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

鎖定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 是公元7-10世紀絲綢之路東方起點都城洛陽城的南入口及街區遺址,也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城市洛陽城的代表性遺存。 [1]  定鼎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南門,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為定鼎門。沿用時間長達530年,是目前所知我國古代都城城門中沿用時間最長的。 [3]  [11]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遺產區面積91.3公頃,它以定鼎門門址的墩台、門道、隔牆、飛廊、闕台、馬道和涵洞等遺存、夯土包磚的城門建造工藝,以及外郭城城牆、天街、裏坊的規模和格局見證了唐帝國的城市建築面貌及物質文明發達程度,見證了7~10世紀絲綢之路鼎盛時期中國農耕文明的發展水平,展現了唐代都城城市文化的禮制特徵及其影響力。 [1] 
1988年,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2014年6月22日,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入選“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 [1]  [12] 
中文名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
外文名
Site of Dingding Gate,Luoyang City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1]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
所處時代
隋唐
佔地面積
91.3 公頃 [1]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開放時間
10月16日-10月16日:週一至週日 09:00-17:00;10月17日-10月15日:週二至週日 09:00-17:00
編    號
3-5-216-36 [1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0]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歷史沿革

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三月。
隋大業二年(606年)正月,定鼎門正式啓用。
唐朝滅亡後,定鼎門相繼被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洛陽外郭城正門。 [4] 
定鼎門是隋唐東都洛陽西通西京長安,南通江都的要津。文獻記載,定鼎門隋時稱建國門,唐時稱定鼎門,五代至宋仍唐稱。若從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正月算起,而至北宋徽欽兩宗北狩(1127年)為止,定鼎門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左右。 [1] 
1954年,考古人員對隋唐洛陽城進行過多次鑽探,基本掌握了城址的範圍、形制及平面佈局。見諸史料的定鼎門的確切位置也在這次田野考古中得以確認。
1997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洛陽唐城隊與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共同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定鼎門遺址進行了第一次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取得了新進展,但農用灌溉渠及小企業廠房等一時難以搬遷,因此定鼎門遺址的全貌仍是霧裏看花。
2005年,隋唐洛陽城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大遺址。洛陽市籌集資金達8000多萬元用於定鼎門遺址地表建築物和農户的搬遷,為定鼎門遺址的第三次全面保持性考古發掘開闢了“綠色通道”。
2006年12月開始,為了配合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公園建設,考古人員對定鼎門遺址進行了長達一年持續不斷的考古發掘。 [11]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遺址特點

定鼎門遺址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台、三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佈,這種門闕形制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中國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這和同時期西京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和東都宮城正門應天門遺址不同。後者和如今北京故宮午門相仿,飛廊呈曲尺形,連接墩台和飛廊。 [5]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文物遺存

