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陸(拼音:lù、liù)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金文 [2]  。“陸”字本義為高而平的地方,又指高出水面的陸地。“陸”由本義又引申為大土山,因為山地往往具有一起一伏的特點,所以“陸”字又引申為跳躍。人們也常用“陸續”表示連續不絕之義。此外,“陸”還有另一種讀音liù,是數目字“六”的大寫形式。
中文名
拼    音
lù、liù
繁    體
部    首
阝(左)
五    筆
BFMH(86);BGBH(98) [3] 
倉    頡
NLQU [3] 
鄭    碼
YBZI [3] 
筆    順
橫撇彎鈎、豎、橫、橫、豎、豎折、豎
字    級
一級(0912) [1] 
平水韻
入聲一屋 [4] 
注音字母
ㄌㄨˋ、ㄌ〡ㄡˋ
筆畫數
2+5(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9646 [3] 
異體字
𠃈、𡽷、𤱒、𨽐、𨽫、𨽰、𨽱、𨸪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GBK碼
C2BD
四角碼
7527₂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商代金文的“陸”字有兩種形體。一種是如圖1的字形,左部是形旁“”,其字形像階梯,後引申為山丘之意;右部疑似由兩個“圥”(可能是“六”的分化字)字組成,於此作為聲旁。另一種是如圖4的字形,兩邊為形旁“阜”,中部為聲旁“圥”。西周金文繼承圖1的文字。約到春秋時期,右部構件下方增加“土”。戰國時,有的字形右部省去一個“圥”,寫作“坴”。《説文解字》小篆與前者相近,隸書、楷書字形均承篆文而來。漢字簡化時,人們根據草書字形將右半部的“坴”寫作簡體的“擊”字。
《説文》認為“陸”從𨸏(阜),從坴,坴亦聲。段玉裁注:“土部坴下曰土塊坴坴也。然則陸從坴者,謂其有土無石也。”張舜徽約注:“陸與陵雙聲,語之轉也。漢縣有名陵者,王莽皆改曰陸,以二字聲同義近耳。陵與陸析言雖別,渾言則皆高地之稱也。”有的學者認為,從商周陸字古文字形體看,初本從阜,𡋰聲或坴聲,本不從“土”,從土是從春秋戰國開始的,這個“土”當為附加符號,為春秋戰國文字習慣,與字的構形無關。許慎等人認為“土”旁是形符,故宜存疑。 [2]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高出水面的土地。
land
《周易·漸卦》:“鴻漸於陸。”
周敦頤《愛蓮説》:“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陸地;陸軍;登陸;大陸;着陸
〈文言〉大土山。

《詩經·衞風·考槃》:“考槃在陸,碩人之軸。”

道路。指陸上通道。
road
墨子·節用上》:“以為車,以行陵陸,舟以行川穀,以通四方利。”
陸運;陸路
〈文言〉特指樓與樓之間的複道。

張衡《西京賦》:“復陸重閣,轉石成雷。”

〈文言〉物體運行的軌道。

左傳·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
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日躔胃維,月軌青陸。”

〈文言〉草名。即商陸

《周易·夬卦》:“莧陸夬夬,中行無咎。”

姓氏用字。參看“陸姓”。



動詞
〈文言〉跳躍。
jump;
spring
莊子·馬蹄》:“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

〈文言〉用同“”。擄掠。
loot;
pillage
後漢書·應劭傳》:“裁以軍令,則忿戾作亂;制御小緩,則陸掠殘害。”

形容詞
〈文言〉通“”。平凡。
ordinary
《後漢書·馬援傳》:“今更共陸陸,欲往附之,將難為顏乎?”

非語素字
見例詞


liù
數詞
數目字“六”的大寫。



形容詞
〈文言〉通“”。融洽友愛。

隸釋·漢成陽令唐扶頌》:“耽經史兮履仁義,內和陸兮外奔赴。”
《隸釋·漢北軍中侯郭仲奇碑》:“崇和陸,垂以仁,赫斯嚴,威若神。”


以上參考資料: [5-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𨸏部】力竹切(lù)
陸,高平地。從𨸏從坴,坴亦聲。
𠃈,籀文陸。 [7] 

説文解字注

“陸,高平地”注:《釋地》《毛傳》皆曰:高平曰陸。
“從𨸏,坴聲”注:《土部》坴下曰:土塊坴坴也。然則陸從坴者,謂其有土無石也。大徐作從𨸏從坴,坴亦聲。力竹切。三部。
“𠃈,籀文陸”注:從古文𨸏省。從籀文𡵉不從土者,從𨸏而土見矣。 [8] 

