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軍大學校

鎖定
民國時期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培養中、高級軍官的最高軍事學校。1911年清政府將設立在保定的北洋軍官學校更名為陸軍預備大學堂。民國成立後遷至北京,定名為陸軍大學校。1928年後由國民黨政府接辦,遷至南京抗日戰爭時期一度遷湖南、貴州、四川等地。設有正規班、將官班、戰術教官研究班等,學制1個月至3年不等。至1948年畢業學生6000餘人。
中文名
陸軍大學校
前    身
清末在保定建立的北洋軍官學堂
前身為清末在保定建立的北洋軍官學堂。1911年(清宣統三年)更名為陸軍預備大學堂。民國成立後遷至北京,定名為陸軍大學校,隸參謀本部。1928年6月由國民黨政府接收,蔣介石兼任校長,黃慕松代行校長職務。1931年冬遷南京,楊傑任校長。1935年蔣介石再兼校長,參謀本部參謀次長楊傑兼教育長。抗日戰爭爆發後遷長沙,繼遷遵義、重慶,先後由蔣百里、陳儀、徐永昌任代校長,學校隸軍事委員會軍令部。1945年學校校務機構有人事科、會計室、政治部及總務、編譯、教務處;教研機構有兵學研究院及戰術、機甲、空軍、後方勤務、戰史、軍制等系;學員班有正則班、特別班、將官班、戰術教官研究班、參謀補習班及臨時增設的班次,教導部隊等。正則班、特別班學制兩年半(抗戰勝利後為三年),其他各院、班為一月至一年不等。課程設有戰略、戰術(含海空軍及海岸要塞戰術)、參謀業務、戰史、軍制、兵器、築城、地形、交通、航空、化學戰、軍隊機械化、陸海軍兵要地理、通信、諜報勤務、後方勤務、軍隊教育、各國兵備、國家總動員、政治訓練等30餘門。1946年學校遷回南京後,隨着中央軍事機構的改組,改隸於國防部。至1948年,正則班畢業21期,特別班畢業7期,畢業生3100餘人,加上其他各班總計畢業生6000多人。1949年南京解放前遷往台灣。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