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惠元

鎖定
陽惠元(?―784年),亦作楊惠元,平州人,唐朝將領。
陽惠元初以矯健勇猛而從軍,隸屬平盧節度使劉正臣麾下。後隨田神功李忠臣等相繼進兵青州、齊州,因其忠勇多謀略,號稱名將。陽惠元后隸屬神策軍,任神策軍京西兵馬使,鎮守奉天。
建中二年(781年),陽惠元攻打反叛的魏博節度使田悦,激戰御河,奪取三橋,戰功頗多。不久升任檢校工部尚書,代理貝州刺史,隸屬邠寧節度使李懷光麾下。
建中四年(783年),當時鳳翔節度使朱泚謀反,陽惠元與李懷光奔赴國難,解除奉天之圍。興元元年(784年),李懷光謀反,奪取陽惠元的軍隊,並派兵攻殺陽惠元父子三人。陽惠元死後,朝廷追贈他為尚書左僕射(一作右僕射)。
本    名
陽惠元
別    名
楊惠元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784年
籍    貫
平州
職    業
將領
官    職
檢校工部尚書,代理貝州刺史
追    贈
尚書左僕射(一作右僕射)

陽惠元人物生平

陽惠元從軍征戰

陽惠元(《資治通鑑》作名楊惠元),平州人,唐朝時期將領。陽惠元初因矯健勇猛,而在平盧軍中服役,隸屬於平盧節度使劉正臣。後來跟隨田神功李忠臣等人相繼渡海進兵青州 [1]  、齊州,因其忠勇多謀略,而號稱名將。 [2] 
上元二年(761年)正月,田神功派陽惠元等人率領一千五百人向西攻打王恆。 [3]  不久,陽惠元等人在淮南擊敗王恆,王恆率軍向東逃跑,到達常熟時才投降。 [4]  後來朝廷命令陽惠元帶兵隸屬神策軍,擔任神策軍京西兵馬使,鎮守奉天。 [5-6] 

陽惠元屢立戰功

唐德宗李適剛繼位,稍微約束各節度使中跋扈者。建中二年(781年),當時淄青節度使李正己駐兵曹州,魏博節度使田悦增兵黃河上游,河南大亂。朝廷徵發京西防禦吐蕃兵馬一萬二千人駐防關東。唐德宗登上望春樓,設宴犒勞將士。神策軍的士兵唯獨不肯飲酒,唐德宗讓人詢問原由,陽惠元回答説:“我們來自奉天,主帥張巨濟告誡我們説:‘此行要大大地建樹功名,待到凱旋而歸的日子,我與你們好好痛快一場。’所以不敢飲酒。”到出發時,有關部門在道旁擺設酒食,只有楊惠元的部下不肯啓瓶飲酒。唐德宗深表讚賞,頒賜詔書慰勞陽惠元。 [7-9] 
同年,田悦謀反,唐德宗派陽惠元率領三千禁軍與諸將領攻打田悦,激戰御河,奪取三橋,陽惠元所立戰功最多。不久,朝廷升任陽惠元為檢校工部尚書,代理貝州刺史,並將他的部隊隸屬於邠寧節度使李懷光 [10]  [11] 

陽惠元赴難遇害

建中三年(782年),鳳翔節度使朱泚謀反。建中四年(783年)冬天,陽惠元從河朔與李懷光奔赴國難,解除奉天的圍困。 [12-13] 
興元元年(784年)二月,朝廷命令陽惠元與神策軍行營節度使李晟、鄜坊節度使李建徽以及李懷光在便橋把營壘聯結在一起。李晟知道李懷光將要反叛,把軍營移到東渭橋。 [14] 
翰林學士陸贄勸唐德宗説:“四個將領連結營壘,李晟等人兵少官職低,受到李懷光整治,勢必兩方面不能保全。李晟既然擔心李懷光反叛,請求與陽惠元東移,那麼李建徽就孤立無援。應該趁李晟行動的機會,聯合陽惠元、李建徽兩支軍隊一起移駐東渭橋,以此來防備李懷光把軍隊肢解,趕急整裝進發,那麼李懷光就使不出詭計。”唐德宗不聽,派神策軍將領李升前往試探,回來向唐德宗報告:“李懷光謀反很明顯。” [15] 
當天晚上,李懷光派人奪取陽惠元、李建徽的軍隊,陽惠元、李建徽逃向奉天,李懷光派部將冉宗帶領一百多名騎兵急速追擊,在好畤縣追上陽惠元等人。陽惠元披散着頭髮呼喊蒼天,眼眶流血,脱掉外衣,赤着上身,搏鬥而死。陽惠元的兩個兒子尚食奉御陽晟、左衞兵曹參軍陽暠(一作陽皓)躲在水井中(一説陽惠元父子三人一同躲在井中),冉宗都將他們搜出殺害 [16]  ,只李建徽一人倖免。朝廷下令追贈陽惠元為尚書左僕射(一作右僕射),陽晟為殿中監,陽暠為邠州刺史。 [17-18] 

陽惠元主要成就

建中二年(781年),魏博節度使田悦謀反,陽惠元率軍與諸將領攻打田悦,激戰御河,奪取三橋,陽惠元所立戰功最多,因此升任檢校工部尚書,代理貝州刺史。 [10]  [11] 

