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雕模

鎖定
崇寧通寶鑄行於北宋徽宗趙佶崇寧時期(1102-1106), 錢文為徽宗親手書寫,俗稱瘦金體,版式較多,形制有小平和折十,封面版式為崇寧通寶美製折十的北宋銅質雕母
中文名
雕模
所屬年代
北宋
雕模的追源
梧州錢監遺址考古
文物部門分別於1956年、2014年兩次對梧州元豐錢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由中國錢幣學會中國錢幣博物館、廣西梧州市政府等機構組織的《廣西梧州錢監遺址翻砂鑄錢工藝研究》課題近日在北京結題。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羅武幹及其團隊吸收前兩次考古挖掘成果,結合歷史文獻,對元豐錢監出土與收集的文物進行科技分析,從科技角度確認元豐錢監鑄錢工藝採用翻砂工藝技術,下圖為出土的錢模
錢模 錢模 [1]
下圖是1948年出土於東北窖藏的崇寧通寶雕母雕模,長期在藏友家中以錢山作為擺設,2017年拆筒子時才得以發現。
崇寧通寶雕模背面 崇寧通寶雕模背面
崇寧通寶雕模正面 崇寧通寶雕模正面
雕模的材質
北宋雕母材質多樣,還可認定的有蠟質和木質,四川2004年出土的木質雕模以及存世的慶元通寶蠟質銅樣就是很好的佐證,史書記,宋以錫為母,應當還有錫雕模,60年代在清理河南鈞台窯遺址時曾發現過宣和元寶瓷模,所以應當還有陶瓷質。
木質雕模 木質雕模
蠟模銅樣 蠟模銅樣
北宋雕模的稀缺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已過大半,北宋銅錢出土量巨大,幾乎是清明兩朝的總和,雕模的發現應該很多才對。其實這是個誤區,鑄幣額多不代表版式多,而一個雕模代表着一種版式,根據閻福善編制的《北宋銅錢》一書,記錄的北宋銅錢版式僅6千多種,因此北宋的雕母錢理論上也應該只有幾千枚左右,但是這幾千枚中為什麼銅質雕模極其罕少呢?其一,北宋雕母材質多種,只有銅質容易保存;其二,銅雕模是相當難雕的,通過比較僅存世的宣和通寶長通白銅雕模,靖康通寶折三雕模,國家博物館的大元通寶蒙文雕模和上圖的崇寧通寶折十美製雕模,如下圖
大元通寶蒙文雕母 大元通寶蒙文雕母
宣和通寶長通雕母 宣和通寶長通雕母
靖康通寶折三雕母 靖康通寶折三雕母
可以發現,各個雕模雕刻的藝術水平並不平均,精美度上有的精雕,有的略醜,雕的手法相差也大,有的細緻入微,有的粗雕,有的字口清得很漂亮,有的卻存在大崩口和大遺銅,在材質上,有的白銅,也有的青銅,青銅內部銅錫合金配比也不同。如下圖
圖1 圖1
圖3 圖3
圖2 圖2
圖4 圖4
圖5 圖5
所以説當時的銅雕母錢模應當屬於實驗階段,雕造工藝並不成熟,而且又密集出現於北宋徽宗時期,銅雕工藝應當是在為鑄行美製錢或宮廷意義上的賞賜錢,又極受皇家重視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圖6 圖6
宋代錢模的翻鑄工藝
雕模的材質不同,軟硬自然不同,鑄出的錢幣精美度自然也不同,因為軟材質容易磨耗錢文,通過代代遺傳,最終出來的子錢肯定比銅雕母鑄的子錢,在精美度上相差很大。縱觀北宋各版銅錢,美製版別屈指可數,普制與美製容易區分,所以大量鑄行的美製版應當大部分是銅雕母鑄行,因為銅雕母耐磨,能鑄大量母錢,蠟雕母鑄的母錢雖然精美,卻不能通過失蠟法鑄大量母錢。既然銅雕母難雕,雕的又不漂亮,那為什麼其子錢如此精美呢?其實北宋時期,還存在着一種特殊的鑄錢工藝,那就是修型砂工藝,這可以根據同一版錢大小不同,地章深度不同,某些筆畫的圓弧度不同可證實,該工藝是指當母錢在型模上印出凹陷時,再在凹陷中,把原屬於雕母的凸銅和崩口,用砂補平或挖掉,字口不漂亮的還可以再微修,這樣鑄出來的母錢就更規整了。
宋雕母的鑑定特點
疙瘩崩裂和明顯的鑿裂紋和銅片泛起是最重要的鑑定特點,因為北宋雕母是手雕而成,當時期雕的水平不高,這一點應當是很明顯的。注意,直徑大小和字口深峻程度都不是崇寧雕母的鑑定特點,因為北宋存在修型砂工藝,雕母和子錢比,可能直徑更小一點,因為修型砂時,修外輪可能把外輪擴大,這樣出母錢時直徑就大,修地章時,又可能把地章修的更深,修字口時,也可能修的更細。但是錢文方面,應當是高度一致的,由於北宋雕模是手工雕刻而成,錢文在立體度方面,雕母比鑄母更立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