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人旱船舞

鎖定
雙人旱船舞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舞蹈。最早起源於清朝末年,現已傳承五代人,迄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雙人旱船舞有着詳細清晰的傳承譜系,有創始人根據單人旱船舞發展改編雙人旱船舞的民間佐證,有歷史表演盛況和當代傳承人記載。
2006年10月,雙人旱船舞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雙人旱船舞
分    類
舞蹈
特    色
旱船

雙人旱船舞舞蹈語言

雙人旱船舞用舞蹈語言講述了一個漁家生活的艱辛和快樂的故事,表演文武兼備、雅俗共賞,富有生活情趣,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其傳承方式是以藝人口傳心授的方式,沒有固定的師徒關係,也沒有強制性的傳授關係,全靠學者的志趣而定。雙人旱船舞在民間舞蹈中實屬少見,頗具學術價值、觀賞價值和歷史價值。

雙人旱船舞表演形式

雙人旱船舞的傳統演出形式,主要是跑場子、擺畫面,把各種水上行船的生活拿到地面進行誇張表演,虛實結合,達到了很好的藝術表演效果,如表演中的拔錨、起船、撥水、回水、撥浪、卧船、翻身、跨船、下錨等,使人如臨其境。演出時,前後坐船女均用右手拿摺扇,左手拿手絹,她倆的下身都被船的圍裙遮擋,前坐船女腹前有一雙木製假腿,外罩綵綢,對着其腹下部呈盤足狀,形象逼真,猶如一女子坐在船頭。

雙人旱船舞演出步驟

整個演出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兩個坐船女操起旱船和兩個撐船人手持船篙同時上場,繞觀眾行走數圈打開場地。然後,撐船老漢把船篙放在船上,做“打麻鞭”、“大梯”、“單叉”、“爬虎”、“小翻”和“盤繩”動作進行拔錨開船。第二步,“起船”、“撥水”。頭道篙右手扶船頭,左手持船篙,用力撬船頭搖動數次,旱船伴以鑼鼓,徐徐行進。坐船女時而搖扇,時而擦汗,時而用手託下頜“思索”;“頭道篙”緊挨船頭,“二道篙”緊挨船尾活動在船“裏側”,他們手持船篙,做“划船”和“打旋風腳”等動作,行進由慢到快。這時,“二道篙”倒滿一杯水,放在前面坐船女的假腿中間,跑上幾圈,水一點不灑,以示船穩。然後坐船女喝水剩下半杯,為後來船高速行駛創造條件,船愈劃愈快。第三步,“撐船”、“回水”、“撥浪”。船急速行至高峯,撐船老漢手持橫篙打旋風腿自轉,旱船隨其轉一圈或幾圈,向裏傾斜,“二道篙”因速度快跟不上,退一步下場,轉完圈後,前跨一步上場。這個動作説明,船在急駛中,一巨浪打來,被捲入漩渦。第四步:“卧船”、“翻身”。漩渦裏的激流把船衝到淺水處的沙灘上,使船“擱淺”,船明顯“下陷”,一動不動,實際是給兩個坐船女以喘息之機。這時,“頭道篙”做“單叉”、“爬虎”、“翻身”動作,和“二道篙”一起,用篙撬船,用肩扛船,緊隨其後的“媒婆”、“盲人”等也急忙上前幫忙推船。第五步,“跨船”、“下錨”。船慢慢起動,頭低尾高,以示向水中滑行,然後平穩,愈劃愈快。“頭道篙”做“小回水”動作,一個箭步跨坐在船中間裏側;“二道篙”從船尾裏側向外側急駛,箭步跨坐在船中間外側,高蹺腿仰望前方做快速划水動作。數圈後,撐船人下船。撐船老漢把船篙豎立在船前,攔住船頭,然後做撒開繩子的動作,下錨定船。
整個演出需要坐船女的高超技藝,下身既要和撐船人密切配合,上身還要表演少女的各種修飾動作,且要操動船身。同時,撐船人特別是“頭道篙”要有相當好的身體素質和過硬的舞蹈動作,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 

