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橋村

(江蘇省張家港市樂餘鎮雙橋村)

鎖定
雙橋村位於樂餘鎮區北部,常通港以北,距鎮區約2.5公里。東臨紅星村,南至常通港,西與三幹河為界,北與閘西村接壤,村名襲雙橋集鎮名。
中文名
樂餘鎮區北部
地理位置
鎮區北2公里
面    積
6.8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近5247人

雙橋村歷史由來

雙橋村名稱的來歷與橋有關,因朝東港上東、西面各有一座而得名,雙橋村的歷史久遠,可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當時是南通縣管轄時期,在常通港以北一帶最早形成的行政村。境內生生莊、大生莊、中圩圍建於清光緒30年(1904年),合盛圩圍建於光緒34年(1908年),五人合圍取名“合盛”。清宣統元年(1909年)圍施小圩。民國元年(1912年)圍園和圩,翌年圍小園和圩,再二年圍乾申圩,現1、15村民小組地處生生莊,2、4、5、16村民小組地處合省圩,6、7、8、9、10村民小組地處本和莊,3組為濟生頭圩,18組為施小圩,11、12組地處園和莊,13組為乾申圩,14組為小乾申圩,17組為小園和圩,8組為大生莊,9組為中圩。全境屬劉海沙延伸沙灘積漲而成,圍圩最多。解放前屬南通縣劉海沙區雙橋鄉,解放後土改時歸屬常熟縣雙橋鄉範圍,高級社時為樂餘鄉十七公社。1958年曾為東沙洲公社樂餘工區七大隊。1962年屬沙洲縣樂餘公社。1959年至1983年人民公社時期十六大隊。1984年至1986年為沙洲縣樂餘鄉雙橋村。1987年至2002年為張家港市樂餘鎮雙橋村。

雙橋村雙橋鎮歷史由來

雙橋鎮位於鎮區北2公里。清宣統元年(1909年),豪紳施延相、何忠良在南通縣劉海沙東端沙灘圍圩墾值時,圍墾民工迫切需要生活用品,始建西街、北街,出租給商人開設小店,因有2條木橋,名雙橋鎮。後顧雲千續建東街和城隍廟1座。該集鎮是樂餘轄區內歷史上最先建成的一個農村小鎮。解放前屬南通縣管轄。傳説中的“牌位鎮”就是建於清末宣統年間的雙橋鎮,初期移居這裏的商户,家家都有祖傳的牌位(一塊長方形木板,樹立在木磚上,木板上寫有先祖的名字,作受祭之用),里人戲稱“牌位鎮”。後因鎮上有兩條木橋,正式定名雙橋鎮。小集鎮建成初期至抗日戰爭前,正直劉海沙以東恤菁沙形成,因圍墾圩塘漸多,移民漸增,為雙橋鎮鼎盛時期。鎮上有雜店鋪、茶食鋪、肉鋪、藥店、糧行、米行、布店及季節性花行等店鋪30餘家,人來人往,集市繁忙。鎮西市梢有關帝廟一座,和尚數十人,香火不斷。東市梢有城隍廟1座,廟祝數人。民國34年(1945年)農曆6月22日夜,該鎮遭搶劫,大小店鋪被一搶而光,12人被綁票,是時,人心慌亂,店家亦因資金不足,不敢開張,生意蕭條。民國37年(1948年),雙橋鎮過朝東港以北百餘米建有南通縣私立崇實中學1所。解放後,雙橋鎮劃屬常熟縣管轄。1950年2月,為常熟縣常陰區雙橋鄉人民政府駐地。1962年,隸屬沙洲縣。鎮區面積0.12平方公里。街道長150餘米,寬3米,碎石路面,店面房磚牆板門,小瓦屋頂。鎮上設有合作商店、雙橋供銷站兼棉花收購及個體攤販數家。二十世紀80年代後,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該鎮因南有樂餘鎮,北有殷茅鎮,西有三興西界港鎮,以致周圍的購買力被分流,且交通不便,集市漸淡。1985年,鎮區面積未增,人口172人。鎮東西兩座廟已於60年代末改為住房。鎮上現有5家零星小店和20家住户,人口80餘人。雙橋鎮西橋和東橋先後於2001年底和2002年初改建成水泥橋,解放初期的木橋及之後改建的磚拱橋均已不復存在。

雙橋村如今的雙橋

2004年雙橋村、團結村、濟生村三村合併,合併後的村任然命名為雙橋村。如今的雙橋村總面積達到了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00畝,下轄41各村民小組,全村共有1753户,總人口近5247人。村黨總支委員會下設三個支部,黨員人數有136人。全村擁有私民營企業41家,近幾年來雙橋村上下齊心協力,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