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集中隔離

鎖定
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簡稱集中隔離),集中隔離是新冠病毒疫情期間的隔離措施。 [1]  是指對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其他根據防控工作需要“應隔盡隔”人員在指定場所接受集中留觀 [9]  ,並按照防疫要求每日早、晚進行體温和健康狀況監測,定期採集核酸 [6] 
中文名
集中隔離
別    名
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6] 
性    質
疫情隔離措施

集中隔離隔離對象

①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
②入境人員;
③其他根據防控工作需要“應隔盡隔”人員。 [2-3]  [9] 

集中隔離管控措施

①一般是在指定場所(如隔離酒店)接受集中隔離管理;
②所有觀察對象在觀察期間不允許與其他觀察對象接觸,原則上不允許離開隔離房間;
③按照防疫要求每日早、晚進行體温和健康狀況監測,定期採集核酸,並做好房間的日常消毒。 [2-3] 

集中隔離隔離時間

2022年5月13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針對奧密克戎疫情的新特點,我國進一步加快封、管、控的時間,縮短集中隔離的時間,北京已經將密接者集中隔離從過去14天縮短到10天。 [7] 

集中隔離人員配置

在集中隔離觀察點設立臨時辦公室,下設防控消毒組、健康觀察組、信息聯絡組、安全保衞組、後勤保障組、病例轉運組、人文關懷組,觀察點工作人員實行封閉管理。具體人員配置如下:
(一)觀察點負責人:1名,要求具有較強管理和協調能力的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擔任。
(二)醫務人員:按照醫務人員與隔離對象不低於2:50的比例配備(按每50名隔離對象配備1名醫生、1名護士的標準配備)。
(三)其他工作人員:包括信息聯絡、清潔消毒、安全保障、後勤保障、心理輔導等方面人員,人員可兼職,數量可參考按照醫務人員數量的3至4倍進行配備。

集中隔離人員職責

(一)觀察點負責人:全面負責本觀察點工作,包括人員安排及對外聯絡等工作。
(二)醫務人員:負責觀察點醫療相關工作,包括隔離對象本底信息核查、症狀、體温監測、心理監測、常規醫療服務、人員轉運、健康教育和指導工作人員個人防護等。
(三)信息聯絡員:負責觀察點的各種信息收集、表格填寫及對外報送工作。
(四)清潔消毒員:負責觀察點使用期間和解除隔離後的內部和外環境的清潔消毒工作。
(五)安全保障員:負責隔離觀察點封閉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
(六)後勤保障員:負責隔離對象和工作人員的生活保障,以及觀察點的各種物資的保障工作。
(七)心理輔導員:負責隔離對象和工作人員的人文關懷工作。

集中隔離防疫要求

(一)在集中隔離觀察點居住期間,應當儘可能減少直接接觸,近距離接觸時需做好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
(二)所有隔離對象在觀察期間不允許與其他隔離對象接觸。 除工作人員外,嚴格限制人員進出。 如確需前往集中觀察點內公共區域活動的,應當佩戴醫用防護口罩,彼此間保持1米以上距離,減少駐留時間,儘量不觸碰公共區域物品及設施。
(三)應定時開窗通風,並根據氣候條件適當調節開窗時間;使用空調系統通風時,應選擇分體空調,如使用集中空調,保證空調運行正常,加大新風量,全空氣系統關閉迴風。
(四)每天對走道、樓梯等場所進行1次消毒,至少清理1次垃圾,必要時及時清理。隔離期間房間和衞生間可由隔離對象自行消毒。
(五)加強集中隔離觀察點食品衞生安全管理,做好生活保障。
(六)出現病例的房間、設施及物品在疾控部門指導下由專業人員進行終末消毒及評估。
(七)解除隔離觀察轉出後的房間、設施及物品,由觀察點工作人員進行清潔和消毒。 [4] 

