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隋唐酒器

鎖定
經過隋唐長達三百餘年的統一,使中國古代文化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此時的酒文化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形成了以瓷酒器為主、金銀酒器為輔的新的歷史時期。隋王朝雖存在時間不長,僅有短短三十七年,但猶如彗星劃過長空,在中國古代酒文化史上留下了極其閃亮的一筆。如“浮白釉”和“茶沫釉”等,皆為這一時期開創出來的新的瓷釉品種,而以這些釉色製作的白瓷酒器和褐色瓷酒器,也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新的酒器珍品。據《隋書·何稠傳》記載,何稠“博覽古圖,多識舊物”,當時“中國久絕琉璃之作,……稠以綠瓷為之,與真不異”。
中文名
隋唐酒器
分    類
文物

目錄

隋唐酒器歷史背景

隋唐酒器
隋唐酒器(2張)
看來隋時綠瓷已相當進步。但考古發現的綠瓷酒器極少,現知最早的綠瓷酒器,恐怕要數洛陽西工區唐墓出土的綠釉聯體壺了。隋代的大墓發掘不多,出土成套酒器的就更少。幸運的是,1957年,在陝西西安發掘的隋代李靜訓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酒器,像“雙身龍耳白釉瓶”、“金扣玉杯”和“高足金盃”等皆優美秀致,給人一種清新挺拔的美感,代表了隋代酒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唐王朝是我國曆史上的三彩酒器、瓷酒器和金銀酒器發展的黃金時代。
在這一時期,新創制了一種令世人為之驚歎不已的新的酒器品類——唐三彩。唐三彩是由醬黃、浮白、葱綠三種顏色組成,間有翠藍,調配起來給人一種既典雅、淳樸,又豔麗、鮮明的美感。唐三彩酒器也是唐代酒器的代表,如洛陽出土的唐恭陵三彩執壺、西安出土的三彩雙魚壺等,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唐代瓷酒器中,青瓷和白瓷酒器亦頗負盛名。有人讚頌唐代白瓷曰:“大邑燒瓷輕且堅,好似美玉天下傳。君家白碗盛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可見唐代白瓷的製作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唐代的瓷制酒器品類較多,樣式也極為新穎奇特。主要有聯體壺、執壺、盞、注子、杯、碗、盅、雙耳瓶等。
據載,中唐時期曾被杜甫稱為“飲中八仙”之一的李適之,家中所藏酒器就有九種之多,即“蓬萊盞”、“川螺”、“舞仙”、“瓠子卮”、“慢卷荷”、“玉蟾兒”、“醉劉伶”、“東溟樣”等,且各種酒器上都印有精彩的“人物故事,翱翔飛禽走獸”,如説“舞仙”杯,酒滿了就見杯中有一小仙人出來舞蹈,真是巧奪天工,精妙之極。唐代酒器除三彩酒器和瓷酒器外,金銀酒器亦是異常豐富,器形有金盃、金碗、金鐺、銀盃、銀碗、銀鐺、銀盤、銀執壺、銀羽觴等,如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金銀器窖藏坑中出土的“仕女狩獵紋八瓣銀盃”、“狩獵紋高足銀盃”、“掐絲團花金盃”、“舞伎八稜金盃”等,皆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另外,此窖藏中出土的“鑲金牛首瑪瑙杯”也是一件罕見的工藝品,皆代表着唐代藝術的最高水平。 [1] 

隋唐酒器酒器

名稱:鑲金牛首瑪瑙觥
規格: 通長15.5釐米 口徑5.9釐米 Total Length 15.5cm·Mouth Dia.5.9cm
出處: 唇邊的微笑:酒具
年代: 唐代 Tang Dynasty
鑲金牛首瑪瑙觥 鑲金牛首瑪瑙觥
類型
質地類型: 玉器
功用類型: 酒具
欄目關鍵詞: 隋唐酒器
中文名稱: 鑲金牛首瑪瑙觥 [2] 
英文名稱: Ox—headed agate gong inlaid with gold
中國的“來通”杯
此觥1970年10月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何家莊的唐代窖藏坑,是採用有淡青、毛黃雙色浸潤的深紅色瑪瑙為原料雕制而成的特殊酒器。觥體呈獸角形,其下部雕為牛首狀,看上去安詳典雅,絕無造作之感。牛首的口鼻部裝有類似籠嘴狀的金帽,能夠自由裝卸,內部有流,杯裏的酒可自流中泄出。牛唇閉合,鼻孔起,唇邊毛孔點點,就連髭鬚也精心雕刻,歷歷在目。牛眼圓睜,目視前方,炯炯有神。似乎在尋找和窺探着什麼。玉匠師們連獸眼的眼球都刻畫得黑白分明,形神畢肖,起到了“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牛角蜿蜒後曲,角背雕螺旋紋。牛耳後抿。彩色浸潤紋帶從牛頭額頂順觥體兩側通向觥口。
天然的瑪瑙本色與獨到的藝術創意
該觥造型應仿自犀角觥,然而它又大膽地突破了舊的藝術框架,成功地在角形觥體上雕出了神形俱佳的牛頭,使人隱約感到這件酒觥似乎就是牛角所制。巧妙運用了瑪瑙的本色和斑紋,使之與牛的毛色花斑正相吻合,巧奪天工,堪稱一絕!
角狀酒觥的特殊地位和神秘寓意
角狀酒觥在我國酒文化史上,是較為稀少的珍貴酒器,其擁有者的地位一般較高。如商代青銅角形觥出自商王陵墓,漢代玉角觥出自南越王墓,該角杯出自唐代王府窖藏,都説明古代的角形觥絕非普通酒器,應有特殊用途,為與某種身份地位相適應的酒器。然而,西安何家莊出土的牛首瑪瑙觥與以前的角形杯不同,它起源於西方,克里特島在公元前1500年已出現此種器物,希臘人稱此為“來通”。當時人們都相信來通角杯是聖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如果舉起來通將酒一飲而盡,則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何家莊出土的瑪瑙牛首觥可能也有這種寓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