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一種營養豐富又歷史悠久的食材,大眾對豆腐的喜愛推動了豆腐製作工藝的前進和發展。豆腐主要的生產過程一是製漿,即將大豆製成豆漿;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漿在熱與凝固劑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膠體,即豆腐。
[1]
豆腐發展歷史
編輯我國是豆腐的發源地。相傳,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7-前122年)的母親喜歡吃黃豆,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黃豆,劉安就叫人把黃豆磨成粉,怕粉太乾,便衝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鹽滷,結果凝成了塊狀的東西,即豆腐花。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興,病勢好轉,於是豆腐就流傳了下來。而豆腐的製作很可能是劉安在組織方士們煉丹實踐中發明的。方士們在煉丹中使用了許多礦物和無機鹽,偶爾發現石膏或其他鹽類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宋朝著名詩人朱熹詩曰:“種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並自注“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豆腐》:“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3]
關於豆腐的製作方法,在明代以後的一些古籍中有不少記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豆腐的快速製法和凝固劑的使用作了詳細闡述:“豆腐之法,凡黑豆黃豆及白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鹽滷汁或山礬汁或酸醋澱,就釜收入。又有人缸內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鹹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斂耳。其面上凝結者揭取晾乾,名豆腐皮,入饌甚佳也,氣味甘鹹寒”。鹽滷汁就是氯化鎂、硫酸鎂、氯化鈉等成分的濃縮溶液;山礬汁是含重水鹽類的礦物,如鉀礬等;石膏是含水硫酸鈣;酸醋是食用醋。現今這些凝固劑的大部分仍然沿用。明代吳氏的《墨娥山錄》中有:“凡做豆腐,每黃豆一升,入綠豆一合,用滷水點就,煮時甚筋韌,秘之又秘”。意思是:在做豆腐時,在黃豆中加入十分之一的綠豆,做出來的豆腐特別有韌性。這也是我們現在值得借鑑和研究的。明代詩人蘇秉衡寫的《豆腐詩》曰:“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缶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箇中滋味誰知得,多在僧家與道家。”詩中對豆腐的發明、製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簡明、靈活、形象的描繪,讚歎之情躍然紙上,耐人尋味。
[3]
清代李調元的《童山詩集》中部分詩句,高度概括了豆腐、豆腐皮、五香豆腐乾、姑蘇糟豆腐、臭豆腐、豆腐乳的製作。汪日楨在《湖雅》中述:“豆漿點以石膏或鹽滷成腐;未點者曰豆腐漿;點後布包成整塊曰幹豆腐;置方板上曰豆腐箱,固呼一整塊曰一箱,稍嫩者曰水豆腐,尤嫩者……成軟塊,亦曰水豆腐,又曰盆豆腐;其最嫩者不能成塊,曰豆腐花,也曰豆腐腦;下鋪細布潑以腐漿,上又鋪細布交之,施潑交壓成片,曰千張,亦曰百葉;其漿面結衣揭起成片,曰豆腐衣;幹腐切成小方塊油燉,外起衣而中空,曰油豆腐,切三角,曰角豆腐。”
[3]
日本研究中國食物史的學者筱田統,寫了一篇《豆腐考》。他查閲了宋代以及宋以前的各類農書,又查了唐代的各種筆記與隨筆、文集,均不見關於豆腐的著錄。最後,在宋初陶谷的《清異錄》中發現了有關豆腐的最早記載:“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説的是豆腐的營養價值。
[3]
豆腐製作工藝