遺產保護區示意圖 遺產保護區示意圖
唐代定鼎門遺址的主體墩台東西長44.5米,南北寬21.04米。墩台內以兩道隔牆分隔成三個門道,墩台四周包磚。此外還有飛廊、闕台、馬道和涵洞等遺存。門址東西兩側與洛陽城外郭城城牆遺址相接。門址以北為唐代洛陽城的城市軸線幹道——天街,寬約109米。最寬處達到140餘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寬的古代都城道路。 [11] 
天街東、西兩側分佈有洛陽城市兩處裏坊遺址——明教坊和寧人坊。裏坊南北長約530米,東西寬約460米,坊牆寬1.5-2米,四面開有坊門,坊內發現有建築遺址。裏坊之間及坊內有坊間道路、坊內十字街、通津渠河道、排水渠等遺蹟。定鼎門門址南側發現有唐代路面,存有人的腳印、動物蹄印和車轍等遺蹟。 [1]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主要景點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現存門址墩台以及門道、天街等道路遺蹟,這種形制的城門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中國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 天街遺址
天街南起定鼎門,經天津橋跨洛河、穿應天門至皇城正南門端門,全長約4200米,成為整個城市南北軸線上的突出要素。文獻記載唐代天街東西寬約140米,天街兩側植槐、柳等樹,中為御道,通泉流渠。現存道路遺址存局部寬度約109米,包括路土、車轍印及兩側水渠遺蹟。 [1] 
  • 門外道路遺址
門外道路遺址 門外道路遺址
定鼎門門址南側地表之下現存唐代道路遺存,分佈有密集的車轍、腳印、動物蹄印等遺蹟,其中直徑達20釐米左右的駱駝蹄印,是絲綢之路上繁盛的貿易往來活動的直接見證。 [1] 
  • 明教坊遺址
明教坊遺址 明教坊遺址
明教坊位於定鼎門以北天街東側。裏坊平面近方形,南北長約530米,東西寬約460米。遺存包括寬1.5~2米的夯土坊牆,四面居中開門,坊門寬3~5米,門間道路形成坊內十字街,街寬14米。史載坊內有龍興觀,大唐開元名相宋環,才子崔融等曾在此居住。 [1] 
裏坊制以及坊內的十字街格局是隋唐時期的中國城市規劃的典型特徵,具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內涵,在7~10世紀的東亞地區具有廣泛影響。 [1] 
  • 寧人坊遺址
寧人坊位於定鼎門以北天街西側。裏坊平面近方形,南北長約530米,東西寬約460米。遺存包括寬1.5~2米的夯土坊牆,四面居中開門,坊門寬3~5米,門間道路形成坊內十字街,街寬8~9米。史載幷州大都督府長史崔日用,工部尚書、東都留守韋虛心等曾在此居住。 [1] 
  • 墩台遺址
墩台遺址 墩台遺址
墩台是城門的基礎。盛唐前期的定鼎門墩台由黃土夯築而成,東西長近50米、南北寬約24米,墩台四周還包砌壁磚。三個門道均採用樑架結構,門道寬5米~5.5米,南北進深各約20米,門道中部皆置單重門扉。城門樓的高度約15米,相當於如今的5層樓高。其城牆的寬度歷代不等,隋代在2米左右,唐代為3.5米,宋代達到8米。 [1] 
  • 定鼎門門址
定鼎門門址 定鼎門門址
定鼎門的雙闕與主城門樓呈一字型對稱平行分佈,這種“一字闕”的城門在隋唐兩京考古中是孤例。定鼎門遺址盛唐前期的定鼎門保存較為完整,由墩台、門道、隔牆、飛廊、闕台、涵道、馬道等組成。 [1] 
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佈,這種門闕形制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中國國內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這和同時期西京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和東都宮城正門應天門遺址不同。後者和如今北京故宮午門相仿,飛廊呈曲尺形,連接墩台和飛廊。 [1]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歷史文化

  • 藝文
《定鼎門》唐·褚載:郟鄏城高門倚天,九重蹤跡尚依然。須知道德無關鎖,一閉乾坤一萬年。 [6] 
《送僧之東都》唐·貫休:之子之東洛,囊中有偈新。紅塵誰不入,獨鶴自難親。定鼎門連嶽,黃河凍過春。憑師將遠意,説似社中人。 [7]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文物價值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以其門址的墩台、門道、隔牆、飛廊、闕台、馬道和涵洞等遺存以及夯土包磚的城門建造工藝、外郭城城牆、天街、裏坊的規模和格局見證了唐帝國的城市建築面貌及物質文明發達程度,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鼎盛的重要見證。 [4] 
定鼎門門址南側發現的駱駝蹄印,是絲綢之路沿線以駱駝作為主要運輸工具進行商貿活動的獨特物證,印證了西域與中原的密切往來,與絲綢之路上繁盛的商品交流活動密切關聯。 [1] 
隋唐洛陽城承襲北魏洛陽城並發展確立的的城市規劃特徵,展現了隋唐時期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典型禮制特徵,並對唐代東亞地區、尤其是日本平城京、平安京等城市的規劃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見證了7~10世紀絲綢之路鼎盛時期中國農耕文明的發展水平。 [1]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文物保護

1988年1月13日,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旅遊信息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地理位置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400米。 [9]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開放時間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00~下午17:00,16:30停止入館,每週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8]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景區門票

成人票價30元/人,可刷洛陽市旅遊年票,兒童1.2米以下半價;學生憑學生證半價;老人憑身份證,60歲以上老人半價,70歲以上老人全免;軍官證、殘疾證、記者證及全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證全免;10以上團體20元;網上購票25元。 [9]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公共交通

洛陽市內乘坐15、33、53、55、57、58、65、66、69、76、81、92、93路公交車龍門大道古城路口站下車,西行440米即到。 [2]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