集中隔離人員要求

(一)加強管理和培訓
集中隔離觀察點和相關人員派出單位要對所有工作人員開展有關新冠肺炎集中隔離知識的培訓,確保其做好個人防護,掌握二級防護裝備穿脱方法和科學消毒知識。要加強對現場消毒人員的培訓,確保消毒人員能正確配置消毒藥劑和使用消毒器械,規範開展消毒操作。同時,做好手衞生和個人防護。
(二)非醫學觀察區的日常生活管理
1.工作人員進入隔離觀察點後,實施封閉管理。在未完成當輪集中隔離觀察之前,不得離開隔離觀察點。2.工作人員儘量不串門、不在室內開展聚集活動。低樓層儘量步行,不乘坐電梯。
1.防護監督管理設施
(1)穿脱防護服處須設有穿衣鏡,便於所有工作人員在進行個人防護裝備穿脱時能進行自檢自糾。
(2)醫學觀察區內所有公共區域均應設有全程視頻監控設備,對工作人員個人防護、工作情況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控。所有視頻資料要定期拷貝,至少保存1年。
2.各類工作人員防護要求
(1)標本採集人員:須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雙層手套、防護服、N95及以上級別的顆粒物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防護面屏、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必要時,應加穿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
(2)環境清潔消毒人員:須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長袖加厚橡膠手套、防護服、N95及以上級別的顆粒物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或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防護面屏或護目鏡、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使用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時,須根據消毒劑種類選配塵毒組合的濾毒盒或濾毒罐,並做好消毒時的個人防護。
(3)其他工作人員:除採樣人員和環境清潔消毒人員外,其他所有進入醫學觀察區域的相關人員(包括但不限於症狀監測人羣、流行病學調查人員、安全保衞人員、後勤服務人員等)均須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防護服、N95及以上級別顆粒物防護囗罩或醫用防護口罩、防護面屏或護目鏡、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等。
3.其他注意事項
(1)無關人員不得靠近和進入醫學觀察區。
(2)除醫學觀察所需物資外,其他任何物資不得進出醫學觀察區。嚴禁未經許可的快遞包裹和外賣進入醫學觀察區,不得自醫學觀察區發出快遞包裹。
(3)工作人員穿脱防護服時,應有專人在旁協助和監督指導。脱卸時不得接觸污染面。脱卸防護裝備的每一步均應進行手消毒。所有防護裝備全部脱完後應再次洗手和進行手消毒。
(4)脱下的防護眼罩、長筒膠鞋等非一次性使用的物品應直接放入盛有消毒液的容器內浸泡;其餘一次性使用的物品應放入黃色醫療廢物收集袋,作為醫療廢物集中處置。
(5)所有工作人員應做好健康監測和定期核酸檢測(目前要求工作人員每日1次核酸檢測) [4] 

集中隔離管理要求

一、隔離對象醫學觀察
(一)集中隔離觀察點隔離對象每日至少在早、晚各自測體温一次,並報告是否出現咳嗽、咳痰、咽痛、乏力、流涕、鼻塞、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痠痛、氣促、呼吸困難、胸悶、結膜充血、腹痛、皮疹、黃疸、嗅覺和味覺減退或喪失等可疑症狀,由工作人員記錄監測情況。出現上述可疑症狀之一者,由工作人員向轄區衞生健康行政部門和疾控中心報告,並按規定立即轉至定點醫療機構。
(二)醫務人員要做好巡迴醫療,每天至少要採取非直接接觸的方式訪問一次隔離對象(非接觸式測量體温、詢問和觀察症狀),並記錄監測情況。堅決防止隔離對象忽視自身病情或瞞報病情。
(三)信息登記。建立隔離對象台賬,及時登記所有隔離對象的基本情況,特別要了解其是否有基礎疾病,記錄每日體温和健康狀況、核酸檢測情況等。
(四)信息報送。每日報送隔離對象相關信息到所在區縣疫情防控指揮部,如新增人員數、使用房間數、解除隔離人員數等。 [4] 
二、工作人員健康監測
(一)所有集中隔離觀察點工作人員應每日至少在早、晚各測一次體温,並報告是否出現咳嗽、咳痰、咽痛、乏力、流涕、鼻塞、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痠痛、氣促、呼吸困難、胸悶、結膜充血、腹痛、皮疹、黃疸、嗅覺和味覺減退或喪失等可疑症狀。
(二)隔離觀察點要安排日常監測人員,每天至少要非直接接觸式面訪1次所有工作人員,進行非接觸式測量體温、詢問和觀察有關症狀。
(三)日常監測人員在監測過程中,發現工作人員出現咳嗽、咳痰、咽痛、乏力等上述症狀時,應當由工作人員及時向轄區衞生健康行政部門和疾控中心報告,並按規定立即轉至定點醫療機構。
(四)集中隔離觀察點工作人員實行封閉管理。污染區消毒、送餐、垃圾收集等工作必須由隔離觀察場所工作人員完成,嚴禁第三方人員進出污染區。
(五)所有進入過醫學觀察區域的工作人員在工作任務結束後,需按相關規定完成14天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4] 

