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潁縣

鎖定
臨潁縣,隸屬河南省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部,東接鄢陵縣西華縣,西與襄城縣毗鄰,南連漯河市區,北鄰建安區,總面積821平方千米, [15]  下轄2個街道,10鎮,4鄉。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臨潁縣常住人口為593673人。 [14] 
臨潁縣,因濱臨潁河而得名。是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食品安全示範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依法治理百強縣、河南省對外開放先進縣、全省職業教育強縣、城鎮化建設重點縣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縣。 [1] 
2020年,臨潁縣生產總值增長3%,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5%;在減税降費2.3億元壓力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7億元、增長3%,税收完成12.6億元、税佔比75.4%。 [16] 
中文名
臨潁縣
外文名
Linying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411122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省漯河市
地理位置
河南省中部
面    積
821 km²
下轄地區
2個街道,10鎮,4鄉
政府駐地
潁川大道
電話區號
0395
郵政編碼
462600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93673 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14] 
著名景點
受禪台
小商橋
楊再興墓
陳星聚紀念館
南街村景區等
火車站
臨潁站
車牌代碼
豫L
地區生產總值
291.17億元(2018年) [2] 

臨潁縣歷史沿革

臨潁風光
臨潁風光(6張)
大約五千年前,先民自縣西北入境,沿着古潁河向東南遷徙,分居在今靈子崗、楚王陵、清泥冢、華嚴寺等近河高埠處繁衍生息。臨潁古屬豫州之域,西周出現了城潁邑(今固廂鄉城頂村),大陵邑(今巨陵鄉巨陵村)。
春秋時期,臨潁屬許國;戰國,屬魏。
秦時,臨潁屬潁川郡。
西漢初年(公元前201年)。始於城潁邑置縣,因濱臨潁水而得名,治今固廂鄉。
北齊。廢縣置臨潁郡。
隋。廢郡復置臨潁縣。大業四年(608年),潁水外溢,臨潁縣城被大水淹沒,城址遂從固廂向南遷7.5公里到龍脾崗(今黃土崗)之最高處築新城(今縣城)。
宋時,臨潁屬潁昌府。
金代,屬許州昌武軍。
元、明、清,屬許州。
1913年,屬河南省豫東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河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水西抗日根據地 [13] 
建國後屬許昌行政公署。
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臨潁縣遂劃歸漯河市管轄。

臨潁縣行政區劃

2017年,撤銷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新城街道 [2] 
截至2020年6月,臨潁縣轄2個街道,10鎮,4鄉:城關街道新城街道繁城鎮杜曲鎮王崗鎮台陳鎮巨陵鎮瓦店鎮三家店鎮窩城鎮王孟鎮大郭鎮皇帝廟鄉固廂鄉石橋鄉陳莊鄉

臨潁縣地理環境

臨潁縣位置境域

臨潁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居黃淮平原,處中原腹地,介於北緯33°43’-33°59’,東經113°43’-114°09’之間,北接許昌市建安區 [3]  ,南望漯河市區,東接鄢陵縣西華縣,西連襄城縣,西南與舞陽為鄰。南北長30千米,東西寬38千米。截至2014年,臨潁縣總面積為821平方千米。

臨潁縣地質

臨潁縣境內土質有黑粘土兩合土、黃壤土、黃粘土、黃沙土、淤土等,耕作性能好,肥力較高,宜於多種農作物生長。

臨潁縣地貌

臨潁縣地勢平坦,是黃淮平原的一部分,中部的土崗,俗稱45裏黃土崗,系山前沖積扇被大面積侵蝕後的孑遺。地貌自西北向東南略微傾斜,最高海拔為74.2米。最低為53米,平均海拔63.6米,平均地面坡降為0.58%。

臨潁縣氣候

臨潁縣屬於温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受季風影響較明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四季分配是春、秋較短,冬、夏較長,夏季115天左右,冬季130天左右,春、秋兩季共120天左右。年平均氣温14.5℃,一月份平均氣温0.5℃,七月份平均氣温28℃,全年無霜期226天左右。年降水量平均在720毫米,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全年降水量極不均勻,雨量大部集中在6、7、8三個月,另外年際之間降水量變化幅度較大,經常出現暴雨、瀝澇,乾旱和乾熱風。

