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燕村

(浙江德清縣舞陽街道下轄村)

鎖定
雙燕村地處德清縣舞陽街道郊南部,東至龍鳳村,長春村,西至山民村,南至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北至上柏村,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2.5公里,總面積11.51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芮家塢水庫。轄16個自然村,26個村民小組,650户,,村委駐地在仙家塢自然村。有耕地2229畝,其中:水田1983畝,旱地246畝,山林11319畝,其中:用材林5522畝,薪炭林1000畝,毛竹林700畝,小竹林680畝,早園竹3339畝,幹水果72畝,茶地6畝,是以糧為主的農產區。
中文名
雙燕村
外文名
Shuangyanvillage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中國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
電話區號
0572
郵政區碼
322112
地理位置
德清縣舞陽街道郊南部,東至龍鳳村,長春村,西至山民村
面    積
11.51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2107人
方    言
浙北話
氣候條件
浙北亞熱帶氣候
著名景點
芮家塢水庫
車牌代碼
浙E
獲得榮譽
2017年成功創建德清縣慈善村

雙燕村建置沿革

雙燕村唐宋時屬崇仁鄉,明時屬崇仁鄉五都。清時為南鄉五都上管一保二莊、四莊、五莊,五都上管二保一莊、二莊、三保、四莊、六莊、九莊。民國時期為防風區湘溪鎮五保,共17個甲。解放初期為上柏區鳳燕鄉百燕村、白燕村。1956年為百燕,白燕農業合作社。1958年,為龍鳳生產隊、長春生產隊。1961年調整社隊規模,把龍鳳生產隊分設鳳燕、龍鳳兩個生產大隊。長春生產隊分設長春、白燕兩個大隊。文化大革命期間鳳燕改名勝利,1978年復原名。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為上柏鄉鳳燕村,白燕村。1987年上柏鄉改鎮。1999年上柏鎮併入武康鎮,2000年鳳燕、白燕合併為雙燕村。
雙燕村
鳳燕村,昔有百山寺與白露寺兩村,合併時各取一字,謂百燕村。解放初龍鳳、百燕、青山、白燕四村為鳳燕鄉,村沿用鄉名。鳳燕村轄6個自然村,即:茅草橋、烏圩琪、錢家埠、下溪橋、南山腳下、張家弄,有10個村民小組,220户,803人,村委駐地茅草橋,耕地面積1241畝,其中:水田1120畝,旱地121畝,山林910畝,其中:用材林41畝,薪炭林69畝,毛竹山73畝,小竹山140畝,其他山229畝,早元竹323畝,幹水果35畝。魚蕩30畝,鳳燕村清時為五都上管一保二莊、三莊、四莊。五都上管二保九莊等。民國時為防風區湘溪鎮五保。解放初期為上柏區鳳燕鄉百燕村。1956年為百燕農業合作社。1958年為龍鳳生產隊。1961年為鳳燕大隊。文化大革命時為勝利大隊,1978年恢復原名。1984年為鳳燕村,2000年與白燕村合併為雙燕村。

雙燕村下屬轄區

白燕村,解放初,村有白芷塢和燕子橋,各取一字白燕村。白燕村轄13個自然村,即:逸家畈、南前山下、橫塘郎、福慶寺、仙家塢、三家村、大清塢、洪山橋、平友村、汪家塢、芮家塢、雪銀山、逸堂山,16個村民小組,370户,1261人,村委駐地逸家畈。有耕地988畝,其中:水田863畝,旱地125畝。山林面積11644畝,其中用材林1422畝,薪炭林1064畝,毛竹山566畝,小竹山266畝,其他5567畝,早園竹2724畝,幹水果35畝。魚蕩15畝。白燕村清時為五都上管二保一莊、二莊、三莊、四莊、六莊、八莊、十莊等。民國時為防風區湘溪鎮五保,解放初期為上柏區風燕鄉白燕村。1956年為白燕農業合作社。1958年為長春生產隊。1961年為白燕生產大隊。1984年為白燕村。2000年與鳳燕村合併為雙燕村。
雙燕村是半山區,土地肥沃,雨水豐富。1965年在馬頭關修建芮家塢水庫1座,總庫容量143.9萬立方米,還配有水電站1座,裝有18千瓦機組1台,年發電3.85萬千瓦時。雙燕村現有毛竹700畝,小竹山680畝,早園竹山3339畝。僅早園筍一項,年產3.4萬擔,收入68萬元。年養殖青蝦542畝,產量33.9噸,收入100餘萬元。種植茭白1900畝,年產2.85萬擔,收入57萬元。
現雙燕村分別為芮家塢、洪山橋、大清塢、平友村、仙家塢、下橫塘、福慶寺、雪銀山、前山下、三界村、塢圩琪、錢家埠、茅草橋、張家弄、南山腳下、下溪橋,共16個自然村;芮家塢組、水庫組、汪家塢組、洪山橋組、淡山塢組、平友村組、月堂山組、甘溪嶺組、大清塢組、仙家塢組、下橫塘組、福慶寺組、雪銀山組、前山下一組、前山下二組、三界村組、塢圩琪組、錢家埠組、小安組、茅草橋組、高夏村組、張家弄前組、張家弄後組、南山腳下東組、南山腳下西組、下溪橋組,共26個村民小組。

雙燕村經濟建設

1960年,雙燕村辦起全縣第一家茶葉粗製廠,即白燕茶葉粗製廠。1985年辦起鳳燕玻璃儀器廠,1987年辦起鳳燕針織廠。雙燕村有私營及個體企業14家,年產值2979萬元。人均收入6704元。

雙燕村社會建設

雙燕村1954年辦起小學1個,教師1人,學生20人,70年代發展到12個班級,其中有初中班、高中班各1個。
雙燕村1969年辦起鳳燕、白燕兩個合作站,赤腳醫生6名。雙燕村南有馬頭關,姚塢關遙遙相對,為武康鎮南北兩大關隘。據道光《武康縣誌》載:馬頭關在縣西南二十七里,高二百八十丈,周十八里。一名馬頭塢。晉成和七年,石勒將韓雍浮海寇吳興,中郎趙允,敗於馬頭塢,即此。其險隘處,日與頭關。關外為餘杭。南走宣歙。元伯顏分兵東下,破獨松天,入臨安,陸路之要害也。一雲鐵菱關,土中墾掘多鐵蒺藜。民國24年(1935)夏,馬頭關發生一起綁票大案,國民黨南京政府的中國、中央4大銀行的頭日被悍匪馬立山綁架,驚動朝野。

雙燕村名勝古蹟

雙燕村的福慶寺,據道光《武康縣誌》載,在縣南十八里上柏埠南。宋乾德四年,錢氏建,名鎮安院。僧崇慶開山。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元末毀,明洪武四年僧普潤重建。寺有翠屏軒,秀 亭。國朝雍正八年僧寶輪復修。今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著名書畫家陸儼少來福慶寺,在寺側購建住房,避亂居住,並作國畫《山居圖》,題蘇東坡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