集中隔離物資配備

一、救護車。
根據隔離觀察點規模合理配備救護車,並在附近設有救護車沖洗消毒的場地。 [4] 
二、藥品。
包括常用藥品、搶救藥品等。 [4] 
三、設備。
包括醫療急救設備、消殺設備(如氣溶膠噴霧器和常量噴霧器等)、轉運設備(如輪椅等)、辦公通訊設備(如電腦、打印機、移動電話、對講機等)。 [4] 
四、消毒及生活物資。
包括消毒劑(如3%過氧化氫消毒液、84消毒液、含氯消毒片、酒精及免洗手消毒劑等)、消毒及洗手用品(如消毒濕巾、洗手液)、洗漱用品等日常生活用品。 [4] 
五、防護物資。
包括測温槍、水銀温度計、一次性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N95口罩、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隔離衣、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防護面屏或護目鏡、防水靴套、工作鞋或膠靴等。 [4] 

集中隔離消毒要求

一、消毒劑的配備
集中隔離觀察點需常備:75%酒精、84消毒液、3%過氧化氫、含氯消毒片、速幹手消毒劑和消毒濕巾等。注意所用消毒產品符合國家衞生健康部門管理要求,檢查其批准文號、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信息 [4] 
二、消毒劑的配製
75%酒精、3%過氧化氫、含氯消毒片、速幹手消毒劑和消毒濕巾等即取即用,無需配製。84消毒液簡易配製方法(以標示濃度5%—7%的84消毒液為示例):
消毒劑的配製
濃度(有效氯mg/L)
配製量(升)
取原液量(毫升)
水量(毫升)
500
1
10
990
1000
1
20
980
2000
1
40
960
5000
1
100
900
10000
1
200
800
20000
1
400
600
三、消毒方法
(一)室內空氣消毒。平常上午下午通風1次,每次30分鐘。如果懷疑室內空氣有污染,可選擇3%過氧化氫消毒劑,使用低容量氣溶膠噴霧器進行消毒,用量20毫升/立方米。密閉房間30分鐘後開窗通風。如果無低容量氣溶膠噴霧器,也可採用循環風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無人條件下還可用紫外線對空氣進行消毒,照射時間1小時。
(二)環境物體表面消毒。可選擇84消毒液、過氧化氫等消毒劑擦拭、噴灑或浸泡消毒。醫學觀察區的公共區域由消毒人員每日至少清潔消毒1次,一般物體表面與地面每天至少清潔消毒1次,高頻接觸物體表面如門把手、扶手、按鈕、開關、水龍頭等每天至少清潔消毒2次。走道、樓梯等公共場所每天至少進行1次消毒,清理1次垃圾,必要時可增加頻次。物體表面有肉眼可見污染物時,應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無肉眼可見污染物時,用有效氯1000mg/L的84消毒液(或3%過氧化氫消毒液)進行噴灑、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鐘後清水擦拭乾淨。
(三)手消毒。建議使用速幹手消毒劑進行擦拭消毒,也可選擇碘伏、過氧化氫等消毒劑。
(四)拖布和抹布等衞生用具消毒。應當按房間分區專用,使用後用1000mg/L 84消毒液進行浸泡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用清水衝淨,晾乾存放。
(五)隔離人員污染物(患者血液、分泌物和嘔吐物)消毒處理。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紗布、抹布等)沾取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84消毒液小心移除。大量污染物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蓋後用足量的有效氯5000mg/L的84消毒液澆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鐘以上,小心清除乾淨。清除過程中避免接觸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醫療廢物集中處置。患者的分泌物、嘔吐物等應有專門容器收集,用有效氯20000mg/L的含氯消毒劑,按物、藥比例1:2浸泡消毒2小時。清除污染物後,應對污染的環境物體表面進行消毒。盛放污染物的容器可用有效氯5000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消毒30分鐘,然後清洗乾淨。
(六)糞便和污水消毒 1.具有獨立化糞池時,在進入市政排水管網前需進行消毒處理,定期投加84消毒液或含氯消毒片,需確保消毒1.5小時後,總餘氯量達6.5mg/L-10mg/L(可以使用試紙條測試)。消毒後污水應當符合《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污水需經相關檢測機構採樣檢測合格。2.無獨立化糞池時,使用專門容器收集排泄物,消毒處理後排放。用有效氯2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按糞、藥比例1:2浸泡消毒2小時。
(七)地面、牆壁消毒。地面牆壁先清潔再消毒。清潔後用有效氯1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噴灑消毒。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內噴灑1次,噴藥量為200mL/平方米,待室內消毒完畢後,再由內向外重複噴灑1次。消毒作用時間應不少於30分鐘。
(八)衣服、被褥等紡織品消毒。在收集衣服、被褥時應避免大幅抖動,建議按醫療廢物集中處理。若需重複使用,方法一:用有效氯500mg/L的84消毒液浸泡30分鐘,然後按常規清洗;方法二:煮沸消毒30分鐘。
(九)餐具消毒 方法一:清除食物殘渣後,煮沸消毒30分鐘。方法二:用有效氯500mg/L的84消毒液浸泡30分鐘後,再用清水洗淨。 [4] 
四、場所消毒方法
(一)隔離對象房間消毒。隔離對象每日須清掃房間。消毒人員每天配好84消毒液(1000mg/L和2000mg/L兩種濃度,或者告知其配製方法)放在房間門口,由隔離對象自行取回,並用抹布等對房間常觸摸的地方,如門把手、沙發扶手、牀頭、馬桶等地方擦拭消毒,30分鐘後再用清水擦拭乾淨。對可能被污染的物品表面每天消毒2次,受唾液、痰液等污染後應隨時進行消毒。對可能被污染的地面和牆面可用84消毒液擦拭或噴灑消毒。房間內的廁所每次使用前、後分別投放速溶漂白精片消毒。便池及周邊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廁所門把手、水龍頭等手經常接觸的部位,用1000mg/L的84消毒液進行擦拭消毒。整個房間地漏保持水封狀態。
(二)電梯間等密閉空間的消毒。在無人的條件下,將空間密閉,採用3%的過氧化氫進行噴霧消毒,對電梯間內空氣和表面進行消毒。使用劑量20ml/立方米,作用時間30分鐘,每天2次。建議電梯按鍵使用硬質塑料膜覆蓋。
(三)解除隔離觀察轉出後的房間、設施及物品消毒。由隔離點工作人員進行清潔和終末消毒,其居住房間、使用過的設施及物品均須做好終末消毒。採用氣溶膠噴霧消毒的方法,用含3%過氧化氫消毒液按30ml/立方米的劑量對密閉的房間進行噴霧消毒,作用30一60分鐘後開門開窗通風,再對相關物體表面與地面進行濕式清潔。
(四)出現病例的房間、設施及物品消毒。在疾控部門指導下由專業人員進行終末消毒及評估。 [4] 

