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玉蟬

(甬劇劇目)

鎖定
《雙玉蟬》據閩劇同名傳統劇目改編。與《天要落雨娘要嫁》、《半把剪刀》一起並稱為甬劇的三大悲劇,在江浙一帶地區廣為流傳,深受羣眾喜愛。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家族制度的罪惡本質。
中文名
雙玉蟬
外文名
Double
劇    種
甬劇
地    區
江浙一帶
人    物
曹芳兒、沈夢霞
性    質
古裝悲劇

雙玉蟬劇情簡介

少女曹芳兒,其父酒後失言,以雙蟬為聘,將其誤配給尚在松袱之中的沈夢霞。不久沈父去世,族人威逼芳兒以姐弟名義扶養夢霞成人。芳兒歷盡艱辛,含辛茹苦,十八年後,夢霞考中狀元。芳兒聞之悲喜交集,面對菱花,鬃發已白,自嘆青春已逝。然猶期望與弟擇吉完婚。夢霞不知前因,已另與意中人訂婚,並將芳兒終身不嫁,養育幼弟成人之事上奏,請旨旌表。朝廷賜以金匠,芳兒悲忿不已,取出玉蟬,當眾訴説原委,飲恨而死。

雙玉蟬演出歷史

1960年初由望風雨劇團首演於上海國聯戲院。王行改編,徐昌霖、史少巖導演。鄭傳鑑藝術指導蘇石風舞美指導。範素琴飾曹芳兒,張秀珍和柳中心分飾沈夢霞。該劇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與《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被稱為甬劇的三大悲劇。本劇以古裝演出,而古裝又非甭劇所擅長,故改用短水袖。範素琴以委婉的唱腔和細膩的表演,把曹芳兒經歷的悲苦辛勞和內心的痛楚矛盾,表現得恰到好處。1962年,《雙玉蟬》進京演出,引起戲曲界的關注,獲得好評。甬劇《雙玉蟬》刊登在《劇本》1961年7月號。曾被越劇、楚劇川劇評劇漢劇等劇種移植。 [1] 

雙玉蟬越劇劇目

古裝悲劇。來源於福建地方戲傳統劇目。1983年魏峨、陳靜根據上海堇風甬劇團王行改編的同名甬劇本改編。
寫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在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湖州城外,有一位像初開的玫瑰那樣姣麗的18歲少女,正在繁花叢中、垂柳蔭下,為自己刺繡嫁衣。她就是本劇的中心人物——曹芳兒。在她沉醉於對新婚的嚮往,渴望幸福生活早日到來之時,她的家住紹興的未婚夫沈夢霞突然投親來了。想不到兩人的見面,竟成為芳兒悲慘命運的開始。原來,她朝夕盼望的未婚夫沈夢霞,是個一、兩歲的幼兒,又是個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的孤兒。在封建禮教的約束和雙方族長的威逼下,芳兒只好收留,暫時以姐弟相稱,茹苦含辛撫育孤兒,盼望他長大成人,拜堂成親。母親兼姐姐、又兼未婚妻的芳兒,由於這一不幸的遭遇,一連串的折磨接踵而來,美麗的少女逐漸變成憔悴的中年婦女。當她嘔心瀝血培育夢霞年長學成、金榜題名時,更慘重的打擊又降臨到她的頭上,年輕的狀元已與年輕的世妹呂碧雲私訂了終身。
為1983年浙江越劇小百花赴港演出團首次赴港演出劇目之一。導演陳靜(執行)、汪世瑜、馬佩玲,作曲顧達昌舞美設計樂國慶,服裝、化裝設計藍玲何英吳海麗飾曹芳兒,江瑤、朱玉芬飾沈夢霞(幼年徐藝君飾),陳輝玲、吳潔飾呂碧雲,王玉燕飾曹族長,王連琴飾沈族長。此劇先由樂清市越劇團於1980年移植演出,陸貞芳導演,陳亞笙音樂設計。張臘嬌飾曹芳兒,王少樓飾沈夢霞。全劇以聘物玉蟬貫串,分驚蟬、退蟬、贈蟬、殞蟬、訴蟬、戀蟬、悲蟬6場戲。演出感人,唱腔即被流行。後由何英、張臘嬌演唱的重點唱段“菱花鏡”,以不同的作曲皆成為越劇名曲。張臘嬌以劇中選場參加浙江省青年演員會演獲表演一等獎、浙江省最佳越劇青年演員稱號。
參考資料
  • 1.    《中國戲曲志·上海卷》,1996年版,第1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