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雀梅藤

(鼠李科雀梅藤屬植物)

鎖定
雀梅藤(Sageretia thea (Osbeck) Johnst.),是鼠李科雀梅藤屬藤狀或灌木植物,小枝具刺,被柔毛;葉紙質,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基部圓或近心形;葉柄被柔毛;花無梗;有疏散穗狀或圓錐狀穗狀花序,被絨毛或密柔毛;花萼被疏柔毛;花瓣匙形,常內卷;核果近球形,黑或紫黑色;花期7-11月,果期翌年3-5月。 [5]  因雀梅藤花態像梅,花瓣又類似鳥兒的尖嘴,因而被冠以“雀梅”的美名。 [6] 
雀梅藤產於中國的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印度、越南、朝鮮、日本也有分佈。 [5]  雀梅藤喜温暖、濕潤氣候,不甚耐寒,適應性強,對土質要求不嚴,酸性、中性和石灰質土等皆能適應,較喜光,一般生長在陽坡荒山或低矮灌叢中,陰坡很少分佈。雀梅藤繁殖方式有扦插繁殖、種子繁殖和壓條繁殖。 [7] 
雀梅藤的根可治咳嗽,降氣化痰,防治肝炎;葉可代茶,果酸味可食;由於雀梅藤枝密集且具刺,在南方常栽培做綠籬,是垂直綠化材料。雀梅藤自古以來就是製作盆景的重要材料,素有盆景“七賢”之一的美稱。 [8] 
中文名
雀梅藤
拉丁學名
Sageretia thea (Osbeck) Johnst.
別    名
酸色子
酸銅子
酸味
對角刺
碎米子 展開
別名
酸色子
酸銅子
酸味
對角刺
碎米子
對節刺
刺凍綠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4] 
薔薇目 [4] 
鼠李科
雀梅藤屬
雀梅藤
命名者及年代
(Osbeck) Johnst.,1968

雀梅藤形態特徵

心葉雀梅藤
心葉雀梅藤(12張)
藤狀或直立灌木;小枝具刺,互生或近對生,褐色,被短柔毛。葉紙質,近對生或互生,通常橢圓形,矩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稀卵形或近圓形,長1-4.5釐米,寬0.7-2.5釐米,頂端鋭尖,鈍或圓形,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沿脈被柔毛,側脈每邊3-4(5)條,上面不明顯,下面明顯凸起;葉柄長2-7毫米,被短柔毛。
無梗,黃色,有芳香,通常2-數個簇生排成頂生或腋生疏散穗狀或圓錐狀穗狀花序;花序軸長2-5釐米,被絨毛或密短柔毛;花萼外面被疏柔毛;萼片三角形或三角狀卵形,長約1毫米;花瓣匙形,頂端2淺裂,常內卷,短於萼片;花柱極短,柱頭3淺裂,子房3室,每室具1胚珠。核果近圓球形,直徑約5毫米,成熟時黑色或紫黑色,具1-3分核,味酸;種子扁平,二端微凹。花期7-11月,果期翌年3-5月。 [1] 

雀梅藤近種區別


雀梅藤
枝葉
小枝具刺,被柔毛;葉紙質,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基部圓或近心形;葉柄被柔毛
葉紙質或厚紙質,互生或近對生,卵狀矩圓形或卵形,稀倒卵狀矩圓形
花果
花無梗;有疏散穗狀或圓錐狀穗狀花序,被絨毛或密柔毛;花萼被疏柔毛;花瓣匙形,常內卷;核果近球形,黑或紫黑色
花有芳香,具2個披針形小苞片,通常排成頂生或腋生穗狀或穗狀圓錐花序;花序軸被密短柔毛或絨毛
圖片
雀梅藤 雀梅藤
皺葉雀梅藤 皺葉雀梅藤

雀梅藤主要變種

心葉雀梅藤Sageretia thea (Osbeck) Johnst. var.cordiformis Y. L. Chen et P. K. Chou):葉心形或卵圓形,長1-3釐米,寬1-2釐米,基部心形或近心形;葉柄長1-2毫米與原變種有別。分佈於中國雲南南部(勐臘)。生長於海拔730米的山坡灌叢中。
毛葉雀梅藤Sageretia thea (Osbeck) Johnst. var. tomentosa (Schneid.) Y. L. Chen et P. K. Chou):葉通常卵形、矩圓形或卵狀橢圓形,下面被絨毛,後逐漸脱落,與上述變種相區別。分佈於中國和韓國(濟州島);在中國分佈於甘肅、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四川。 [1] 

