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明洞和陽明祠

鎖定
陽明洞和陽明祠,分別位於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龍場鎮陽明村的龍崗山上和貴陽市雲巖區東山路十三號,是明朝至清朝時期的文物遺存。 [3] 
陽明洞和陽明祠因明代中期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被貶謫居此地而得名。龍崗山上有古建築九棟,是典型的貴州祠堂建築,佔地面積2.9萬平方米,王陽明曾築室陽明洞中;陽明祠由陽明祠、尹道真祠、扶風寺三個部分組成,佔地面積約43700平方米,是貴陽文人學士為傳承陽明學説、發展貴州教育而修建的。陽明洞和陽明祠是創立陽明學説的發源地和早期傳播地,是研究陽明學説的實物依據。 [3] 
2006年5月,陽明洞和陽明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陽明洞和陽明祠
地理位置
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龍場鎮陽明村的龍崗山上和貴陽市雲巖區東山路十三號
所處時代
明朝至清朝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731-3-43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陽明洞和陽明祠歷史沿革

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陽明謫為龍場(今修文縣城)驛丞時,曾居於陽明洞。 [4]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陽明祠始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建成,地址在白雲庵舊址;明隆慶五年(1571年),遷建於城東撫署左。清雍正時,改為貴山書院。 [2-3]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始建扶風寺。清嘉慶初,知縣王湛增修。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貴州巡撫慶保“解俸為之葺詒,匝月訖工”。 [2]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貴州巡撫慶保重修扶風寺時,曾在寺南新建陽明祠,未竣中輟。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貴州提學使張輶會同貴山、正本、正習三書院院長等續修竣工。清光緒五年(1879年),貴陽唐炯、羅文彬等重修,四川總督丁寶楨等捐資襄助。 [2] 
民國五年(1916年),建尹道真祠。 [2]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至民國三十年(1941年)4月,張學良將軍曾被囚禁於陽明洞。 [3] 
20世紀60年代,陽明祠曾撥專款維修。文革期間,陽明祠受到嚴重破壞。1972年,貴陽市歌舞團設團址於內,大部分殿堂均被改為住宅。 [2] 
1988年,貴陽市人民政府發文劃定了陽明祠保護範圍,省、市政府動員陽明祠、扶風寺內的單位和居民進行搬遷,又先後撥專款進行維修。 [2] 
1994年8月,陽明祠正式對外開放。 [2] 

陽明洞和陽明祠建築格局

陽明祠 陽明祠
陽明洞和陽明祠分別位於貴州省修文縣龍場鎮陽明村的龍崗山上和貴陽市雲巖區東山路十三號,因明代中期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被貶謫居此地而得名。龍崗山上有古建築九棟,是典型的貴州祠堂建築,佔地面積2.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16平方米。王陽明曾築室陽明洞中。陽明祠由陽明祠、尹道真祠、扶風寺三個部分組成,佔地面積約437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95年方米。陽明祠是貴陽文人學士為傳承陽明學説、發展貴州教育而修建的。 [3] 