編輯(2)浸泡:浸泡的目的是使大豆吸水膨脹,有利於大豆粉碎後提取其中的蛋白質。浸泡好的大豆吸水量為1:(1-1.2),即大豆增重至原來的2.0-2.2倍。浸泡後大豆表面光滑、無皺皮,豆皮輕易不脱落,手感有勁。
[4]
(3)磨漿:經過浸泡的大豆,蛋白體膜變得鬆脆,但是要使蛋白質溶出,必須進行適當的機械破碎。如果從蛋白質溶出量角度看,大豆破碎的越徹底,蛋白質越容易溶出。但是磨得過細,大豆中的纖維素會隨着蛋白質進入豆漿中,使產品變得粗糙、色澤深,而且也不利於漿渣分離,使產品得率降低。因此一般控制磨碎細度為100-120目。實際生產時應根據豆腐品種適當調整粗鈿度,並控制豆渣中殘存的蛋白質低於2.6%為宜。採用石磨、鋼磨或沙盤磨進行破碎。磨碎後的豆糊採用平篩、卧式離心篩分離,充分提取豆漿。
[4]
(4)煮漿:煮漿是通過加熱使豆漿中的蛋白質發生熱變性的過程。一方面為後序點漿創造必要條件,另一方面消除豆漿中的抗營養成分,殺菌,減輕異味,提高營養價值,延長產品的保鮮期。煮漿的方法根據生產條件不同,可以採用土灶鐵鍋煮漿法、敞口罐蒸汽煮漿法、封閉式溢流煮漿法等方法進行。煮漿温度應達到100℃,時間5min左右。
[4]
點腦是將凝固劑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加入熟豆漿中,使大豆蛋白質溶膠轉變成凝膠,形成豆腐腦。豆腐腦是由呈網狀結構的大豆蛋白質和填充在其中的水構成的。一般來講,豆腐腦的網狀結構網眼越大,交織的越牢固,其持水性越好,做成的豆腐柔軟細嫩,產品的得率也越高;反之,則做成的豆腐僵硬,缺乏韌性,產品的得率也低。
[4]
豆腐營養功效
編輯
豆腐(5張)
豆腐購買須知
編輯豆腐食譜指南
編輯豆腐魚湯:這是一種很常見的飲食搭配,不僅美味可口,而且可以更好發揮二者的營養價值。豆腐蛋氨酸含量較少,而魚類含量非常豐富;魚類苯丙氨酸含量比較少,而豆腐中則含量較高。這樣兩者合起來吃,可以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從而提高營養價值。由於豆腐含鈣量較多,而魚中富含維生素D,兩者合吃,藉助魚體內維生素D的作用,可使人體對鈣的吸收率提高很多倍。
[2]
豆腐煮肉或蛋豆腐:雖然富含蛋白質,但卻沒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蛋氨酸。如果搭配其他含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和雞蛋等,可以提高豆腐中蛋白質的營養利用率。
[2]
豆腐煮海帶:海帶含碘豐富,與豆腐一起烹煮,可以起到同時補鈣和補碘的作用,營養豐富又價格便宜,能補充人體需要的優質蛋白質、卵磷脂、亞油酸、維生素B1、維生素E、鈣、鐵等。
[2]
豆腐食物營養成分
編輯食物名稱 | 豆腐 |
含量參考 |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99 千卡 |
蛋白質 | 12.2 g |
脂肪 | 4.8 g |
飽和脂肪酸 | 0.7 g |
多不飽和脂肪酸 | 2.7 g |
單不飽和脂肪酸 | 1 g |
碳水化合物 | 2 g |
不溶性膳食纖維 | 0.5 g |
鈉 | 7 mg |
鎂 | 63 mg |
磷 | 158 mg |
鉀 | 106 mg |
鈣 | 138 mg |
錳 | 0.69 mg |
鐵 | 2.5 mg |
銅 | 0.22 mg |
鋅 | 0.63 mg |
硒 | 1.5 μg |
維生素A | 5 μg |
維生素B1(硫胺素) | 0.05 mg |
維生素B2(核黃素) | 0.03 mg |
煙酸(煙酰胺) | 0.3 mg |
維生素E | 6.7 mg |
- 參考資料
-
- 1. 胡瑾.豆腐製作技術中藴含的化學原理[J].食品安全導刊 .中國知網.2015[引用日期2020-05-22]
- 2. 豆腐怎麼吃更加有營養?[J].農家參謀 .中國知網.2016[引用日期2020-05-22]
- 3. 杜連啓,韓連軍.豆腐優質生產新技術:金盾出版社,2006:1-2
- 4. 李新華,董海洲.糧油加工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6:276-277
- 5. 鞏宏斌.常見食材鑑別圖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81
- 6. 全球連線|鄉村振興中的非遺力量:在豆腐“老家”解一道中國美食密碼 .光明時政[引用日期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