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電子偶素

鎖定
雙電子偶素是由兩個電子偶素所組成的分子化學式Ps2,是約翰·惠勒在1946年預言它的存在 ,隨後雙電子偶素都只有理論上的研究。直到2007年才由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大衞·卡西迪和米爾斯發現它。他們主要把電子偶素撞擊極薄的芯片製成。
中文名
雙電子偶素
外文名
Di-positronium
領    域
物理

雙電子偶素約翰·惠勒

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英語: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年7月9日-2008年4月13日),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美國理論物理學家
惠勒雖然沒有得到諾貝爾獎,但是他無疑是美國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作為物理學家,惠勒最重要的工作是與玻爾合作,在1942年共同揭示了核裂變機制,並參加了研製原子彈曼哈頓工程。他還是美國第一個氫彈裝置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作為物理學教育家,惠勒培養出了幾代美國物理學家,他指導過的博士達50位之多——當下美國宇宙學或者天體理論物理的一線人物有相當一部分是惠勒的學生。 [1] 

雙電子偶素電子偶素

電子偶素或稱正電子素(英語:Positronium)是一個電子與一個正電子組成的亞穩定的束縛態(ee),化學符號是Ps。最早由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Martin Deutsch在1951年發現。
由於電子和正電子最終會湮滅產生光子,電子偶素的半衰期是很短的。根據電子與正電子自旋狀態的不同,電子偶素主要分為兩種。單態(S0,自旋相反,總自旋為0)即仲電子偶素(para-positronium,簡記為p-Ps),三重態(S1,自旋同向,總自旋為1)即正電子偶素(ortho-positronium,簡記為o-Ps)。在真空中,單態的電子偶素半衰期為125ps,之後湮滅產生兩個光子(511keV);三重態電子偶素半衰期為142ns,湮滅產生三個光子,有時會產生多個光子。光子總能量為1022keV,即電子和正電子的總質量。
在介質中,三重態電子偶素的半衰期會相應變化,這就給人們提供了研究物質性質的一種手段。利用正電子或電子偶素研究物質內部性質已經成為一個應用非常廣泛的學科。它主要利用電子偶素在介質中的湮滅時間譜圖(英語:Positron Annihilation Lifetime Spectroscopy,簡稱PALS)的擬合為測量手段,而且是一種非破壞性的方法。 [1] 

雙電子偶素參見

  • 惠勒延遲選擇實驗
參考資料
  • 1.    D. B. Cassidy, V. E. Meligne, and A. P. Mills, Jr., “Production of a fully spin-polarized ensemble of positronium atoms”, Phys. Rev. Lett. 104, 173401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