、北豆腐、內酯豆腐 [5] 
主要食材
黃豆、水 [4] 
發源地
中國

豆腐發展歷史

我國是豆腐的發源地。相傳,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7-前122年)的母親喜歡吃黃豆,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黃豆,劉安就叫人把黃豆磨成粉,怕粉太乾,便衝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鹽滷,結果凝成了塊狀的東西,即豆腐花。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興,病勢好轉,於是豆腐就流傳了下來。而豆腐的製作很可能是劉安在組織方士們煉丹實踐中發明的。方士們在煉丹中使用了許多礦物和無機鹽,偶爾發現石膏或其他鹽類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宋朝著名詩人朱熹詩曰:“種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並自注“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豆腐》:“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3] 
關於豆腐的製作方法,在明代以後的一些古籍中有不少記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豆腐的快速製法和凝固劑的使用作了詳細闡述:“豆腐之法,凡黑豆黃豆及白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鹽滷汁或山礬汁或酸醋澱,就釜收入。又有人缸內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鹹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斂耳。其面上凝結者揭取晾乾,名豆腐皮,入饌甚佳也,氣味甘鹹寒”。鹽滷汁就是氯化鎂、硫酸鎂、氯化鈉等成分的濃縮溶液;山礬汁是含重水鹽類的礦物,如鉀礬等;石膏是含水硫酸鈣;酸醋是食用醋。現今這些凝固劑的大部分仍然沿用。明代吳氏的《墨娥山錄》中有:“凡做豆腐,每黃豆一升,入綠豆一合,用滷水點就,煮時甚筋韌,秘之又秘”。意思是:在做豆腐時,在黃豆中加入十分之一的綠豆,做出來的豆腐特別有韌性。這也是我們現在值得借鑑和研究的。明代詩人蘇秉衡寫的《豆腐詩》曰:“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缶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箇中滋味誰知得,多在僧家與道家。”詩中對豆腐的發明、製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簡明、靈活、形象的描繪,讚歎之情躍然紙上,耐人尋味。 [3] 
清代李調元的《童山詩集》中部分詩句,高度概括了豆腐、豆腐皮、五香豆腐乾、姑蘇糟豆腐、臭豆腐、豆腐乳的製作。汪日楨在《湖雅》中述:“豆漿點以石膏或鹽滷成腐;未點者曰豆腐漿;點後布包成整塊曰幹豆腐;置方板上曰豆腐箱,固呼一整塊曰一箱,稍嫩者曰水豆腐,尤嫩者……成軟塊,亦曰水豆腐,又曰盆豆腐;其最嫩者不能成塊,曰豆腐花,也曰豆腐腦;下鋪細布潑以腐漿,上又鋪細布交之,施潑交壓成片,曰千張,亦曰百葉;其漿面結衣揭起成片,曰豆腐衣;幹腐切成小方塊油燉,外起衣而中空,曰油豆腐,切三角,曰角豆腐。” [3] 
日本研究中國食物史的學者筱田統,寫了一篇《豆腐考》。他查閲了宋代以及宋以前的各類農書,又查了唐代的各種筆記與隨筆、文集,均不見關於豆腐的著錄。最後,在宋初陶谷的《清異錄》中發現了有關豆腐的最早記載:“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説的是豆腐的營養價值。 [3] 

