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瑞英

鎖定
陸瑞英,女,漢族,1932年5月出生,江蘇常熟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吳歌代表性傳承人。 [1] 
中文名
陸瑞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蘇常熟
出生日期
1932年5月
性    別

陸瑞英人物經歷

陸瑞英,1932年農曆五月初九出生於白茆鄉塘南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6歲那年,日本侵略軍到白茆掃蕩,將她家的房屋燒光。不久,父母離異,孤苦伶仃的陸瑞英由祖母顧妙和照看。8歲時曾短暫上過半年私塾,因家境貧寒而輟學,紡紗放羊,貼補家用。在枯燥單調的紡紗過程中,陸瑞英隨祖母學會了很多山歌,聽到了很多民間故事。13歲時,就跟隨同村的伯伯叔叔們到外村打短工下田幹活,又在更粗獷的風氣下領受了喊山歌等多樣民間藝術。她天性聰穎,山歌故事一學就會,而且她又真心喜愛這些東西,時時留心請教學習,加上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使她年紀輕輕就脱穎而出,多次作為本鄉歌手代表在對歌活動中大顯身手,贏得了“金嗓子”的美譽。
江南解放後,陸瑞英通過上民校夜校和工農速成中學,達到初中畢業水平。她先後擔任團支部書記,做保健員。村裏、鄉里的唱山歌活動,她是領頭人,常常被派到水利工地或突擊生產勞動的地方去唱山歌、鼓幹勁。有一次,外地兩位歌手慕名前來對歌,陸瑞英和萬祖祥(人稱“小生喉嚨”,時任鄉長)搭檔出場。對了半天,來客肚裏的山歌似將告罄,陸瑞英、萬祖祥輕鬆自在,好像才唱開頭。休息時,來客一打聽才知道,這兩個人肚裏有多少山歌,誰也説不清;他們又會立地編山歌,見啥唱啥,是唱不完的。兩位客人當即告辭。
“大躍進”民歌運動時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專門組織了一個團隊對白茆鄉的山歌進行調研,在當時出版的《白茆公社新民歌調查》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陸瑞英編創的《練涇塘》等新歌,和當時流行的一些豪言壯語新民歌很不一樣。
1959年9月,白茆鄉再次舉行大規模的對歌活動,來自北京上海南京蘇州、常熟等地的民間文藝家、音樂家、詩人都參與觀摩。萬祖祥、陸瑞英等在河中心“指揮船”上用山歌開場,並用山歌指揮調度。對歌活動非常熱烈,直到夜深,指揮船上擴音喇叭響起送客的山歌,聽眾才依依散去。陸瑞英為操辦山歌會,一連忙碌了幾天。對歌會上,既參與指揮,又抽身參加對歌。第二天,陸瑞英早晨起來,突然發覺喉嚨發不出聲音了,經過治療,慢慢可以講話了,但聲音低啞,再也不能放開喉嚨唱山歌了。
陸瑞英雖然失去了歌喉,但丟不下山歌,自己不能高唱了,就組織別人唱,教別人唱。但在“文革”時期,她因此被強加了唱黃色歌謠、講黃色故事的罪名,連團支部書記職務也被撤銷了。但她仍然在荒郊野地裏向熱愛山歌的青年們傳授技藝,她的徒弟孫妙林等,現在都是白茆山歌活動中的骨幹。
陸瑞英無法歌唱了,卻講起了故事,時常講給小夥伴、大夥伴們聽,慢慢地,她講故事的名聲也越來越響。如今,她更是自覺地把講故事當作一種樂趣和事業了,經常“以故事引故事”、“以故事換故事”;而且她還有創編故事的特殊本領,尤其擅長蒐集身邊真實事例,創編成家庭倫理教育故事。
1986年8月,江蘇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在蘇州市聯合召開了“陸瑞英民間故事學術討論會”,會後,《民間文學》、《民間文藝季刊》和《蘇州民間故事》、《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江蘇卷》等,先後採用了會上印出的多篇故事。陸瑞英還應邀參加白茆鎮和常熟、北京等地的研討、評獎等活動,她講的《住陸搭》、《劉猛將》等故事先後獲獎。常熟市廣播電台選了100多個故事錄音,從2002年3月到2003年3月,一年內每週定時播出。白茆鎮中小學、離退休老年活動中心搞活動,都請她去講故事
1993年,常熟人民廣播電台開設《陸瑞英講故事》專欄,歷時1年,共講故事100篇。
1994年,陸瑞英為波司登集團公司講故事1個月共60多篇。並有《住哪裏》、《劉猛將》參加全國故事賽獲獎。
2005年,北京大學出版社把陸瑞英288篇故事和歌謠500多首作了整理歸納,準備於2006年正式出版包括論文達40萬字的陸瑞英民間故事歌謠集。
幾十年來,陸瑞英為搶救和保護當地民間文化遺產盡心盡力,為豐富我國民間文化寶庫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從而成為全市乃至全省民間文藝家中的傑出代表。 [2] 

陸瑞英人物成就

陸瑞英擅長風俗山歌、生活山歌、勞動山歌、四句頭山歌等,掌握着數以千計、原汁原味的傳統山歌和民間故事。其嗓音清脆甜美,曲調細膩委婉。1958年,江蘇省文化廳與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專家到白茆收集整理白茆山歌,她積極配合,發起新民歌運動,並組織山歌隊把山歌唱到了田間,融入了生產。代表作品有:對唱《啥個圓圓在中天》、獨唱《唱一聲山歌稻發棵》《看嫁妝》等。
2022年5月,在2021年度江蘇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承評估活動中,以82.33專家評分獲合格等級,並予以公示(吳歌)。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