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陵水河

鎖定
陵水河,海南島獨流入南海河流。發源於海南省保亭縣賢芳嶺,經保亭縣、陵水縣,在陵水縣陵城鎮水口港匯入南海,集雨面積1131平方公里,幹流全長73.5公里,總落差1059米。年均流量44.7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保亭河、溪仔河、都總河等。
流域位於海南島東南部,西北部為吊羅山脈,東北部有牛上嶺,中部為低山丘陵地帶,東南部是成片的沉積平原。下游河口,河牀上沙洲零亂,河岸沖刷坍塌明顯。 [1] 
陵水河是陵水縣的主要河流,流域幾乎佔縣全境,是該縣工農業用水、水電發展的重要來源。入海口的水口港,是陵水縣與外界交匯的主要海上通道之一。是一個天然良港,該港北側的“水口廟”為陵水一名勝。 [2] 
中文名
陵水河
外文名
The Lingshui River
別    名
陵河
所屬水系
海南島獨流入南海河流
地理位置
海南島東南部
流經地區
保亭、陵水
發源地
海南省保亭縣賢芳嶺
主要支流
保亭河
溪仔河
都總河
河    長
73.5 km
流域面積
1131 km²
落    差
1059 m
河    口
陵城鎮水口港

陵水河幹流概況

陵水河河道走向

陵水河干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陵水河干流走向及水系分佈
陵水河,上游稱什玲河 [3]  ,發源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玲鎮抄賽村,具體地點,《海南省水利志》及政府網站稱賢芳嶺,《保亭縣誌》《陵水縣誌》皆稱娥隆嶺,經保亭縣的八村、什玲進入陵水縣境,經羣英、南平、提蒙、椰林、陵城於水口港匯入南海。 [1] 
集雨面積《海南省水利志》稱1131平方公里,《陵水縣誌》稱1210.5平方公里,幹流全長,《海南省水利志》《海南日報》新聞稱73.5公里 [4]  ,《陵水縣誌》稱75.7公里 [5]  ,陵水縣政府網站稱77.01公里 [6]  ,坡降3.13‰,總落差1059米。多年平均降雨深2040毫米,年均徑流量14.1億立方米,年均流量44.7立方米/秒。 [1] 

陵水河河道特徵

流域位於島東南部,處於東經109°36′~ 110°5′,北緯18°28′~18°47′之間,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為吊羅山脈,有三角嶺、水賢嶺、七仙嶺和駁白嶺等1000米 以上的高山羣。其東北部有牛上嶺,中部為低山丘陵地帶,東南部是成片的沉積平原。中下游河牀平緩,由於出口又受潮水頂託,兩岸地勢低,椰林鄉部分農村、農田容易遭受洪災。下游河口,河牀上沙洲零亂,河岸沖刷坍塌明顯。 [1] 
上游什玲河什來村段 上游什玲河什來村段
下游陵水縣城陵城鎮段 下游陵水縣城陵城鎮段

陵水河入海口

陵水河入海口 陵水河入海口
水口港,即陵水河的出海口,地處陵水縣的東南部,舊時來陵的官吏及商賈都途經此處,是陵水與外界交匯的主要海上通道之一。面積600畝,其中潮間帶面積105畝。該港可利用面積495畝,低潮水深為1.5米,高潮時水深3-5米,海港最寬為160米,最深為東南處2.5米,港灣西面較淺處為0.5米~1米。水口港是一個天然良港,解放以前是陵水縣水路交通的要衝,而位於該港北側的“水口廟”更是馳名島內外,為陵水一名勝。每年吸引了眾多的遊人及善男信女前來燒香拜佛,廟堂不斷的香火給海港帶來傳奇的色彩。據統計,水口港廟每年都接待遊人3萬人次左右,經濟效益較為可觀。 [2] 

陵水河河島

椰子島,在陵水縣椰林鄉排溪村東南側,距縣城8公里。是陵水河的出口處,河水至此,叉開兩條支流,環抱椰子島,流入水口港。島嶼面積33.33公頃,島上椰林高聳,空氣清新,小鳥鳴啼,具有典型的熱帶水鄉風光,是開發休閒度假的優良場所。 [7] 

