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雄雞舞

鎖定
雄雞舞,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地方傳統舞蹈,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雄雞舞又稱舞鳳雞,是起源於德慶縣武壟鎮播蔭管理區的民間舞蹈。相傳起源於明初播蔭村的祖宗因原居住地人畜不旺,遂遷至播蔭村,並從發現一隻雄雞得到啓迪,便用竹篾、彩布紮成雄雞模樣,擂起鼓樂在村邊環舞一圈,自此村中逐漸興旺起來,雄雞也被祖祖輩輩奉為吉祥之物,形成了每逢春節或喜慶日子都舞雄雞的習俗。 [1] 
2007年6月18日,雄雞舞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Ⅲ20。 [2] 
中文名
雄雞舞
批准時間
2007年6月18日
非遺級別
省級
非遺編號
Ⅲ20
申報地區
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
別    名
舞鳳雞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雄雞舞歷史淵源

德慶縣雄雞舞亦稱“鳳雞舞”,主要流傳於德慶縣的武壟、永豐等鄉鎮與農村。多在每年春節、元宵節或喜慶節日活動。
據傳,明代初期已在德慶縣武壟鎮當地形成。武壟鎮播蔭村羣眾舞雄雞,以示祈求實現村寨繁榮昌盛,人丁興旺,幸福吉祥的良好願望。
傳説,明初播蔭村的祖輩曾數易居地。祖輩他們最初住在路麗望(地名),因人畜不旺,狗不叫,雞不啼,生出的小孩眼球瞳珠(企)豎眼,全村各種事物都不吉祥,全部村民都充斥晦氣。祖輩為了後代的健康成長和美好的生活,遂遷徙到德慶縣武壟鎮播蔭村居住。建村時鄉眾見到一隻大雄雞冠紅身亮,魁梧奇偉,迎面喔啼,聲音洪亮,認為公雞雄姿英發,寓兆吉祥;是雄雞歡迎他們來定居。於是族人用竹篾扎架,糊以紅布製成大雄雞模樣,擂起鑼鼓,在新屋入夥之際,擎雄雞圍繞村寨巡舞一週。從此之後,他們在播蔭村安居樂業,富足康樂,播蔭村也日漸繁榮昌盛。
由此,祖祖輩輩視雄雞為吉祥之物,遂形成每年春節或喜慶節日舞雄雞迎祥納福的傳統習俗,不但到該村各家各户拜年祝賀,有時還應邀到附近村寨拜年賀喜。所到之處,家家都贈送紅包以示答謝。自此村中逐漸興旺起來,便形成了每逢春節或喜慶日子都舞雄雞的習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繼承民間舞蹈傳統的基礎上,在形式和內容上得到不斷完善與發展,如雄雞的造型、道具的改革,把原來粗糙的製作,改進得更為精雕細琢,使其華麗、精美和更加生動。並且雄雞舞已流行於德慶縣內各地。
自1959年至1998年,雄雞舞參加廣東省、市、縣各級文藝會演,均受到中國國內外觀眾好評,從此聞名遐邇。 [1]  [3] 

雄雞舞舞蹈特色

雄雞舞表演道具

道具雄雞由頭、頸、翼、身四個部分組成。用竹篾扎骨架,上黏糊羽毛狀彩布(紅布)。雞頭長一尺三寸餘,直徑六寸;雞頸用數只竹篾圈排列定位,再用繩索串連,圈上綁紮羽毛狀紅布,雞頸內貫穿一條長三尺六寸,直徑七八分的竹竿作為連接頭部的把手,以便舞動操作。雞翼用單條竹篾弓成半月形翼肢(長二尺餘,寬尺餘),上黏糊紅布,邊沿貼羽毛狀紅布條,雞翼(左右)一端,各接上六寸長,直徑七八分的竹竿作把手,以便操作演舞。雞身用竹篾編織成長三尺,寬二尺餘橢圓龜殼形骨架,上裱糊紅布,再貼羽毛狀紅布條,整個雞身下沿縫製圍上一尺八寸寬粉紅或黃色布裙。 [3] 

雄雞舞表演形式

德慶縣雄雞舞
德慶縣雄雞舞(5張)
表演時,雞頭、雞翼均能活動。表演者上身鑽入雞肚內操作,下半身穿彩飾雞腿褲。表演時,先繞場一圈,行禮起舞。表演套路有:“雄雞唱鳴”“四野覓食”“昂頭亮翅”“理身伸腿”“歡歌騰躍”“喜迎吉祥”等。把雄雞昂首傲然、英姿勃發的特性,展現得栩栩如生而神妙入微。
表演過程中用八音鑼鼓伴奏,曲牌有【鬧新春】等富有廣東地方特色的音樂,融吹、打、彈、奏於一爐。舞者模擬雞的形態習性,身手敏捷地把雄雞啼鳴、覓食、亮翅、理身、護雛、歡躍等神態動作,表演得生動逼真,富有情趣,展現出一種勃勃雄姿,成為民間祈福迎祥的精神寄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表演形式上,由原來一隻雞表演,改為二隻至六隻雞表演,以至由少兒表演的十二隻小雄雞的大型羣舞,不但加強和豐富了表演的藝術性,而且賦予舞蹈以鮮明的主題和豐富的內涵。 [1]  [3] 

雄雞舞傳承保護

雄雞舞傳承價值

雄雞舞通過報曉、覓食、打鬥、嬉戲和歸巢等內容,展現雄雞的生活習性和意趣,寄寓了大家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且它體現了農村動物圖騰崇拜的信仰文化,是活着的歷史記憶。 [4] 

雄雞舞傳承狀況

以前,雄雞舞是家族式傳承,不傳外人,改革開放後,老一輩逐漸退出,大部分年輕人出外打工,幸好,雄雞舞打響知名度後,德慶縣文化部門較為重視,對它進行了搶救、挖掘和保護。但由於種種原因,雄雞舞的傳統音樂和一些特色技藝已失傳或瀕臨失傳,有待加緊挖掘、整理和搶救。 [1]  [4] 

雄雞舞傳承人物

梁兆金,德慶縣武壟鎮播蔭村人,德慶縣雄雞舞第十七代傳承人,一直以來紮根鄉村,致力傳承和弘揚雄雞舞文化,2015年被評為肇慶市市級非遺(雄雞舞)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4-5] 

雄雞舞保護措施

1999年2月,德慶縣武壟鎮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雄雞舞)藝術之鄉”的稱號,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雄雞舞帶來積極作用。 [1]  [3] 

雄雞舞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1998年,德慶縣改編的《小雄雞舞》由十六個少兒表演,反映了雄雞報曉、覓食、抗敵護雛、勝利、喜悦等情節,其場面、氣氛、表演蔚為壯觀。 [3] 
1997年,為慶祝香港迴歸祖國,廣州東方樂園舉行大型文藝表演,邀請德慶縣雄雞舞團隊參加,並演出雄雞舞。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