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角犀鳥

(犀鳥科角犀鳥屬動物)

鎖定
雙角犀鳥是佛法僧目犀鳥科角犀鳥屬鳥類, [9]  又名大犀鳥、大嘴雀、羅比壞、瓦將。 [10]  上嘴和盔突頂部均為橙紅色,嘴側橙黃色,下嘴呈象牙白色;頰、頦和喉等部位均為黑色,後頭、頸部為乳白色;背、肩、腰、胸和尾上的覆羽都是黑色,腹部及尾下的覆羽為白色;翅膀也是黑色,但翅尖為白色,有明顯的白色翅斑;尾羽為白色,靠近端部有黑色的帶狀斑;腿灰綠色並沾有褐色,爪子幾乎為黑色。雌鳥的羽色和雄鳥相似,只是盔突較小。因雄性成鳥的盔突上面微凹,前緣形成兩個角狀突起,如同犀牛角而得名。 [11] 
雙角犀鳥分佈於印度、孟加拉國、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西部等地,中國境內主要分佈在雲南西部和西南部以及西藏東南部。 [12]  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常綠闊葉林。主要以各種熱帶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大型昆蟲、爬行類、鼠類等動物性食物。繁殖期為3—6月, [13]  窩卵數通常2枚,孵卵期40天左右,育雛期72—96天不等。 [12] 
雙角犀鳥因棲息地破壞導致種羣隔離以及大型營巢樹的消失,加上一些地區的非法捕獵,野外種羣數量日漸稀少。 [12]  現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14]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易危(VU)物種。 [15] 
中文名
雙角犀鳥 [1] 
拉丁學名
Buceros bicornis
別    名
大斑犀鳥
印度大犀鳥
外文名
Great Hornbil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犀鳥目 [2] 
犀鳥科
角犀鳥屬
雙角犀鳥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6]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4]  [7] 

雙角犀鳥形態特徵

雙角犀鳥雄性成鳥長着一個30釐米長的大嘴和一個大而寬的盔突,盔突的上面微凹,前緣形成兩個角狀突起,如同犀牛鼻子上的大角,又好像古代武士的頭盔,非常威武,因此得名雙角犀鳥。上嘴和盔突頂部均為橙紅色,嘴側橙黃色,下嘴呈象牙白色。它的頰、頦和喉等部位均為黑色,後頭、頸部為乳白色,背、肩、腰、胸和尾上的覆羽都是黑色,腹部及尾下的覆羽為白色。翅膀也是黑色,但翅尖為白色,還有明顯的白色翅斑,極為醒目。尾羽為白色,但靠近端部有黑色的帶狀斑。腿灰綠色並沾有褐色,爪子幾乎為黑色。雌鳥的羽色和雄鳥相似,只是盔突較小。眼睛上生有粗長的睫毛。虹膜深紅色,嘴基黑色,上嘴端部及盔突頂部橙紅色,嘴側橙黃色,下嘴象牙白色或乳白色。跗蹠灰綠色沾褐,爪近黑色。 [3] 
雄鳥:臉頰至頦部黑色,枕部及頸部淡黃色,上體及兩翼黑色。覆羽黃白色,形成明顯的翼斑。飛羽基部和末端白色,飛行時翼下對比顯著。胸部至上腹部黑色,其餘下體白色。尾白色,具寬闊的次端斑。在野外特徵明顯,容易識別。 [5] 
雌鳥:盔較小,盔上無黑斑,虹膜顏色較淡,其餘似雄鳥。虹膜一雄鳥紅色,雌鳥近白色;喙基和盔下部黑色,上喙端及盔頂略帶紅色,上喙橙黃色,下喙近白色;跗蹠灰黑色。 [5] 
大小量度:體長1190-1280毫米;嘴峯330-375毫米;翅500-552毫米;尾380-432毫米;跗蹠73-75毫米。 [3] 

雙角犀鳥近種區別


雙角犀鳥
體量
體長1190-1280毫米
體長110~122釐米
特徵
上嘴和盔突頂部均為橙紅色,嘴側橙黃色,下嘴呈象牙白色;頰、頦和喉等部位均為黑色,後頭、頸部為乳白色;背、肩、腰、胸和尾上的覆羽都是黑色,腹部及尾下的覆羽為白色
體型較大。尾巴長而重;嘴占身長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眼睛長有粗長的睫毛。整體上呈黑色;喙呈灰白色,基部為黃色和橙色,有黃色或橙色的盔突,頂端向上彎曲;腿部和尾巴根部為白色,尾羽呈白色,並帶有黑色條紋
圖片
雙角犀鳥 雙角犀鳥
馬來犀鳥 馬來犀鳥

雙角犀鳥棲息環境

雙角犀鳥為留鳥,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常綠闊葉林,尤其喜歡靠近湍急溪流的林中溝谷地帶。 [3] 