集中隔離廢物處置

一、處置原則
集中隔離觀察點所有垃圾均按醫療廢物進行處置。 [4] 
二、集中隔離觀察點醫療廢物收集
(一)包裝容器集中隔離觀察點所有垃圾均應裝入雙層黃色醫用垃圾處理袋。工作人員將垃圾處理袋分發到隔離房間前應當認真檢查,確保無破損、無滲漏。同時,要求隔離對象在垃圾達到包裝袋3/4時封口,並更換垃圾袋。
(二)安全收集
1.工作人員個人防護工作人員(包括集中隔離觀察點和醫療廢物處置單位的人員)在清理、轉運、處置垃圾時,至少要按照二級防護(須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雙層手套、防護服、N95及以上級別的顆粒物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防護面屏、工作鞋或膠靴、防水靴套。必要時,應加穿防水圍裙或防水隔離衣)要求做好個人防護。收集完垃圾後,要及時做好手衞生。工作人員穿戴的一次性防護用品須按醫療廢物進行處理,每次脱下消毒後應放入醫療廢物包裝袋並紮緊袋口,隨後放置於醫療廢物垃圾桶,嚴禁擠壓。
2.操作與消毒收集隔離對象的生活垃圾時,須對垃圾包裝袋錶面採用 1000mg/L 84消毒液噴灑,在包裝袋外加套一層醫療廢物專用包裝袋,採用鵝頸結式封口,分層封扎,確保封口嚴密。發現醫療廢物包裝袋封閉不嚴或有破損的,須用1000mg/L 84消毒液噴灑於封口處或破損處,再外加一層醫療廢物包裝袋套裝封口。工作人員在離開污染區前,應當對垃圾包裝袋錶面採用 1000mg/L 84消毒液均勻噴灑消毒。每個醫療廢物包裝袋應當繫有或粘貼中文標籤,標籤內容包括醫療廢物產生單位、產生部門、產生日期、類別等,並在特別説明中標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或者簡寫為“新冠”。 [4] 
三、集中隔離觀察點醫療廢物轉運
工作人員在運送醫療廢物前,檢查其包裝袋的標識、標籤以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在運送醫療廢物時,應當使用轉運車或箱,封閉轉運到醫療廢物暫存間。每次運送結束後,可用1000mg/L 84消毒液對運送工具和暫存間進行清潔和消毒。 [4] 
四、集中隔離觀察點醫療廢物暫存和處置
(一)集中隔離觀察點應當建立醫療廢物的暫存間,暫存間應當設置在遠離醫療區、食品加工區和人員活動區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場所的區域,並設置明顯的警示標識和防滲漏、防鼠、防蚊蠅、防蟑螂、防盜以及預防兒童接觸等安全措施。醫療廢物需置於防滲漏、防鋭器穿透的專用包裝物或者密閉的容器內。
(二)醫療廢物暫存在醫療廢物暫存間的時間一般應在24小時內,最長不得超過48小時。
(三)建立醫療廢物暫存間清潔、消毒記錄制度。醫療廢物暫時貯存庫房在其醫療廢物清運之後,應進行沖洗消毒,並用1000mg/L84消毒液對醫療廢物暫存處地面每日消毒兩次。沖洗液應排入醫療廢水消毒處理系統。醫療廢物暫時貯存櫃(箱)應每天消毒一次。
(四)建立健全工作台賬。集中隔離觀察點要建立完善的醫療廢物登記台賬。登記內容應當包括醫療廢物的來源、種類、交接時間、處置方法、最終去向以及經辦人等。登記資料保存三年。
(五)醫療廢物集中轉運至醫療廢物暫存間後,統一交由有資質的醫療廢物處置單位集中處理。 [4] 