臨潁縣水文

臨潁縣共有大小河道18條,全長318公里,水域面積30922畝,較大河流有潁河、清潩河、新溝河、蜈蚣渠,其中除潁河、清潩河、新溝河常年有少量的水以外,其餘河道,經常乾涸,靠河道引水灌溉的面積甚少,絕大部分土地靠井水灌溉,因而農業生產比較落後,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很差。針對這種情況,建國以來每年都進行水利建設,先後開挖了新潁河,疏通了其它河道。

臨潁縣人口

截至2014年,臨潁縣人口76萬,約佔漯河市總人口的30%。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臨潁縣常住人口為593673人。 [14] 
臨潁縣居住着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維族、彝族、壯族、滿族、苗族等9個民族,漢族佔99.4%,回族是臨潁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

臨潁縣政治

縣委書記:李俊偉 [26] 
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縣長:任會剛 [27] 
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常國慶 [29] 

臨潁縣經濟

臨潁縣綜述

2013年,臨潁縣地區生產總值25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1%;財政總收入9.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5.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8.3%;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2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6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7%;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7923元。同比2012年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10836元,同比2012年增長18%。
2018年,臨潁縣地區生產總值291.17億元 [2] 
2020年,臨潁縣生產總值增長3%,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5%;在減税降費2.3億元壓力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7億元、增長3%,税收完成12.6億元、税佔比75.4%。 [16] 

臨潁縣第一產業

時任總理温家寶在臨潁縣考察
時任總理温家寶在臨潁縣考察(3張)
2013年,臨潁縣糧食產量64.3萬噸,實現“十連豐”。新增土地流轉面積5萬多畝,新增聯泰休閒食品、北徐生豬、南街村面業等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羣5個,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新增各類專業合作社106家,發展家庭農場16家,農業集羣化、產業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臨潁縣小辣椒種植面積達35萬畝,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8萬餘畝,產品打入香港、新加坡市場;煙葉種植面積5.8萬畝,累計收購煙葉15萬擔,實現煙葉税4000多萬元;新建、改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5個,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得到農業部充分肯定。
2013年,臨潁縣共爭取上級資金2.3億元,實施重大農業基礎設施項目13個。潁河十萬畝方和潁南、潁北2個五萬畝方初具規模;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紮實推進,建設輸水支線11.7公里;潁河、清潩河、蜈蚣渠等主幹河道綜合治理全面完成,各鄉鎮水利建設卓有成效;
2013年,新增農村安全飲水人口8.7萬人;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047萬元,新增各類農業機械1500台(套);春季植樹造林9300畝。

臨潁縣第二產業

臨潁工業建設
臨潁工業建設(5張)
2013年,臨潁縣新簽約美國嘉吉、同生環保、炫碩科技等億元以上工業項目30個,計劃總投資86億元,簽約數量、投資總額均創歷年最高。建設環境持續優化,2013年新投產工業項目16個,可新增產能40億元;新開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9個,總投資74億元;在建工業項目21個,實現投資49億元。
臨潁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20家,實現利潤90.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7%;納税10萬元以上企業羣體390家,100萬元以上企業羣體80家,1000萬元以上企業羣體11家,4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羣體達到4家,分別較2012年增加30家、6家、4家和2家,全縣工業税收同比2012年增長29%。2013年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新增省著名商標5件、省名牌產品2個、市長質量獎2個。