雀梅藤產地生境

分佈於印度、越南、朝鮮、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西涌(深圳植物誌採集隊013421)、大鵬(張壽洲等4387)、內伶仃島(徐有財1930))、廣西、湖南、湖北、四川和雲南。常生於海拔21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林下或灌叢中。 [1]  性喜温暖濕潤的空氣環境,在半陰半濕的地方最好。適應性好,耐貧瘠乾燥,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疏鬆肥沃的酸性、中性土壤都能適應。 [2]  [9] 

雀梅藤繁殖方法

雀梅藤繁殖方式有扦插繁殖、種子繁殖和壓條繁殖。 [7] 

雀梅藤播種

種子在4-5月成熟,當其果實呈現紫黑色時便可採收。雀梅藤的果實為核果,採收後,可除去果皮,並用砂子搓擦種核,將其殘肉除盡,清洗乾淨,便可播種雀梅藤播種前,要準備好苗牀,如果數量不多,可採用木箱苗牀。木箱的大小以搬動方便為宜,一般長為45-50釐米,寬為30-35釐米,高為20-25釐米,基質可用乾淨的中細河砂,最好經過高温消毒,然後裝入苗牀,便可播種。 [2] 
雀梅藤
雀梅藤(3張)
播種時,將種子均勻地平放在基質上,用砂土覆蓋,厚度為種子直徑的2倍,然後將砂土刮平、壓緊,以浸箱的方法把基質濕透,苗牀置於陰涼通風處。雀梅藤播種後的管理,主要是保持基質濕潤,給水要均勻,基質不能忽幹忽濕或過幹過濕,要經常檢查覆蓋是否完好,以防噴水露出種子。苗牀温度應控制在22-25℃,如温度保證不了,還可採用玻璃覆蓋,每天蓋上報紙,置於陽台上晾曬2-3小時,增加牀內温度。如果温度過高要揭去玻璃,加強通風,認真控制好温度。種子發芽出土後,要揭去覆蓋物,務使其逐步見光,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後,可增加光照時間,促進幼苗健壯生長。真葉出現後,可用0.05%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進行噴施,促進幼苗生長。温暖地區的秋季便可移至露地苗牀繼續培育,一般2年以後,便可用於園林綠化栽培。 [2] 

雀梅藤扦插

雀梅藤還可採用軟枝扦插的方法進行無性繁殖。軟枝扦插又叫嫩枝扦插或綠枝扦插,要求挑選當年生長並已半木質的健壯枝或徒長枝作插穗。雀梅藤的這種枝條比硬枝再生能力強,插後生長較為容易,成活後生長也比較迅速,短期內就能獲得大量的苗株。軟枝扦插的成敗,取決於對插條的選擇,一是要選組織充實、無病蟲害的枝條,其中花前技、徒長枝最好;二是挑選軟枝,也就是半木質化或中間部位最易生根,因為枝條插入土壤後,能迅速形成癒合組織,並繼續分化形成生活根而成活。 [2] 
苗牀要提前準備。蒔養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挑選排水好、向陽背風的地方,先進行30-35釐米的深翻、整細後理箱,一般長約600-800釐米,寬約60-80釐米,然後把細土耙平,深度為30釐米,填入10-15釐米厚的馬糞或其他幹雜肥料,回土填平至高於地面10-15釐米,牀上再填15-20釐米的黃色素砂土,再用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進行噴酒消毒,最後密封24小時,晾曬數日,便可進行扦插。扦插時間最好在花前的7-8月份進行,這時雨水多,空氣相對濕度大,温度易於掌握,是扦插雀梅藤的最佳時間。挑選枝條最好在早晨,此時枝條含水量高,利於生根,插條每段長約10-12釐米,一般要保持3-4個節間,切口上平下斜,每根插條要保證有2-3個芽苞,留頂端2片葉子,用以進行光合作用,以利迅速癒合生根。插條剪好後可用0.05-0.07%濃度的萘乙酸水溶液浸蘸一下,便可按照6~8釐米的株行距,插入準備好的苗牀內。隨浸隨插,插入基質的深度為6-8釐米,插後用細孔噴壺把水噴透,使基質與插穗莖幹密貼。 [2] 