陽惠元歷史評價

劉昫等《舊唐書》:①“忠勇多權略,稱為名將。” [19]  ;②“惠元窮蹙自致,天子軫悼。” [19] 
歐陽修新唐書》:“趫勇奮。” [20] 

陽惠元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 [19]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 [20]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至二百三十

陽惠元家庭成員

  • 兒子
陽晟,官至尚食奉御。與父陽惠元同遭叛軍殺害,死後追贈殿中監。 [19-20] 
陽暠,一作陽皓,官至左衞兵曹參軍。與父陽惠元同遭叛軍殺害,死後追贈邠州刺史。 [19-20] 
陽旻,陽惠元少子,官至御史大夫,死後追贈左散騎常侍。 [20]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陽惠元,平州人。以趫勇奮,事平盧軍。從田神功、李忠臣浮海入青州。
  • 2.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陽惠元,平州人。以材力從軍,隸平盧節度劉正臣。後與田神功、李忠臣等相繼泛海至青、齊間,忠勇多權略,稱為名將。
  • 3.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丁未,田神功使特進楊惠元等將千五百人西擊王恆。
  • 4.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楊惠元等擊破王恆於淮南,恆引兵東走,至常熟,乃降。
  • 5.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又以兵隸神策,充神策京西兵馬使,鎮奉天。
  • 6.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詔以兵隸神策,為京西兵馬使,鎮奉天。
  • 7.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德宗初立,稍繩諸節度跋扈者。於是李正己屯曹州,田悦增河上兵,河南大擾。詔移兵萬二千戍關東,帝御望春樓誓師,因勞遣諸將。酒至神策,將士不敢飲。帝問故,惠元曰:“初發奉天,臣之帥張巨濟與眾約:‘是役也,不立功,毋飲酒!’臣不敢食其言。”既行,有饋於道,惟惠元軍瓶罍不發。帝諮嘆不已,璽書慰勞。
  • 8.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李正己聞之,移兵萬人屯於曹州,田悦亦加兵河上;河南大擾,羽書警急。乃詔移京西戎兵萬二千人以備關東。帝御望春樓親誓師以遣之………及賜宴,諸將列坐;酒至,神策將士皆不飲,帝使問之。惠元時為都將,對曰:“臣初發奉天,本軍帥張巨濟與臣等約曰:‘斯役也,將策大勳,建大名。凱旋之日,當共為歡;苟未戎捷,無以飲酒。’故臣等不敢違約而飲。”既發,有司供餼於道路,他軍無孑遺,唯惠元一軍瓶罍不發。上稱歎久之,降璽書慰勞。
  • 9.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六》:發京西防秋兵萬二千人戍關東。上御望春樓宴勞將士,神策將士獨不飲,上使詰之,其將楊惠元對曰:“臣等發奉天,軍帥張巨濟戒之曰:'此行大建功名,凱旋之日,相與為歡。苟未捷,勿飲酒。'故不敢奉詔。”及行,有司緣道設酒食,獨惠元所部瓶罌不發。上深嘆美,賜書勞之。惠元,平州人也。
  • 10.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及田悦反,詔惠元領禁兵三千與諸將討伐,戰御河,奪三橋,皆惠元之功也。尋加檢校工部尚書,攝貝州刺史,令以兵屬李懷光。
  • 11.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俄以兵三千會諸將擊田悦,戰御河,奪三橋,惠元功多。以兵屬李懷光。
  • 12.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建中四年冬,自河朔與懷光同赴國難,解奉天之圍。
  • 13.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及朱泚反,自河朔赴難,解奉天圍………
  • 14.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詔惠元與神策行營節度使李晟、鄜坊節度使李建徽及懷光聯營便橋。晟知懷光且叛,移屯東渭橋。
  • 15.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翰林學士陸贄諫帝曰;“四將接壘,晟等兵寡位下,為懷光所易,勢不兩完。晟既慮變,請與惠元東徙,則建徽孤立。宜因晟行,合兩軍皆往,以備賊為解,趣裝進道,則懷光計無所施。”帝不從,使神策將李升往伺。還奏:“懷光反明甚。”
  • 16.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李懷光夜遣人襲奪李建徽、楊惠元軍,建徽走免,惠元將奔奉天,懷光遣兵追殺之。
  • 17.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明年二月,懷光背國叛逆,惠元義不受污,脱身奔竄奉天。會乘輿南幸,懷光怒惠元之逸,令其將冉宗以百餘騎追及於好畤縣。惠元計窮,父子三人並投人家井中,冉宗並出而害之。興元元年,贈右僕射,仍賻絹百匹。惠元男尚食奉御晟,贈殿中監,左衞兵曹參軍皓贈邠州刺史,褒死難也。
  • 18.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是夕,奪二軍,惠元、建徽走奉天,懷光遣將冉宗馳騎追及於好畤。惠元被髮呼天,血流出眥,袒裼戰而死。二子晟、暠匿井中,皆及害。建徽獨免。詔贈惠元尚書左僕射,晟殿中監,暠邠州刺史。
  • 19.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九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3-01]
  • 20.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八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3-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