臨潁縣第三產業

臨潁縣現代物流園區建設計劃佔地3200畝,投資22億元,年處理貨物量1000萬噸,主要規劃有糧食物流區、集裝箱物流區、散貨物流區、海關商檢等綜合辦公區,誠邀各位客商投資物流園區;科教文化中心位於生態環保區黃金地段,配套建設居住、文化、教育、會展等項目,項目市場前景良好; 綜合服務區位於臨潁縣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北部,項目佔地300畝,擁有職工公寓、餐飲酒店、休閒娛樂、商業金融四大功能,可容納10000名職工居住、生活。
2013年,臨潁縣新建區內5條道路7.5公里,新增綠化面積17.4萬平方米;日處理能力6萬噸的第二污水處理廠建成運行;西服務中心即將投入使用,東服務中心全面啓動,食品質檢研發大廈和5萬平方米職工公寓主體工程已於2013年完工。

臨潁縣社會事業

臨潁縣教育事業

臨潁高中風光
臨潁高中風光(4張)
截至2013年,臨潁縣共有學校332處,其中高中(含農業高中)5處,教師進修學校1處,鄉級中學15處,小學241處,全縣在校學生93259人,其中高中生22670人,初中生20706人,小學生69883人,教職員2560人。2013年,臨潁縣新建、改擴建幼兒園35所,學前教育三年入園率達到81%,超出省定指標11個百分點;實施城鄉中小學校改造項目78個,在漯河市率先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省級評估驗收;臨潁縣高中升學率達96%,3名考生被清華、北大錄取;校園足球運動蓬勃開展;臨潁縣青少年女足代表中國遠赴瑞典參加世界級比賽;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累計為縣產業集聚區培訓技術工人1000餘人。

臨潁縣文化事業

2013年,臨潁縣小商橋4A級景區順利通過省級驗收;1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全面完成。

臨潁縣醫療衞生

2013年,臨潁縣婦幼保健院在全省同類縣區醫院中,率先推行“先看病、後付費”模式;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公共衞生服務中心等公益民生項目加緊施工。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5] 

臨潁縣社會保障

2013年,臨潁縣投入新農合資金1.54億元,城鄉居民低保金和五保户供養資金6658萬元,城鎮居民和城鎮職工醫保資金7845萬元,發放60歲以上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6518萬元;鄉鎮敬老院星級達標創建工作紮實有效。新建保障性住房13萬平方米,為弱勢羣體提供了住房保障。

臨潁縣基礎設施

2013年,臨潁縣開工新建和改造迎賓路慢車道、潁河東路等城區道路12條,其中城市南環、潁騰路、府西路等6條道路已竣工通車;隋唐古城風貌區、綠城國際廣場、人民路金佰匯城市綜合體和耿莊村改造全部啓動;東方紅國際購物廣場、潁川汽貿城、杜曲木業園區、王崗小辣椒園區等特色商業園區紮實推進;商品房竣工面積46萬平方米、在建規模88萬平方米;鋪設供水主管網28公里、燃氣管網16公里,新建公廁、垃圾中轉站6座。2013年新建住房2463套27萬平方米,教育、醫療、文化、商業、環保等配套設施逐步完善,新入住村民1643户8000多人,在全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評比中位居第一。城鄉道路融通優化。107國道、逍襄路、許泌路改建工程基本完工,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16公里。

臨潁縣交通運輸

臨潁縣位於河南省中原城市羣產業帶上,是鄭州、許昌、漯河中原城市羣節點城市,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廣鐵路、京港高鐵四條交通大動脈穿區而過,省道S329橫貫東西,北距新鄭國際機場60公里,特別是鄭州至許昌城際輕軌的修建,新鄭國際機場許昌候機樓的建立,使臨潁縣30分鐘即可到達新鄭國際機場。西安、武漢、南京、合肥、濟南、太原等周邊省會城市全部處在5小時車程之內。 [1] 