陽明洞和陽明祠主要建築

龍崗山建築
陽明洞 陽明洞
陽明洞,原稱“東洞”,洞內前後三通,洞中有洞,洞內寬敞明亮,可容百人以上。四壁石乳凝結。主洞口崖上有明代貴州宣慰使安國亨(彝族)題刻“陽明先生遺愛處”七字。洞中鐫刻較多,有明、清、民國各代仕官及名人瞻仰所書摩崖40多幅。洞外是長約十二米、寬約九米青石鋪地院落。洞口外有兩棵參天古柏,相傳為陽明先生親手所植。王陽明在陽明洞三年,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及一些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便是在此“悟”出及寫出的。陽明洞在洞口右下方有何陋軒,洞口左上方有君子亭。
何陋軒 何陋軒
何陋軒,原為當地民眾見陽明洞內既陰且濕,遂伐木為其在洞右旁修建的一間木屋。室名為王陽明先生當年所取,出於《論語》:“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陽明先生弟子在軒內四壁嵌刻有清代貴州布政使羅繞典、巡撫喬用遷等書錄的陽明先生文章。
君子亭 君子亭
君子亭,建於石巖上,系六角重檐攢尖式清代建築,由當時民眾自發所建。陽明先生愛竹,認為竹有君子之德、操、時、容,故取名君子亭。亭側巖上有清賀長齡書錄王守仁《君子亭記》碑刻。亭巖壁下有蔣介石題刻“知行合一”四字。
王文成公祠,位於龍崗山頂,系陽明先生所創龍岡書院故址。系一四合院,由祠與正殿、右廂、元氣亭組成。祠門上嵌“三載棲遲,洞古山深含至樂;一宵覺悟,文經武緯是全才”等對聯二副。祠內嵌有陽明先生《龍岡漫興》等詩碑。正殿供奉王陽明先生銅像。右廂房一樓一底三通間,張學良將軍曾被幽禁在此兩年有餘。
賓陽堂,位於君子亭側,為陽明先生會客之所。堂前有陽明先生《賓陽堂記》石碑,堂內存有陽明先生詩文手跡等文物。 [3]  [4] 
陽明祠建築      
陽明祠
陽明祠(4張)
陽明祠建於高低錯落的台地上,主建築為享堂,享堂位於最上一級台地,堂前有桂花樹二株。享堂為單檐硬山頂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帶廊。屋面蓋小青瓦,正脊中央塑萬字幾何圖案及寶瓶,兩端塑卷草圖案。前金柱間裝雕花隔扇及檻窗。堂前的“正氣亭”“桂花廳”與兩側遊廊相通,遊廊護壁上嵌有諸多名家的詩文碑刻。陽明祠的門楣上方,懸掛有“王陽明先生祠”橫匾一塊,此係當代書法家蕭嫺女士所書。享堂內有王陽明漢白玉雕坐像,是王陽明當年謫居貴州的寫照。雕像兩邊柱子上,掛有複製的草書木刻對聯“壯思風飛衝情雲上;和光春靄爽氣秋高”。撰文、書寫者均是王陽明。左側立有複製的王陽明朝服線刻大像石碑;右側立有複製隆慶二年(1568年)明穆宗追贈王守仁為新建侯敕書石刻。左隅立有一碑,刻着日本東宮侍講文學博士三島毅贊王陽明的七言絕句:“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活機藏。龍岡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享堂兩壁恢復了詩書木刻,內有王陽明的《訓士四條》《喻俗四條》。堂外為兩重庭院,兩側長廊牆壁嵌有王陽明的《矯亭記》、家書文稿和線刻燕服畫像,還有何紹基、鄭珍、莫友芝等清代學者考證、遊覽祠堂題詠及捐資修建陽明祠人員芳名等石刻共數十方。這些石刻系金石家羅文彬於光緒五年(1878年)精選墨本,士人文俊生鐫刻。
陽明祠正殿天井中的贔屓背上,豎有王陽明先生遊覽西湖詩一首“畫舫西湖載酒行,藕花風浪管絃聲。餘情未盡歸來晚,楊柳池台月又生。”祠內桂花廳設有介紹王陽明生平事蹟的圖片及書畫,其中的書畫是後人追跡王陽明生前所到之處收集資料,由貴陽市書法家、畫家根據王陽明詩中的意境而作。祠內還有古建木雕構件、民間木雕及儺面展,花卉盆景展,琴、棋、書、畫活動室,松巔閣、尹道真祠內有品茶室,印社設有奇石展。 [2]  [4] 
扶風寺
扶風寺由關聖殿、觀音殿、青淑閣、曇雲精舍、齋房等組成,皆依山而建,佈置靈活。特別是連接陽明祠與曇雲精舍的樓廊,將處於不同平面的建築連為一體,構造巧妙。清代扶風寺留存刻書,《文史通義》(清代史學理論家章學誠著)的扶風寺刻本為代表。 [2] 
尹道真祠
尹道真祠 尹道真祠
尹道真祠,在扶風寺北側,為祀東漢貴州學者尹珍的專祠。前為戲樓,後為享堂,其間以迴廊相連,自成院落。大門為圓洞門,門上所嵌“尹道真先生祠”石刻祠額,原為康有為先生書寫,後遺損,現為集康有為先生字所刻。享堂前廊柱上的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貴州巡撫曾燠所撰“北學遊中國,南天破大荒”聯語,為當代貴州書畫家方小石先生所書。享堂門楣懸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貴州學政洪亮吉所題“德兼教養”舊橫匾,該匾已收錄《中華名匾》一書。原有楹聯、匾額及院中石碑,均建祠時從貴山書院內尹公祠移來。 [2] 

陽明洞和陽明祠歷史文化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曾在浙江紹興陽明洞築室講學,人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明朝中期中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進士出身,歷任知縣、兵部主事、太僕少卿、江西巡撫、兵部尚書,以平定宸濠叛亂加封新建伯。明正德三年(1508年)春天,到修文,因得罪宦官劉瑾,被謫貶貴州龍場驛(今修文縣城)驛丞。在此後的三年間,經獨立思考,創立了“知行合一”的學説。王學的精髓在於“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在其心學形成的過程中,“龍場悟道”至關重要,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他在龍場創辦龍岡書院,又應貴州提學副使席書之請,主講貴陽文明書院,始論“知行合一”,對貴州教育特別是自由講學之風,起了推動作用。後來的陽明書院、正學書院、南皋書院都繼承了這一傳統。王守仁在貴州治學成名,他的學説在明代中期以後影響很大,還傳到日、韓及東南亞諸國。王陽明死後,諡文成,有《王文成公全書》行世,他的弟子多建祠院以祀之。 [2] 

陽明洞和陽明祠文物價值

陽明洞和陽明祠是創立陽明學説的發源地和早期傳播地,是研究陽明學説的實物依據。 [3] 

陽明洞和陽明祠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2張)
2006年5月,陽明洞和陽明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陽明洞和陽明祠所獲榮譽

1995年10月,陽明祠被中共貴陽市委、市人民政府列為貴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 
2000年2月,陽明祠被中共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列為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 

陽明洞和陽明祠旅遊信息

陽明洞和陽明祠地理位置

陽明洞和陽明祠分別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龍場鎮陽明村的龍崗山上和貴陽市雲巖區東山路十三號。 [3] 

陽明洞和陽明祠交通信息

自駕:自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陽明洞和陽明祠(陽明祠),路程約40.2千米,用時約6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