集中隔離防疫區別

集中隔離注意事項

1、集中隔離一般是在隔離疫情管理人員安排的酒店進行集中隔離管理;
2、集中隔離期間,應當儘可能減少直接接觸,近距離接觸時需做好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
3、所有觀察對象在觀察期間不允許與其他觀察對象接觸。除工作人員外,嚴格限制人員進出。如確需前往集中觀察點內公共區域活動的,應當佩戴醫用防護口罩,彼此間保持至少1米距離,減少駐留時間,儘量不觸碰公共區域物品及設施;
4、單人隔離使用的廁所每天消毒1次。 [5] 

集中隔離居家健康觀察

1、居家醫學觀察者最好單獨居住;
2、房間內不應使用空調,尤其不能使用和其他房間共通的中央空調;
3、儘量使用單獨衞生間,避免與其他家庭成員共用衞生間;
4、房間內應當配備體温計、口罩、消毒劑等防護用品;
5、拒絕一切探訪,其他人員儘量不進入隔離房間;
6、隔離房間內可不戴口罩,離開時必須戴好口罩;
7、觀察期間不得外出,如必須外出,經所在社區醫學觀察管理人員批准後方可,並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羣密集場所。 [5] 

集中隔離日常健康監測

1、在日常健康監測期間(居家生活中)減少與家人直接接觸,非必要不外出,儘量控制活動範圍,不得離開寧波市域範圍,確需離開寧波的須向社區(村)提前報備行程;
2、外出時須全程規範佩戴醫用外科口罩,做好個人防護,切實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不得乘坐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不與他人拼車;
3、不去人羣聚集、人流量大的地方,不探親訪友、不堂食。不得參加會展、旅遊、聚餐、聚會、現場會議等聚集性活動,不得進入學校、養老院、福利院等特定機構,不得進入影劇院、歌舞廳、浴室、網吧、酒吧(KTV)、各類市場、商場、超市、場館等室內密閉場所,不得開展線下教學、培訓等活動;
4、提倡日常健康監測期間遠程辦公、居家辦公。需前往工作場所的,須向單位報告,錯時上下班,限定活動範圍,工作期間設立單獨場所並不得與他人接觸,不在使用集中式空調的場所辦公,不進入單位食堂就餐;
5、日常健康監測期間保持樂觀心態,注意休息,加強營養。每日做好體温測量、症狀監測並記錄,定時向管控責任人反饋健康狀況。期滿至綜合服務點進行1次免費核酸檢測;
6、一旦出現發熱、咳嗽、嗅(味)覺改變或喪失、腹瀉等異常症狀的,應第一時間向所在網格、社區(村)、單位報告,佩戴醫用外科口罩,乘坐鎮街轉運車前往就近的發熱門診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務人員旅居史、接觸史等情況。 [5] 

集中隔離費用相關

2022年6月,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日前對各地提出明確要求。返鄉學生確需隔離的,各地免除集中隔離費用。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