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孔魚

鎖定
雙孔魚是雲南特有種,僅見於瀾滄江下游的勐海、勐臘。 雙孔魚的口部形成吸盤狀,藉以吸附在石塊等表面,鏟食石塊表面的藻類。作為觀賞魚飼養在水族箱中,能鏟食玻璃表面及箱底的苔蘚藻類等,使水體清澄、玻璃明亮,故稱其為“清道夫”或“食藻魚”。
別    名
爬牆魚
中文學名
雙孔魚
拉丁學名
Gyrinocheilus aymonier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亞    綱
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
鯉形目Cypriniformes
亞    目
鯉亞目Cyprinoidei
雙孔魚科Gyrinocheilidae
雙孔魚屬Gyrinocheilus
瀕危等級: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雙孔魚形態特徵

一般個體體長為100-150毫米。身體近圓筒形,
雙孔魚
雙孔魚(4張)
頭側具有2對鰓孔,在主鰓孔上角具一入水孔,通入鰓腔。鰓耙細小,排列緊密。側線鱗40-41。背鰭起點在胸、腹鰭起點的正中點;偶鰭臀鰭均小;尾鰭叉形。體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略扁,背部和體側各具8-9個黑斑,有時成2行。尾鰭具點狀條紋,其餘各鰭灰色。 頭背扁平,眼間隔寬大。吻部有凹陷,並有瘤狀突起。 沒有口角須。上下唇連合形成一個碗狀的吸盤,其上密佈環狀排列的乳狀突,使整個 口部成為強有力的吸着器。正常鰓孔的上方還具一小鰓孔,故名之。 雙孔魚是雲南特有種,僅見於瀾滄江下游的勐海、勐臘。

雙孔魚生活習性

雙孔魚的口部形成吸盤狀,藉以吸附在石塊等表面,鏟食石塊表面的藻類。作為觀賞魚飼養在水族箱中,能鏟食玻璃表面及箱底的苔蘚、藻類等,使水體清澄、玻璃明亮,故稱其為“清道夫”或“食藻魚”。 [1] 
雙孔魚
雙孔魚(5張)
喜歡棲伏于山區河溪底質多石的河流中,多棲息於急流處,能在靜水中生活,是 一種高度適應於急流環境的魚類。它的兩個鰓孔具有獨特的呼吸功能,呼吸時水經上 鰓孔進入口腔,使口更專業化而不影響其吸附功能。用口吸附在石塊或其它物體的表面,水流從入水孔進入,進行氣體交流,而後由鰓孔排出,以代替口的開合。可憑其強有力的口器吸附在水壩 的護坡上,因此又有“爬牆魚”之稱。 每分鐘呼吸230-240次,遠較其它魚類為多。以着生藻類、植物碎屑等為食。6-7月河水猛漲時在溪流中產卵。

雙孔魚存在價值

雙孔魚 [2]  屬僅在中印半島有2-3種,在我國僅此一種。因適應急流生活,口高度進化為吸盤,是生物於環境適 應的不可多得的例子, 在魚類分類學和比較解剖學上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在教學和科研都是珍貴標本,加之沿河漁民多在產卵季節捕捉,故數量鋭減,已瀕臨滅絕。

雙孔魚分佈範圍

雙孔魚原產於湄公河流域,已作為觀賞魚飼養而遍佈世界各地。 [1] 

雙孔魚系統發育

雙孔魚的第二與第三脊推骨的椎體是融合的,胭脂魚科中這兩個脊推的稚體有分離也有融合;雙孔魚的頂骨之間無囱門,胭脂魚科則有囱門。我們在別處曾討論過這兩個構造很難作為演化循序的表徵。
雙孔魚有一對發達的側顆窩(LateraltemPoralfossae),這個窩雖在頭骨側面開孔,但仍然是由頂骨(parietal)、翼耳骨(pterotie)及上耳骨(Epiotie)所組成,與胭脂魚科的上顴窩以及脂鯉的後顆窩(weif:ma。1962)是同源的構造,所以它同胭脂魚科具有共同祖徵(symPlesiomorph)。加L魚還具一對頗為發達的下顏窩知btemPoralfossae),一也是由翼耳骨、前耳骨户rooti和外枕骨(ExocciPital)組成、它同胭脂魚的下顆窩一樣。
雙孔魚具舌弧二對,下舌骨(Hypohyal)附着在基舌骨(Basi場al)的背面。基鰓骨(Basibraneh)4塊,T鰓骨(Hypobraneh)2對,咽鰓骨(pha即ngobraneh)3對。這些構造在相同類型之中不很固定,所以不作為系統發育分析的標準。幾雙孔魚的第五對角鰓骨(Ceratobranch),即一般所稱的下嚥骨,有二排柔軟的鰓耙,完全沒有“下嚥齒”,同Ramaswami觀察的結果相符。我們在胭脂魚科見到一排“下嚥齒”,系內面一排鰓耙骨化而成,這種齒不同於鯉科魚類所具的標準下嚥齒,是標準下嚥齒出現以前的一種構造。
雙孔魚前面四個脊椎骨的構造,Ramaswalni已有較詳細的敍述,我們只提其中一部分。第二和第三脊椎的神經棘,Ramaswami的敍述還沒有搞清楚,好像它不成一個複合體。其實,依我們看,他所指的na3(第三神經棘)和P3(第三神經棘側突)就是二、三脊推骨神經複合體。這個複合體在脂鯉是一片的(weitzmanl%2);胭脂魚科也是一片的;鯉科有三種情況,一種同胭脂魚科一樣就是一整片,一種與雙孔魚科一樣中央是一片薄片而兩側有兩個側突·還有一種只有兩片較本的側突而沒有中央薄片p這樣,這個複合體在一個科中有這樣不同情況就很難作拘科級刁系統發育判斷的標準。_
雙孔魚的口裂前面以前上領骨為界,側面則以上領骨為界,所以,它的組成同胭脂魚科相同,都是共同祖徵。另外,雙孔魚的基枕骨的腹面只有很簡單的咽突.後面留有小分叉,同時咽墊完全沒有發展起來,這些構造同胭脂魚的情形同是共同祖徵。雙孔魚的第二脊推骨有背突也有腹肋,而且腹肋與第四脊椎骨的腹肋相接合。背肋和腹肋是Ramaswami曾經採用的名稱,但是背肋,現改稱為背突(Dorsalproeess)。雙孔魚的脊椎骨4+36個,尾上骨(Epural)一條,尾下骨(Hypural)6條。+2),第三尾下骨和尾杆骨不連合,尾鰭條10+9。
最後,我們尚須提到進水鰓孔。這個孔位於雙孔魚尋常鰓孔的上角,從其內面瓣膜方向可以看出是進水孔,水由此進人鰓腔,然後從尋常的鰓孔流出。 [3] 

雙孔魚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僅限野外種羣)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