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手劍

(需要兩隻手握的一種系劍)

鎖定
雙手劍,通常指需要雙手使用的劍類武器,在中西方分別指不同武器。
中文名
雙手劍
外文名
two-handed sword
類    別
冷兵器

雙手劍中國雙手劍

唐代
唐代時我國也盛行雙手劍,長可及胸。雙手劍連雙手劍法一起傳入日本,並對日本劍道影響深遠。但到了宋代,雙手劍術失傳。茅元儀在他的曠世鉅著《武備志》中,收進了一部“雙手劍譜”——這是現代我們所能看到的唯一一部古雙手劍譜。茅元儀在劍譜的序言中寫道:“古之劍可施於戰鬥,故唐太宗有劍士千人,今其法不傳。斷簡殘編中有訣歌,不詳其説。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鮮,其勢法具備。固知中國失而求之四裔,不獨西方之等韻,日本之《尚書》也。”

雙手劍西方雙手劍

雙手劍 two-handed sword [1] 
雙手劍 two-handed sword 雙手劍 two-handed sword
雙手劍(two-handed sword)最早出現於15世紀,即中世紀晚期,流行於文藝復興時期。真正的雙手劍,通常配有側環和複合劍柄,以及長達30.5釐米的加大版劍格。其劍身靠近柄處不開刃,稱為Ricasso。大多雙手劍的劍格下方10-20釐米處,即Ricasso下端,有突出的凸緣,叫格擋鈎"Parrierhaken"。幾乎作為的第二劍格,以防止其他武器劈到手。這個設計彌補了雙手劍防守動作緩慢的缺陷,還可以讓敵方的劍被暫時地卡住。且多少也能用來刺擊。
最著名的雙手劍莫屬蘇格蘭闊刃大斬劍“Claymore”(蓋爾語Claidheamh-more,意為Great-sword ),它們由早期蘇格蘭的巨劍發展而來。16世紀00年代,蘇格蘭高地蘇格蘭部落曾藉此對抗英格蘭都鐸王朝

雙手劍西方雙手劍變體

雙手劍斬劍

簡介
雙手大劍 雙手大劍
斬劍是純粹的步兵劍。看過電影《勇敢的心》的人對它應該有很深的印象:至少1.5米的長度,鈍圓的頭部,寬闊但薄的刃身,握把上方有一段無鋒的劍刃,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砍劈”而存在。在蘇格蘭人抵禦英格蘭人的戰鬥中,面對英格蘭整齊的長矛步兵陣容,擅長混戰中“一斬多”的斬劍發揮出了它的威力。但是作為軍隊的裝備,它實在太過極端了;所以,除了對一些傭兵外,斬劍逐漸失去了價值。
歷史淵源
十五世紀隨着歐洲冶鐵技術的發展,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軍人和傭兵們的“斬刺不能兩全”的問題遂由大劍的出現而得到解決。因為同時擁有騎士劍的“突刺”和斬劍的“砍劈”以及闊劍的“順手”,所以大劍在名字中出現了“雜種(Bastard)”的字樣。實際上,這種劍可説是最完美的;無論是否使用盾牌,都能發揮它的效用。
一把順手的大劍,其實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來説,刀刃長度為使用者身高一半,柄長為刃長的三分之一是最好的比例;《羅德斯島戰記》裏帕恩的魔法劍和亞修拉姆的碎魂劍都是大劍(但小説裏的碎魂是雙手巨劍),《魔戒》裏阿拉貢的劍也是如此。

雙手劍穿甲劍

簡介
正如斬劍將”砍劈“發展到了極至以發揮對付以鎖鏈甲為裝備的輕步兵的殺傷力,在十四、十五世紀,和大劍的流行同時,冶金技術的發展也使沉重的板金鎧變得堅固且輕巧靈活得多。越來越多的騎士和傭兵開始青睞這種實用而簡單的裝備(比起由幾萬個鐵環甚至是金屬線編織成的鎖甲,這種鎧甲簡單多了)。而一些富有的騎士也在輕鎖甲外裝上板金鎧以提高防禦力。連鋭利的大劍都不能穿透這樣的鎧甲,而步兵的短矛也沒有這樣的穿透力,於是,又一種極端出現了。穿甲劍和斬劍是同等級的武器,確切地説,它其實是一種放大的錐子。完全不考慮斬殺的需要,在長達90到100釐米的劍身上,往往有着三稜、四稜、菱形甚至圓形的橫截面,而在可以雙手使用的劍柄後也往往有着如同短槍托似的配重球,可以用肩膀加大突刺的力量。
雖然對穿着鎧甲的士兵來説穿甲劍是如同惡魔般的存在,但是在肉搏時實在是吃虧。不過對真正擅長使用它的高手來説,高速揮舞時的穿甲劍鋭利的尖端是有着極其可怕的威力的。而這時,他們也會用預備的左手短劍對敵人時間伺機做最後一擊。

