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隍是中國漢字,拼音是huáng,總筆畫是12筆,意思是城牆
中文名
拼    音
huáng
注    音
ㄏㄨㄤˊ
出    處
説文

目錄

讀音

【漢字】隍

解釋

(1)(形聲。從(fù),從皇,皇亦聲。“皇”指“大批人馬所跟隨的王者”。“阜”指“土堆”、“土山”。“阜”與“皇”聯合起來表示“王者率領大批人馬建造的城牆”。本義:城牆。轉義:沒有水的護城壕。説明:護城壕是就近取土建造城牆所形成的防禦性設施,屬於一舉兩得性質的土石工程,即為建造城牆工程的副產品,所以有此轉義) 同本義 [dry moat outside a city wall]
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説文
城復於隍。――《·泰》
(2)又如:隍陴(城壕女牆);隍阱(城壕、陷坑);隍塹(城壕)
沒有水的城壕:城~。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 隍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胡光切,音黃。《爾雅·釋詁》隍,虛也。《注》隍,城池無水者。
又《釋言》隍,壑也。《注》城池空者為壑。《説文》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玉篇》城下坑也。《易·泰卦》城復於隍。
又《集韻》為命切,音詠。義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