臨潁縣歷史文化

臨潁縣地名來源

在這個越來越工業化的社會里,追求地名來源已經沒有多少它曾經具有的意義了。但是,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曆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 [6]
1、以姓氏得名的村名:臨潁縣779個自然村中,帶有姓氏的村名的有534個,約佔全縣總數的70%。這類地名單純以姓氏或以姓氏加其他因素面命名。單純以姓氏命名的村莊,如高村、張莊、李莊等,全縣內有230個以姓氏命名的村莊,約佔全縣聚落地名的30%;以姓氏加特產,如櫻桃郭、蒜劉、梨園張等;以姓氏加手工業產品,如打繩陳、打壺劉、篦子張等;以姓氏加地理特徵,如崗張、葛崗、凹孫、賀坡、坡李、上坡高等;以姓氏加集市,如朱集、呂集等;以姓氏加寺、廟、觀,如韋寺、鄧廟、觀劉等;以姓氏加方位,如前楊、後楊、南姚堂、北郭莊等;姓氏加大小,如大韋、大李、大羅莊、小羅莊等;以姓氏加建築物,如陳樓、方樓、雙樓村等。2、以人名命名:如李化宇、王紹禹,李小坡等。3、以橋樑命名:如小商橋、大石橋、承差橋等。4、以廟宇命名:如陽塢廟、雙廟、皇帝廟等。5、以與縣城距離命名:如三里頭、五里頭、十里鋪等。6、以水而得名:如南江、陽塢、海予等。7、因在古交通線上而得名:如武路口、郝路口、駝鋪等。8、以傳説而得名。如來麥張、陳留等。 [7] 

臨潁縣地方風俗

臨潁包含習俗主要以豫菜為主。日常主食有:饅頭(稱蒸饃)、烙饃、餅子(厚饃)、油饃、麪條、餃子(即扁食)、小米飯、稀飯、“糊塗”(玉米糝湯)等。副食有:肉類、蛋類,蔬菜(白菜、蘿蔔、芹菜、包菜等)、醃鹹菜、豆腐、粉條等。農閒時每日早晚兩稀,中午一干;農忙時早上、中午食幹,晚上食稀。人們在吃晚飯前不説“吃飯了沒有?”而是問“喝湯了沒有?”吃用酵母或“面頭”發酵的麥面饅頭。一般的人家都是蒸一籠吃上一兩天。民間有“烙饃省,蒸饃費,常吃油饃要賣地”之俗語。烙饃既節省又方便,麪粉摻水一揉,鐵鏊子一支,邊烙邊吃。一個手快的婦女可以供上五、六個人吃飯。吃時拿起一張烙饃,左手一託,右手夾些菜往上一放,兩手噌噌一卷,吃起來別有風味。這就叫烙饃卷菜。油饃分為兩種,一種為油炸的,農户人家不常吃。另一種就叫烙油饃,做法同烙饃差不多,只是比烙饃厚五到六倍,內抹有油和葱花等,吃起來鬆軟、鹹香,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湯的做法很多,最通行的要數麪條湯。小米湯裏喜歡摻把豇豆或綠豆,待小米煮出了油、豆子煮開了花,喝起來最香甜。秋季紅薯一下來,切幾塊放在玉米糝(糊塗)裏,甜絲絲如同放了糖一樣。“小米湯,放豇豆。打糊塗,放紅薯”是較流行的“湯”的做法。 [7] 

臨潁縣民族文化

回族是臨潁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其來源最早可以上溯到唐朝,那時已有阿拉伯等地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到臨潁經商並定居。元朝大量的穆斯林作為“探馬赤軍”到河南屯田,隨後長期居留,與漢族雜居共處。受漢族文化習俗的影響,臨潁的回族在生活習俗方面和當地漢族有許多共同地方。
回族的飲食習俗與全國其他省份回族的飲食習俗差異不大。主食以米、面、雜糧為主,基本上和當地漢民相同。不同之處主要在對肉食的選擇上,飲食禁忌同各地回民一致。回族的節日飲食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習俗特點。回族的傳統食品有油香、三角、饊子等。油香有大小、甜鹹之分。三角分肉餡、素餡、糖餡等多種。因為這類食品常與宗教活動有關,不能褻瀆。家裏若有祭祀等重大活動,常以油香分贈親友鄰里。“熬”是在阿木拉節這天(伊斯蘭教曆元月十日),主要以各種雜糧配肉熬成粥,免費贈送穆斯林。燒麥是類似包子的肉餡食品,有“燒麥會”,穆斯林分期集資,預訂份數,定期一次領取。這種活動主要由清真寺舉辦。