雙人旱船舞傳承方式

南街村的民間雙人旱船舞在民間歷來是以藝人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的,沒有固定的師徒關係,也沒有強制性的傳授方式,學習者完全靠個人愛好和志趣。然而,南街村民間舞蹈的演奏活動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出現了一些優秀代表人物,形成了一代代的傳承習俗。
據考證,雙人旱船舞的始創者是南街村的劉生。第二代是宋金富、趙發來、“狗代王”(乳名)。第三代是陳三成、陳法成、李水長、郭龍安。第四代是巴留根、邢小賴、張青旺、水長髮。第五代是楊躍廷、朱秋珍、祁海坤和汪毛等。

雙人旱船舞藝術特徵

雙人旱船舞的動作大多是戲劇舞台動作,“頭篙”和“二篙”仿《打漁殺家》肖恩和肖桂英的划船動作,模仿的是真船行在水中的各種情況下的動作,有拔錨、起船、撥水、回水、衝浪、卧船、翻身、跨船等等,用舞蹈語言講述了一個漁家生活的艱辛和快樂的故事,因此,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雙人旱船舞是南街村人的獨創,我國別的地方都沒有,即使有也是從南街傳承的。雙人旱船舞濃縮了河南省民間舞蹈形式,活靈活現,富有生活情趣,鮮活具有美感。雙人旱船舞在表演過程中還配以地方戲曲,如肖恩打魚和一些地方戲片段,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舞蹈的內涵。雙人旱船來自民間,興於民間,自出現以來,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能從中得到所需的東西。它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本身就説明它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它每一個情節所表達的情景,都是真摯、真誠、真實的,它以情動容,情景交融,把情節貫穿到整個舞蹈之中。雙人旱船用舞蹈表達了一個完整的主題,完整的故事,具有鮮明的主題。 [3] 

雙人旱船舞傳承意義

雙人旱船在河南有較大的影響,具有重要價值,它深藏於河南傳統文化中,主要價值表現在學術價值、實用價值和歷史價值三個方面。雙人旱船舞是中國舞蹈的一個代表,具有深厚的戲劇底藴和廣泛的羣眾基礎。它的結構嚴謹,是戲劇型的民間舞蹈,在中國民舞寶庫中很有特色,它的豐富內容和舞蹈特牲在我國民舞中很少見,因此,學術價值很高。專家認為,保護雙人旱船舞對漯河及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實用價值很高。由於雙人旱船舞是由單人旱船舞演變而來,是中國民間舞蹈的代表流派之一,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3] 

雙人旱船舞發展現狀

鑑於南街村雙人旱船舞的藝術特徵和價值,臨潁縣文化部門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就進行了大量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但由於一些表演雙人旱船舞的老藝人年老體衰,並且有的已經逝世,而學習這個舞蹈的青年人不多,舞蹈特技大多失傳,高難動作無人表演,後繼無人,因此,這一民間藝術的瑰寶亟待保護、搶救和繼承發展。
據瞭解,2006年,臨潁縣文化局即呈文報縣政府,要求對南街村民間舞蹈進行挖掘、整理、保護。當年,南街村成立了以村支部書記趙喜為組長的南街民間舞蹈搶救、挖掘、保護領導小組。
2007年,臨潁縣文化局已制定了南街村民間舞蹈保護方案,從三個方面對雙人旱船舞進行保護:
一是進一步深入展開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南街村民間舞蹈的有關情況;
二是對南街村民間舞蹈進行系統地挖掘、整理、研究,使南街村民間舞蹈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
三是整理舞蹈套路,組織人員學習排演,使之得到有效保護,長期保存。
2008年,臨潁縣將利用南街村民間舞蹈的研究成果,組建起一個南街村民間舞蹈表演團,在鄭州或漯河舉辦民間舞蹈表演活動,以擴大南街村民間舞蹈的影響。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