豆腐製作工藝

傳統豆腐生產工藝過程,首先是浸泡大豆使大豆軟化,浸泡後的大豆磨漿,然後過濾將豆渣分離獲得豆漿,蒸煮豆漿,再加入凝固劑等使大豆蛋白質膠凝成型得到豆腐。 [4] 
傳統豆腐生產的基本工藝流程:大豆——清理——浸泡——磨漿——過濾——煮漿——凝固——成型——成品 [4] 
(1)清理:選擇品質優良的大豆,除去所含的雜質,得到純淨的大豆。 [4] 
(2)浸泡:浸泡的目的是使大豆吸水膨脹,有利於大豆粉碎後提取其中的蛋白質。浸泡好的大豆吸水量為1:(1-1.2),即大豆增重至原來的2.0-2.2倍。浸泡後大豆表面光滑、無皺皮,豆皮輕易不脱落,手感有勁。 [4] 
(3)磨漿:經過浸泡的大豆,蛋白體膜變得鬆脆,但是要使蛋白質溶出,必須進行適當的機械破碎。如果從蛋白質溶出量角度看,大豆破碎的越徹底,蛋白質越容易溶出。但是磨得過細,大豆中的纖維素會隨着蛋白質進入豆漿中,使產品變得粗糙、色澤深,而且也不利於漿渣分離,使產品得率降低。因此一般控制磨碎細度為100-120目。實際生產時應根據豆腐品種適當調整粗鈿度,並控制豆渣中殘存的蛋白質低於2.6%為宜。採用石磨、鋼磨或沙盤磨進行破碎。磨碎後的豆糊採用平篩、卧式離心篩分離,充分提取豆漿。 [4] 
(4)煮漿:煮漿是通過加熱使豆漿中的蛋白質發生熱變性的過程。一方面為後序點漿創造必要條件,另一方面消除豆漿中的抗營養成分,殺菌,減輕異味,提高營養價值,延長產品的保鮮期。煮漿的方法根據生產條件不同,可以採用土灶鐵鍋煮漿法、敞口罐蒸汽煮漿法、封閉式溢流煮漿法等方法進行。煮漿温度應達到100℃,時間5min左右。 [4] 
(5)凝固與成型:凝固就是大豆蛋白質在熱變性的基礎上,在凝固劑的作用下,由溶膠狀態轉變成凝膠狀態的過程。生產中通過點腦和蹲腦兩道工序完成。 [4] 
點腦是將凝固劑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加入熟豆漿中,使大豆蛋白質溶膠轉變成凝膠,形成豆腐腦。豆腐腦是由呈網狀結構的大豆蛋白質和填充在其中的水構成的。一般來講,豆腐腦的網狀結構網眼越大,交織的越牢固,其持水性越好,做成的豆腐柔軟細嫩,產品的得率也越高;反之,則做成的豆腐僵硬,缺乏韌性,產品的得率也低。 [4] 
經過點腦後,蛋白質網絡結構還不牢固,只有經過一段時間靜置凝固才能完成。根據豆腐品種的不同,蹲腦的時間一般控制在10-30min。 [4] 
成型即把凝固好的豆腐腦放入特定的模具內,施加一定的壓力,壓榨出多餘的黃漿水,使豆腐腦密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具有一定含水量和彈性、韌性的豆腐,不同產品施加的壓力各不相同。 [4] 

豆腐營養功效

豆腐
豆腐(5張)
豆腐為補益清熱養生食品,常食可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清潔腸胃。更適於熱性體質、口臭口渴、腸胃不清、熱病後調養者食用。現代醫學證實,豆腐除有增加營養、幫助消化、增進食慾的功能外,對齒、骨骼的生長髮育也頗為有益,豆腐味甘性涼,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不過豆腐雖好,多吃也有弊,過量也會危害健康。比如,引起消化不良,豆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一次食用過多不僅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而且容易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尤其是患有痛風的人食用豆腐,會提高痛風的發作:豆腐含嘌呤較多,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多食易導致痛風發作,特別是痛風病患者要少食。 [1] 

豆腐購買須知

一看色澤:優質豆腐所呈現出來的顏色是均勻的乳白色或淡黃色,是豆子磨漿的色澤。劣質的豆腐顏色呈深灰色,沒有光澤。 [5] 
二看彈性:優質的豆腐富有彈性,結構均勻,質地嫩滑,形狀完整。劣質的豆腐比較粗糙,摸上去沒有彈性,而且不滑溜,反而發黏。 [5] 
三聞味道:正常優質的豆腐會有豆製品特有的香味。劣質的豆腐豆腥味比較重,並且還有其他的異味。 [5] 
四嘗口感:優質豆腐掰一點品嚐,味道細膩清香。劣質的豆腐口感粗糙,味道比較淡,還會有苦澀味。 [5] 

豆腐食譜指南

豆腐魚湯:這是一種很常見的飲食搭配,不僅美味可口,而且可以更好發揮二者的營養價值。豆腐蛋氨酸含量較少,而魚類含量非常豐富;魚類苯丙氨酸含量比較少,而豆腐中則含量較高。這樣兩者合起來吃,可以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從而提高營養價值。由於豆腐含鈣量較多,而魚中富含維生素D,兩者合吃,藉助魚體內維生素D的作用,可使人體對鈣的吸收率提高很多倍。 [2] 
豆腐煮肉或蛋豆腐:雖然富含蛋白質,但卻沒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蛋氨酸。如果搭配其他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和雞蛋等,可以提高豆腐中蛋白質的營養利用率。 [2] 
豆腐煮海帶:海帶含碘豐富,與豆腐一起烹煮,可以起到同時補鈣和補碘的作用,營養豐富又價格便宜,能補充人體需要的優質蛋白質、卵磷脂、亞油酸、維生素B1、維生素E、鈣、鐵等。 [2] 
豆腐煮蘿蔔:豆腐屬植物蛋白,多食會引起消化不良。蘿蔔,特別是白蘿蔔的消化功能強,若與豆腐拌食,有利於豆腐的吸收,人也就不會受到消化不良的困擾。 [2] 

豆腐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豆腐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99 千卡
蛋白質 12.2 g
脂肪 4.8 g
飽和脂肪酸 0.7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2.7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1 g
碳水化合物 2 g
不溶性膳食纖維 0.5 g
7 mg
63 mg
158 mg
106 mg
138 mg
0.69 mg
2.5 mg
0.22 mg
0.63 mg
1.5 μg
維生素A 5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5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3 mg
煙酸(煙酰胺) 0.3 mg
維生素E 6.7 mg
展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