雙手劍劈刺劍

德國劈刺劍
簡介
這種流行在1375到1450年的日爾曼人之間的單手使用的劍是介於騎士劍和大劍之間的典型過渡類型。這種武器最先是為輕裝甲的步兵所設計,逐漸也為騎士階層所接受。它有着漂亮修長的直刃和均勻的淺弧收鋒。在保證了穿刺的威力的同時也確保了劈砍時的強度。一般來説,它全長41又3/8英寸,刃長34英寸,刃寬1又7/8英寸,刃厚3/16英寸。無論是砍還是刺都能夠保證足夠的破壞力和強度。而且這把武器頗為輕巧,只有3磅又4盎司。從這點可以看出它是一種以步戰為基礎設計的武器。對重型的鎧甲破壞力不足,但是卻方便使用。這和往往超過4英尺,重過9磅的大劍相比確實是差距很大,但是卻是最早將“砍”和“刺”結合在一起的設計,對後世的武器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雙手劍焰形劍

簡介
焰形劍 焰形劍
焰形劍德文原名的意思,直譯是“火焰般的刀刃”。正如其名,這種武器在15到17世紀之間,一直是德意志法庭和宮廷權威的象徵。穿着法袍的士兵手握雙手焰型劍(Zweihande Flamberge)正如同中國的衙役手持水火棒,羅馬侍衞肩扛“法西斯”一樣,象徵着法律嚴酷無情的一面。而身不着甲,手舞焰型劍衝入對方弓弩陣中左右砍劈大開殺戒的瑞士傭兵也正如蘇格蘭令人恐懼的斬劍手一般,是無裝甲或者輕裝甲士兵最為恐懼的噩夢。但和無法當成衝鋒陷陣的兵器使用的水火棒或法西斯比起來,從這點來看也許正象徵着日爾曼民族的簡潔實用主義。由於當時歐洲戰場的第一列步兵往往是長矛手、火槍手等輕步兵,甚至是完全沒有鎧甲防護的,揮舞着這種巨大而恐怖的武器衝鋒的瑞士·德國山民組成的,履山地如平地的傭兵可以很快地撕開第一陣的防線,直接把重步兵和來不及衝鋒的重騎兵暴露在己方火力和騎兵衝鋒的鋭鋒之前。而那和馬來西亞庫裏司劍極其酷似的曲刃對於無防禦的肉體來説是一種殘酷而有效的武器。可以比直鋒的劍砍得更深,又不象彎刀那樣需要垂直於切面的大力揮舞,一次直抹就可以造成很深的傷口。這一點在德國雙手劍(Zweihänder)上經常採用的鋸齒刃是同樣的出發點。

雙手劍巨劍

簡介
德國雙手劍 Zweihänder 德國雙手劍 Zweihänder
巨劍又稱德國雙手劍(Zweihänder),它的一般雙手劍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雙手劍的比例,和長劍或者大劍是相同的。而德國雙手劍4英尺半的劍身上,刀刃的部分還不到3英尺半。最有趣的是,這種長過6英尺2英寸的巨大細長的武器最常見的握法卻是一手握住刀刃下用木材保護的劍身,一手握住劍柄上部,在狹窄的地方充分發揮短小的刀刃和細長堅韌的劍柄兩方面打擊的能力,而在野戰中也可以雙手握柄發揮大力砍殺的威力。但是和一般用來對付重鎧甲的士兵的巨劍不同的地方是這種武器針對的目標還是輕步兵;可以説德國農民起義中最常見的武器正是這個,因此它也經常採用焰型刃或者鋸齒型的設計。與其説是劍,不如説是更接近中國的朴刀和日本的野太刀這樣的武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