臨潁縣名優特產

玉皇大蒜
河南玉皇大蒜全部按照無公害農產品標準生產,本地土壤富含大蒜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所產大蒜品質獨特,尤以蒜香濃郁,辛辣芳香、搗汁不懈、久放不餿等特點而享譽中外,西漢末年即開始特供宮廷御膳所用,改革開放以來,產品暢銷俄羅斯、日本、肯尼亞及東南亞等國。作用:據《本草綱目》記載︰大蒜有歸五臟,散痛腫瘡,降風邪,殺毒氣,下氣,消痞;去水惡瘴氣,伏邪惡,除風温,破冷風,健脾胃,固腎氣,止霍亂等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大蒜所含的大蒜素及脂溶性揮發油對人體具有藥用和保健功能,治病又防病。
王崗鎮小辣椒
臨潁縣準備做大、做強小辣椒產業,已經建成了佔地300多畝的小辣椒交易市場,輻射帶動周邊縣、鄉種植小辣椒30多萬畝。為進一步拉長小辣椒產業鏈條,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的發展路子,王崗鎮積極引進小辣椒深加工龍頭企業,形成了以小辣椒生產、銷售、冷藏、加工一條龍的特色主導產業,有效地促進了小辣椒產業向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佔全鎮耕地面積的90%以上,每年為羣眾增加經濟收入上億元。
繁城牛肉
馳名華夏大地的繁城洪家五香牛肉有着四百多年的悠久歷史。
繁城牛肉做工精細,精選中原1-3歲公黃牛為原料,輔以二十多種名貴中藥材,經醃製蒸煮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
油旋饃
油旋饃是烙饃的一種。先將和好的白麪擀成圓片,上放香油、鹽、五香粉、葱花,從一邊捲成條狀後,再從一頭盤成圓錐狀,壓平後擀成圓片,放入鍋內烙熟,烙時要翻幾次。此法烙成的饃成一圈一圈的螺旋狀,故稱油旋饃。

臨潁縣風景名勝

譙樓
臨潁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譙樓,又名鐘鼓樓,始建於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明景泰二年重修,位於老城縣衙前,佔地140平方米,為磚築樓台式建築。台高6米,平台東西長14.7米,南北寬9.5米;飛中拱門洞寬3.5米,高4米,深9.5米;架層樓高五丈,鑄鐘兩千斤,增置鼓大十圍,民興寢之便焉。它是周邊縣市僅存的一座反映古文化的標誌性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1973年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街村
南街村風景區
南街村風景區(4張)
河南省紅色旅遊景點南街村,早以其“共產主義小社區”的美名享譽海內外,通過2004-2014近十年的不斷髮展、完善,南街村旅遊業已初具規模,成為國家級4A景區,2014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八大觀光旅遊景區:“工業園區、高新農業園區、村民住宅遊覽區、文化園區、文化教育遊覽區、廣場文化展示區、熱帶珍奇植物遊覽區和革命傳統教育區”。 遊人走進南街村可以瞭解到其發展模式、教育理念、分配辦法、生活方式及創建共產主義小社區偉大實踐,全面感受其獨特的紅色人文景觀。
小商橋
小商橋 小商橋
小商橋景區位於縣城南12公里、107國道870公里處,距漯河市20公里。始建於隋開皇年(公元584),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景區成立於1992年,累計投資2000多萬元,形成了以古橋為依託體現革命傳統教育為主線的特色人文景觀,是遊樂、參拜為一體的古建築羣落。景區佔地面積為2.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小商橋、楊再興陵園、嶽楊宮、忠烈殿、小商橋古戰場。
小商橋位於臨潁縣與郾城區交界的小商河(潁河故道)上。小商河因古時商王經此而得名,橋因河而取名,河因橋而出名。小商橋原位於歷代官道上,橋為一座坦拱敞肩式石拱橋。2001年06月25日,小商橋作為宋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陳星聚紀念館
陳星聚紀念館 陳星聚紀念館
陳星聚紀念館位於台陳鎮,建成於1889年。由於當時清政府追封他三品道台“御賜祭葬如例”的安葬待遇,墓園修建時間長達4年,墓前有華表、碑碣,墓道兩側矗立着姿態各異的石人、石獅、石馬、石羊、石猴等,整個墓園古柏森森,莊嚴肅穆。2004年11月臨潁縣人民政府把陳星聚墓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3月省委書記徐光春批示:把陳星聚墓園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促進祖國統一的平台、弘揚中原文化的載體、推動旅遊發展的景觀。2008年6月陳星聚墓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動工興建陳星聚紀念館。
2009年3月31日10時30分,陳星聚紀念館在臨潁縣台陳鎮台陳村開館,館名為省委書記徐光春題寫。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及夫人陳萬水在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副會長王富卿、省政協主席王全書等領導陪同下出席了開館儀式。4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蒞漯視察,期間,參觀了陳星聚紀念館。