雀梅藤分株

雀梅藤的分株繁殖,是在露地栽培數年的植株的莖幹基部先行剪短,促進萌發櫱芽、並壅土讓其自行生根。根據母株萌發和生根情況,一般在次年的2月底或3月初,就可進行分株繁殖。 [2] 
分株前,要準備好苗圃。分株時,將母株全部挖起,別去多餘的附着土,然後按櫱條的分佈和根系的生長情況,以每株1-2根莖於分切。操作時,要細心,儘量保護好根系,切口塗抹草木灰,然後將其分株苗植於苗圃內,植入深度以完全穩住植株為宜,再用噴水壺把水灌透。在陽光強烈的地區,最好搭設蔭棚遮蔭,毎天多次進行霧狀噴水,保護葉片,最好不萎蔫,不發黃,不脱落,這對分株苗成活特別有利,一般經過一年左右的培育,次年春季便可進行定植栽培。 [2] 

雀梅藤栽培技術

雀梅藤插後管理

雀梅藤扦插後,要在苗牀上搭設蔭棚,光照度在40-45%為宜。因為7-8月,各地的陽光都比較強烈,要保持枝條插入後不萎,保持小範圍的空間濕潤。扦插能否成活,還與温度有關,苗牀內温度不能過低,温度太低,癒合生根慢;温度過高(超過30℃),插條的葉片容易脱落,未生根的枝條會因失去養分的補充而枯菱。苗牀温度一般應控制在20-25℃為宜,如果温度過高,要採取通風降温,最好用霧狀噴水的方法,降低温度,減少葉片水分蒸發,對其生根非常有利。插條生根後,要加強營養管理,施一些稍薄的肥料,冬季用竹塊搭架,上面覆蓋塑料薄膜,保證幼苗越冬。次年春季便可進行移植栽培。 [2] 

雀梅藤栽植

露地栽培:栽培應根據蒔養的需要,盆栽、地栽、假山石巖栽培均可。雀梅藤露地栽培,要選地勢稍高,既能排水又能保水的地方最好是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砂質酸性土壤。栽培要經常保持環境的濕潤狀態,待新芽萌發後,便可進行正常管理。 [2] 
假山石崖栽培:要把扦插成活的幼苗帶土團植於岩石洞孔或較深的縫隙中。栽好後,把水噴透,置於濕潤環境,廕庇培育,每天向其霧狀噴水數次,一般10-15天后,植株就能成活。這時要逐步加強陽光照射,20-30天后便可進行正常管理。 [2] 
盆栽:如要製作雀梅樹粧盆景,最好在秋季的梅南季節,到山區挖取野生雀梅藤,尤其是那些蒼古奇特的老蔸。挖掘時,要儘量保護鬚根,用苔蘚包紮,使之不失水分,取回後將其埋在疏鬆肥沃的土壤中,略露枝幹,長期保持環境的濕潤狀態,待其抽枝發葉時,再適當進行整枝摘芽,保留有用枝條,到第二年春季,便可挖起,通過修剪造型後,即可上盆栽培。雀梅樁頭栽培,第一年還應選擇透氣性較好的土陶花盆,用水浸泡5-7天,然後用數塊瓦片棚蓋花盆底孔,用培養土栽培,成活後加強水分、養分的管理,培育較多的鬚根,次年用質地美觀的宜興軸質盆栽培。一般經過2-3年的培育造型,就可獲得一棵完美的雀梅樹樁盆景了。 [2] 

雀梅藤施肥

雀梅藤的水分和養分的管理,也應根據栽培的實際情況而有所區別。露地栽培的植株,每年春季要施一次重肥,時間在4-5月,施時可在植株周圍進行環狀挖溝,施入長效有機肥和速效的複合化肥,施入後回土填平,把水灌透。夏季是雀梅藤的花芽分化期,在這以前,可用0.2%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進行澆灌,每7-10天一次,連續澆灌2-3次,促進植株的花芽分化和秋季的開花。花謝以後,繼續施肥,每年早春進行修剪,保持樹態就可以了。盆栽樹樁盆景,可在春季修枝造型後,施薄肥2-3次。秋末再施1-2次複合肥料即可。其他季節都不必再施肥,保持植株繁茂的樹態,而不增大或過於增高樹勢,使其保持玲瓏、綺麗、美觀。 [2] 