雙角犀鳥生活習性

雙角犀鳥習性

繁殖期間常單獨活動,非繁殖期則喜歡成羣活動於高大的榕樹上。每到果實成熟的季節,犀鳥羣大多固定在一個地點取食,直到食物吃盡才更換新的取食地點。它們也常常成羣飛行,一個接一個地前後魚貫前進。飛翔時速度不快,姿態也很奇特,頭、頸伸得很直,雙翅平展,作幾次上下鼓動後,便靠滑翔前進,然後再鼓動幾下翅膀,如此反覆進行,如同搖擼一般。由於翼下的覆羽未能掩蔽飛羽的基部,所以在飛行時飛羽之間會發出很大的聲響。它在鳴叫時,頸部垂直向上,嘴指向天空,發出粗厲、響亮的叫聲。日落時,便飛到為密集的葉簇所遮蔽的大樹頂上過夜。 [3] 

雙角犀鳥食性

雙角犀鳥的食量很大,食性也很雜,主要以各種熱帶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大的昆蟲、爬行類、鼠類等動物性食物。一般在樹上覓食,也有時在地上。犀鳥的大嘴看起來很笨重,實際上它既是工具又是武器,使用起來卻非常地靈巧,可以輕鬆自如地採摘漿果,輕而易舉地剝開堅果,還能得心應手地捕捉鼠類和昆蟲。
主要吃各種野果,也食蛇、蜥蜴、大型昆蟲、鼠類和穀物。繁殖習性似冠斑犀鳥。取食和棲息於原始林的頂冠層。 [3] 

雙角犀鳥分佈範圍

分佈於孟加拉、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 [4] 
中國分佈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德宏和盈江也有分佈。 [5] 
雙角犀鳥分佈圖 雙角犀鳥分佈圖

雙角犀鳥繁殖方式

每年的3-6月是雙角犀鳥的繁殖期,巢大多是選擇森林中的菩提樹等高大喬木上的天然樹洞,對其進行加工和修整而成。這種樹洞又大又寬,離地面也很高。每窩產卵通常為2枚,少數為1枚或3枚。卵剛產出時為純白色,以後變為淡皮黃色或皮黃褐色。卵呈卵圓形,大小為(60-72)毫米×(42-50)毫米。雌鳥承擔孵卵,孵化期大約為31天,雛鳥為晚成性。雌鳥在孵卵期間用自己吃剩下的食物殘渣和糞便混合後堆積在洞口,將洞口封閉縮小,同時雄鳥也在外面用它的大嘴銜泥,並混合果實、種子和木屑將洞口封閉,僅留一個小孔讓雌鳥嘴端能夠伸出。雌鳥在洞中孵卵、育雛,既安全,又舒適,不怕風吹日曬,還有利於保護雛鳥免遭蛇類、猴類和猛禽等的威脅和侵害。雌鳥和雛鳥排便時,把肛門對準洞口,直接噴射出去,雌鳥還不時地用嘴將洞內的污物清除出洞口,以保持洞內的清潔。雌鳥在雛鳥孵出後還要進行一次徹底的換羽,這時幾乎沒有飛翔的能力,換羽之後,便將洞口的封閉物啄破,與長大的雛鳥一起飛出來。整個孵卵、育雛期間的食物,全由雄鳥供給。為了使雌鳥和雛鳥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雄鳥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飛到外面覓食。這時,雄鳥還會將自己砂胃中的一層壁膜脱落下來,吐出體外,形成一個薄囊,它就用這個薄囊臨時貯存覓到的漿果、堅果等食物,帶回巢中。如果雌鳥沒有伸出嘴來迎候,雄鳥便用嘴輕輕地敲打樹幹,通知雌鳥取食。因此,到繁殖期結束的時候雌鳥和雛鳥都長得很肥胖,而雄鳥卻累得精疲力盡,非常消瘦。雌鳥在洞中身體弄得很髒,但出洞之前要換新羽,所以如果提前出來,它幾乎沒有飛翔能力。 [3] 

雙角犀鳥保護現狀

雙角犀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ver 3.1:
  • 2004年——近危(NT)。 [4] 
  • 2020年——易危(VU)。 [4]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7] 

雙角犀鳥種羣現狀

雙角犀鳥的種羣密度表明,考慮到適當海拔範圍內的大致棲息地,原產地內的種羣數量可以在預測的基礎上估計為23000-71000只。這屬於20-49999只個體,大致相當於13000-27000個成熟個體。在保護區之外,即使相鄰,物種數量的密度也可能低得多,通常遠低於每平方千米1只個體(Gale and Thongaree 2006年,Mudappa and Raman 2009年,Naniwadekar 等。2015年)。 [4] 
趨勢合理性:對2000-2012年間森林砍伐的分析估計,該物種在三代(55.2年)內的森林損失為26.1%(Tracewski等人,2016年)。該物種通常不耐森林干擾,此外還受到狩獵的嚴重威脅。因此,其物種數量的實際下降速度可能大於僅基於森林損失的估計下降速度。三代間的下降率暫定在30-49%之間。由於該物種的世代長度很長,三代時間超過55年,因此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計算過去三代的減少幅度。假設下降速度保持不變,預計該物種在未來三代內將下降30-49%。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