臨潁縣著名人物

陳星聚
陳星聚,字耀棠,道光二十九年中舉,歷任福建順昌、建安、閩縣、仙遊、古田等知縣,後升任台灣漉港、淡水同知,光緒初年任台北首任知府。
荀嵩
荀嵩(262-328)潁川臨潁(今臨潁西北)人。明帝時,平王敦有功,封爵,授光祿大夫、錄尚書事,加散騎常侍。成帝初,蘇峻叛亂,與王導等人共同侍衞成帝。咸和三年死,諡敬。
李兑
李兑(995?-1070?),宋許州臨潁人。第進士。由屯田員外郎為殿中侍御史,改同知諫院。狄青宣撫廣西,朝廷派宦官任守忠為副,兑上奏以為非計,遂罷守忠。
張彀
張彀(?-1217)字伯英。金許州監潁(今臨潁縣)人。初任寧陵縣主簿,改泰定軍節度判官,同州觀察判官。以武寧軍節度副使伐宋。遷河東南路轉運使、權行六部尚書、安撫使等職。
方心芳
方心芳(1907-1992 [28]  ),工業微生物學家。1953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微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
申鳳梅
申鳳梅(1927-1995),河南卓越的越調藝術表演藝術家,祖籍臨潁。
李亞敏
李亞敏(1954- )女射擊運動員。在第三屆全運會上,以591環的成績超女子小口徑手槍慢加速射世界紀錄。
賈詠
賈詠(1464-1547),字鳴和,號南塢。弘治九年(1496)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嘉靖六年八月十八日致仕,嘉靖二十六年八月三十日卒,年八十四,贈太保,諡文靖。
王潤
王潤,字敷仁,城關鎮雙廟村人,任監察御史,兩江巡理鹽課。
葛洪臣
葛洪臣(1928~1952年),台陳鄉王曲村人,抗美援朝二級戰鬥英雄,特等功獲得者。 [17] 
李海欣
李海欣(1962-1984),戰鬥英雄,王孟鄉墳台村人。

臨潁縣所獲榮譽

2020年1月,臨潁縣入選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 [4] 
2020年3月,臨潁縣入選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8] 
2020年6月,臨潁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9] 
2020年7月,臨潁縣入選2020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 [10] 
2020年10月,臨潁縣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 [11] 
2021年1月,臨潁縣入選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12] 
2021年9月,臨潁縣入選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縣。 [18] 
2021年10月,臨潁縣入選河南省社區教育實驗區。 [19] 
2021年11月,臨潁縣入選“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20] 
2021年12月,臨潁縣入選“河南省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21] 
2022年3月,臨潁縣入選河南省民營經濟示範城市試點。 [22] 
2022年8月,臨潁縣入選2022年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建。 [23] 
2023年2月,臨潁縣入選全國第一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縣。 [24] 
2023年2月,臨潁縣入選河南省食品安全示範縣。 [2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