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雕版印刷技藝(杭州雕版印刷技藝)

鎖定
雕版印刷技藝(杭州雕版印刷技藝),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杭州雕版印刷技藝是將需印刷的文字或圖像,書寫(畫)於薄紙上,再反貼於木板表面,由刻版工匠雕刻成反體凸字,即成印版,印刷產品歷來以“選材精良、刻工精巧、印刷精美”而著稱,後期的水印名家複製品更被稱為“下真跡一等”,而且存世優秀作品眾多。 [7] 
2011年6月9日,雕版印刷技藝(杭州雕版印刷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78。 [8] 
中文名
雕版印刷技藝(杭州雕版印刷技藝)
批准時間
2011年6月9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遺產編號
Ⅷ-78
申報地區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

雕版印刷技藝(杭州雕版印刷技藝)歷史淵源

杭州雕版印刷技藝起於隋末,已有1500多年曆史。 [2] 
元、明、清直至民國,杭州雕版印刷一直較發達。
1957年,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成立木刻水印工廠,杭州雕版印刷技術有了大的提升,成為當時全國四處木版水印基地之一。 [1] 

雕版印刷技藝(杭州雕版印刷技藝)文化特徵

杭州雕版印刷技藝是將需印刷的文字或圖像,書寫(畫)於薄紙上,再反貼於木板表面,由刻版工匠雕刻成反體凸字,即成印版,印刷產品歷來以“選材精良、刻工精巧、印刷精美”而稱,後期的水印名家複製品更被稱為“下真跡一等”,而且存世優秀作品眾多。 [7] 
杭州雕版印刷技藝中運用“餖版與拱花技藝”,所謂“餖版”就是分色、分版的套印方法。通過分色的雕版套印,表現出畫面的色彩、墨色、濃淡、枯濕的變化。“拱花”就是在木版水印平面刻上凹型的物象輪廓,再用宣紙覆蓋在版面上,施加一定的壓力,使之表面產生浮雕的暗紋,使作品體現出清逸淡雅的意味。 [7] 

雕版印刷技藝(杭州雕版印刷技藝)工藝流程

印刷時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將紙張覆於印版,用乾淨刷子均勻刷過,揭起紙張後,印版上的圖文就清晰地轉印到紙張上,從而完成一次印刷。整個過程大體分為選材、雕刻、印刷三個程序,共有浸蒸、取板、刨塗、磨板、描稿、拳刀、崩刀、重刀、鏟底、成型、對稿、夾紙、對版、調色、幹印、濕印、“刷”、“砑”、“撣”、餖版、拱花二十一種技法。 [1] 
印版主要是使用紋理細密、質地均勻、加工容易的木材。這些木材主要有梨木、棗木、梓木、楠木、黃楊木、銀杏木等木料。棗木、黃楊木等質地較硬,多用於雕刻較精細的書籍和圖版;而梨木、梓木等質地較軟,多用於最常見書籍和圖版的雕刻。雕刻印版的過程可以大至分為勾描、拳刀、崩刀、重刀、鏟底(剔空)、成型等六個步驟,在校正無誤後,方可進行印刷。 [7] 

雕版印刷技藝(杭州雕版印刷技藝)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杭州雕版印刷技藝是中國傳統典籍印刷的重要技術,是中國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其悠久的歷史和獨到的技法,在印刷史上有着重要的歷史地位,對中國乃至世界印刷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7] 
傳承狀況
由於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等原因,傳統的杭州雕版印刷技藝如今已經面臨危機,只有黃小建等少數傳承人還在堅持傳統的雕版印刷,保護、傳承工作迫在眉睫。 [1] 
傳承人物
黃小建,男,漢族,於2018年5月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黃小建1953年出生於浙江杭州,1978年進入浙江美術學院水印工廠工作,師承於張耕源、徐銀森等老師,學習傳統雕版、水印技術,美院水印工廠解散後,在多數同事停刀轉行的情況下,仍堅持傳承雕版技藝,鑽研木版水印技術,並完成了如翻刻、印製宋版書《唐女郎魚玄機詩集》等多件作品,填補了刊刻雕版書技術的空白,併成功重現了絕跡已久的“餖版”和“拱花”技術。 [5-6]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雕版印刷技藝(杭州雕版印刷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杭州黃小建雕版藝術工作室評估合格。 [9] 

雕版印刷技藝(杭州雕版印刷技藝)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7年8月27日至9月15日,浙江省文化廳舉辦杭州雕版印刷技藝非遺傳承人羣培訓班活動。 [3] 
2021年,杭州雕版印刷技藝參加2021“書香杭州”系列活動展示。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