雀梅藤澆水

雀梅藤性喜濕潤,不論哪種方法栽培的植株,生長地方都應保持濕潤,土壤不能過於乾燥,否則要落葉。但是,雀梅藤又不耐水漬,露地栽培的地方,要利於排水,土壤要濕潤透氣。結合施肥要進行鬆土,每次施肥後,都要把水灌透,使植株周圍長期保持疏鬆、肥沃、濕潤的良好狀態。一般春季每月灌透水3-4次,夏季毎星期灌水1-2次,秋季為開花期,土壤保持濕潤即可,一般在花前灌水一次,花謝後再灌一次即可。冬季在入冬前把水灌透,如果地下水位過低,土壤過於乾燥,在12月底再灌一次就行了。山石上栽培的植株,只要盆內有水即可,不必單獨澆水。樹柱盆栽在植株的繁茂生長期,要適當控制水分,千萬不能形成徒長枝,盆土以見濕見十為宜。孕蕾以後,土壤要濕潤,促進花莆的成長,使其開花鮮豔,花謝以後結合施肥把水灌透,使其果實迅速成長和樁頭的完整美觀。冬季保持盆土幹潤,每十天半月用酒水壺沖洗一次,讓餘水濕潤盆土即可。 [2] 

雀梅藤光照

雀梅藤,在一般蒔養者中,大多認為在半陰濕潤的地方生長最好,也就是説,它怕強光直射。但是根據筆者蒔養實際,在長江中游地區將盆栽植株置於庭院內蒔養,即便夏季在陽光下,氣温高達35-38℃,只要在花盆周圍把地面濕透,整個夏天連續曬幾天,植株也未出現灼傷葉片的現象,這不僅省去了遮蔭的麻煩,而且植株孕蕾多,開花繁茂。主要的問題在炎熱的夏季,既要保持環境的濕潤,又要使盆土不缺水分,而且琉松透氣,努力增加小範圍的空氣濕度,這樣就能降低光照的強度。如果氣温過高,超過38℃時,就要把花盆移至半廕庇的地方,並向葉片進行霧狀噴水,保護好植株繁茂的樹態,以利觀賞。 [2] 

雀梅藤温度

雀梅藤在野生環境中,大多生長在南亞熱帶的温暖濕潤的山坡、岩石、林緣和山蔍溝邊,因而喜歡温暖的氣候,它最適宜的生長温度為20-28℃,在它生長的地區,全年最冷月份的温度為2-12℃,最熱月份的氣温為18-29℃,全年平均氣温都在15-21℃,無霜期在300-330天。雀梅藤在這樣的氣候環境中,常年青枝綠葉,鮮花繁茂,花色豔麗。其他地區栽培雀梅,要人為地為之創造適宜生長的生態環境,待別是盆栽植株,更應滿足它對温度和光照的要求,使其全年都具有觀賞價值。 [2] 

雀梅藤主要價值

雀梅藤食用

該種的葉可代茶,果酸味可食。 [1] 

雀梅藤藥用

該種的葉可供藥用,治瘡瘍腫毒;根可治咳嗽,降氣化痰。 [1] 

雀梅藤綠籬

由於此植物枝密集具刺,在中國南方常栽培作綠籬。 [1] 

雀梅藤觀賞

雀梅藤莖枝節間長,梢蔓斜出橫展,葉秀花繁;晚秋時節,淡黃色小花發出幽幽的清香,藤蔓依石攀巖,高低分層,錯落有致;適於園林建築中,配植于山石坡巖,陡坎峭壁,在假山、石磯的隱蔽面,以其作為立體綠化更為適宜;形態蒼古奇特,耐修剪,宜蟠扎,是製作樹樁盆景的極好材料,素有樹樁盆景“七賢”之一的美稱。 [2] 

雀梅藤植物文化

雀梅藤因其花態像梅,花瓣又類似鳥兒的尖嘴,因而被冠以"雀梅”的美名。 [2] 
雀梅藤 雀梅藤
參考資料
  • 1.    雀梅藤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李祖清等編.花卉園藝手冊[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05月第1版,第1370-1375頁
  • 3.    雀梅藤 Sageretia the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2-14]
  • 4.    雀梅藤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15]
  • 5.    雀梅藤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26]
  • 6.    李祖清主編,花卉園藝手冊,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05,第1370頁
  • 7.    馬玉心,崔大練編著,舟山羣島植物圖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11,第216頁
  • 8.    馬玉心,崔大練編著,舟山羣島植物圖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11,第217頁
  • 9.    李沛瓊、李勇藏 主編.《深圳植物誌第二卷》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年09月:第580-5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