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盛班

鎖定
山東大平調早期科班,成立於清道光中期(約1830年左右)。當時菏澤縣衙三班(馬班、步班、快班)總管(掌管全縣武裝力量的官員)李玲秀,喜愛大平調戲曲,由他當管主,委託安興鎮藝名“魏大黑子”的平調演員掌班,成立了大平調戲曲班社——雙盛班。主要演員有旦角金鐘兒、花戲樓等人,活動範圍在魯西南的菏澤、東明、定陶、曹縣、鄄城、鄆城和河南省的滑縣、濮陽、範縣一帶。
中文名
雙盛班
別    名
大平調戲曲班社
解    釋
山東大平調早期科班
成立時間
清道光中期(約1830年左右)

目錄

雙盛班簡介

十年後,東明縣平調科班出身的著名黑臉演員田發太,來“雙盛班”搭班,並收徒傳藝。經田發太介紹,河南滑縣平調著名旦角演員福喜、祿喜,也先後進入雙盛班,不但加強了演員陣容,也帶來許多新劇目。稍後,田發太的門生、雙盛班出科的黑臉田義祥(菏澤市安興鎮田樓村人),繼承了田發太的傳統唱法,且聲腔宏亮,武功精湛,以演《鍘美案》中包公和《趙公明下山》中趙公明著稱。至此,“雙盛班”演員行當齊全,劇目豐富,名聲大震。其活動範圍迅速擴大,南到徐州、亳州,北到大名、磁州,東到兗州、濟寧,西到陳州、鄭州。
繼“魏大黑子”之後,掌班先後為田義祥、魏蘭枝(小生,藝名“小記頭”)。這時期,雙盛班的主要演員先後有武生沈金貴(藝名“金豆子”,以演趙雲、羅成著稱)、紅臉姬天榮(藝名“麻年兒”,擅演趙匡胤)、醜姜玉和(藝名“大二小”)、花旦常西夫、小生張合義等。

雙盛班生平

雙盛班延續共100餘年,到1936年,掌班換張含義、丁宗乾,並改名為合義班,主要活動在冀魯豫邊區境內。主要演員有張全臣(藝名“花臉五”)、牛銀河(紅臉,藝名“銀娃”)、張文祥(黑臉,藝名“大張二”)、周玉平(旦,藝名“真大嘴”)、郭文榮(旦,藝名“假大嘴”)等。
抗日戰爭時期,合義班開始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在當時解放區的安陵縣(今牡丹區大黃集一帶)、南華縣(今牡丹區高莊一帶)人民政府召開羣眾大會時,常先由“合義班”演戲。上世紀40年代初,合義班就演出了一批現代戲,如反映反霸除奸、團結抗日的《李正勸妻》、《扔石頭》、《一盒火柴》等,反映軍民大生產、齊心支援前線的《軍民大生產》等。解放戰爭時期,演出過《改造二流子》、《大團圓》、《妯娌倆》等現代戲,起了一定的宣傳和鼓動作用。
合義班的名字,一直沿用到1946年。當時,平調著名花旦演員陳桂欣(藝名“傳鬥”,“倆夾”),另在定陶縣陳集招收一批青少年,成立科班,很快培養出一批後起之秀,如紅臉郭盛高(藝名“小黑牛”)、彭盛江、旦角程玉鳳(藝名“大坤角”)等。在菏澤附近十餘個縣,深受觀眾喜愛。羣眾按其成立先後,稱“合義班”為“大平調”班,陳桂欣的科班為“小平調”班。至此,“合義班”的名字,在廣大觀眾口頭上消失。兩個班社師徒關係甚多,親如一家。
大平調班社以口頭流傳的形式保留了200餘出傳統劇目,其中經常上演的劇目有《天水關》、《百花亭》、《海棠關》、《收吳漢》、《收岑朋》、《彩仙橋》、《刮王莽》、《滾鼓山》、《賣虎皮》、《白玉杯》、《弒朝篡》等。在聲腔藝術上,這個班社的黑、紅臉演員,都會使用一種特殊的“謳”腔,即用吸氣或呼氣發出極高的假聲,來表達激昂的情緒。觀眾親切地稱這種“謳”腔叫“掛立腔”。每次掛“立”腔之時,觀眾皆雀躍呼好。
新中國成立後,大平調班收歸菏澤縣(今牡丹區)人民政府領導,定名為“菏澤縣新生劇社”,後改為“菏澤縣大平調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