廣韻

力竹切,入屋來 ‖坴聲覺1部(lù)
陸,高平曰陸。又髙也,厚也。亦陸離,參差也。又姓,出吳郡、河南二望,本自古天子陸終後。 [9]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部外筆畫:8
古文:𤱒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竝力竹切,音六。《玉篇》:厚也。《廣韻》:高也。《爾雅·釋地》:高平曰陸。《釋名》:陸,漉也。水流漉而出也。《易·漸卦》:鴻漸於陸。《詩·豳風》:鴻飛遵陸。
又地名。《孟子》:孟子之平陸。注:齊下邑。
又藪名。《爾雅·釋地》:晉有大陸。《左傳·定二年》:魏獻子田於大陸。
又縣名。《隋書·地理志》:趙郡大陸縣。
又州名。唐置。
又漢侯國,在壽光。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卑陸,外國名。《前漢·西域傳》:卑陸國王,治天山東乾當國。
又《玉篇》:星也。《爾雅·釋天》:北陸,虛也。西陸,昴也。疏:陸,中也。北方之宿,虛為中也。西方之宿,昴為中也。《左傳·昭二年》: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注:陸,道也。在北陸,謂夏十二月,日在虛危。在西陸,謂夏三月,日在昴畢。
又《玉篇》:道也,無水路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車以行陸。《莊子·則陽篇》: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沈者也。注:人中隱者,譬之無水而沈也。
又《玉篇》:陸離,猶參差也,雜亂也。屈原《離騷》:斑陸離其上下。
又魁陸,水族。《爾雅·釋魚》:魁陸,即今之蚶也。疏:即魁蛤也。一名魁陸。
又揚雄《甘泉賦》:飛蒙茸而走陸梁。注:走者陸梁而跳也。
又姓。《廣韻》:古天子陸終之後。《正字通》:齊後有大陸氏,後因姓陸。
又春秋陸渾之戎,後亦為陸氏。
又《後漢·馬援傳》:今更共陸陸。注:猶碌碌也。
又《唐韻正》:音溜。《陰符經》:龍蛇起陸。葉上宿下覆。
又葉林直切。郭璞《騊駼贊》:騊駼野駿,產自北域。交頸相摩,分背翹陸。
《説文》:籀文作𨽰。《集韻》作𨽫。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9646;下:U+9678) 字形對比(上:U+9646;下:U+9678)

書寫提示

“陸”字書寫演示 “陸”字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阝”2畫,㇌(橫撇彎鈎)一筆寫成。
【寫法提示】“阝”窄“擊”寬,頂部“阝”低,底部左右旁齊平。“阝”,鈎部在橫中線。“擊”,兩橫上短下長,長橫在橫中線;中間長豎在豎中線右側;㇗(豎折)從豎中線左側起筆,與右邊短豎形成框底,托住上部。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次濁
力竹切
ljuk
集韻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次濁
力竹切
liuk
禮部韻略


入聲






力竹切

增韻


入聲






力竹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撮口呼

次濁

liu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葉慮



入聲作去聲
尤侯






葉溜

洪武正韻
祿

入聲
一屋


次濁
盧谷切
luk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六東董凍篤






(參考資料:漢典 [12]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先秦
王力系統
l
ǐu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jo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iəw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l
jəkw
西漢



東漢





jok


jo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屋沃燭覺

jwo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u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uk
隋唐
高本漢系統

l
i̯uk
隋唐
王力系統

l
ǐuk
隋唐
董同龢系統

l
juk
隋唐
周法高系統

l
iuk
隋唐
李方桂系統

l
juk
隋唐
陳新雄系統
l
ǐok
(參考資料:漢典 [12] 

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為“大陸”之“陸”訓讀。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l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u
21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ly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ou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ou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u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ɔ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luə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lo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ləu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ləu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ləu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luk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liuk
5
陽入

粵語
廣州
lʊk
2
陽入

粵語
陽江
lʊk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liɔk
5
陽入

閩語(閩南片)
潮州
lek
4
陽入

閩語(閩東片)
福州
lyʔ
4
陽入

閩語(閩北片)
建甌
ly
42
陽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2-0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5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08]
  • 4.    平水韻 一屋  .搜韻[引用日期2019-12-08]
  • 5.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94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35;843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87
  • 8.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12-08]
  • 9.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54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43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17
  • 12.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8]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