陵水河水文特徵

陵水河流域集雨面積1210.5平方公里,總落差1059米,年徑流量20.07億立方米。由於水系發達,其地下水源也極其豐富,這些地下水在陵水河下游的一些低窪地區還能溢出地面,農民常利用這些自溢出來的泉水澆灌莊稼瓜果。據陵水縣水利專家介紹,陵水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總量可達23.07億立方米。 [4] 
陵水河,其徑流量在時間上分佈不均勻,汛期佔全年徑流80%,最大月徑流發生在8~10月,乾旱期各月徑流小。 [5] 
陵水河的水力資源主要分佈在陵水河流域的上游地區,包括陵水河干流及其一級支流的都總、金聰河和二級支流的苗村水庫、白水嶺、南喜、黎躍水庫等。水力資源可藴藏量為5.167萬千瓦。其中,陵水河4910千瓦,南喜水3178千瓦,黎躍水庫210千瓦,金聰河3500千瓦,英州河289千瓦,港坡河84千瓦。 [8] 

陵水河主要支流

該河支流較多,其中位於縣境內的較大支流有溪仔河(金聰河)和都總河兩條。
保亭河(石硐河)保亭縣城段 保亭河(石硐河)保亭縣城段
保亭河(石硐河),發源於駁白嶺,至合口村(打南村)與正源匯合,集雨面積224 (平方公里),河長24.5 (公里),總落差675 (米),平均坡降0.32 %。 [3] 
溪仔河(金聰河),發源於陵水縣與萬寧市交界的西天嶺,集雨面積109.8平方公里,全長33.7公里,總落差1034米,向東南流經嶺門至椰林鄉入陵水河。河上游水源豐富、落差大,是陵水縣解決農業水利灌溉的主要河流之一。 [5] 
都總河(放馬河),發源於陵水縣與保亭縣及瓊中縣交界的吊羅山、白石嶺,全長26公里,集雨面積232.4平方公里,向西流經本號鎮合口入陵水河。河上游水源比較豐富,該河總落差1280米,是陵水縣水利資源最大的河流。 [5] 
南平温泉,位於陵水縣城以西約20公里的國營南平農場部大橋下游。出露於陵水河北岸。據南京科學院專家鑑定,該温泉中含有豐富的氟元素。 [5] 

陵水河治理開發

陵水河水庫

小妹水庫,位於陵水縣西北部大里鄉境內吊羅山山谷中,相距縣城25公里,水庫地處高山峽谷,森林茂盛,雨量豐富,年平均2400毫米,是陵水縣境內的高雨區。 小妹水庫於1965年11月動工,1966年8月停工,1971年又全面開工,1972年,小妹大壩、溢洪道、放水隧洞及4公里長的都總乾渠、東干渠工程全部完工。壩底高程104米,死水位114.6米,相應庫容量200萬立方米,蓄水正常水位142.3米,相應庫容4507萬立方米,設計洪水位142.8米,相應庫容4700萬立方米,校核洪水位143.4米,相應庫容4900萬立方米,壩頂高度為144.6米。 小妹水庫是陵水縣較大的中型水庫,設計灌溉面積50000畝。 [5] 
走裝水庫,地處陵水縣西部羣英鄉境內,距縣城16公里,以附近村莊走裝村命名。於1965年6月建成,結構為:大壩1座、溢洪道1座,放水涵洞1宗,乾渠1條,長3.5公里。大壩工程屬質土壩,高度28.23米。壩頂長130米,寬5米,漿砌石水泥混凝土結構,矩形壩頂水槽過水,設計過水流量為5立方米每秒。死水位30.5米,相應庫容20萬立方米,正常蓄水位50.4米,相應庫容1730萬立方米,設計洪水位52.1米,相應庫容2060萬立方米,壩頂高程54.42米。 [5] 
黎躍水庫,地處陵水縣北部本號鎮境內,距縣城30公里,以黎躍自然村命名。該水庫控制集雨面積21平方公里,於1977年11月興建。該大壩屬均質土壩,壩高38米,頂長210米,頂寬6.5米,頂部建有防浪牆一道,高度1.3米。 黎躍水庫的庫容特徵:死水位129米,相應庫容40萬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51.7米,相應庫容2670萬立方米,設計洪水位152.35米,相應庫容2870萬立方米。校核洪水位152.85米,相應庫容2920萬立方米,壩頂高程153.2米。該水庫設計灌溉面積21000畝。 [5] 
小南平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發電等綜合效益功能的中型水利工程。於1997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該水庫壩址位於陵水縣東北部金衝河上游,集雨面積46.4平方公里,年平均來水量在68603立方米,總庫容量5055萬立方米,正常庫容4780萬立方米。 該水庫有土壩一座,壩頂長197米,壩頂高程236.3米,最大壩高60.2米,壩頂寬8米。小南平水庫灌區包括金衝河東岸的嶺門農場、光坡鎮、椰林鄉,其灌區工程主要是對現有的黎萬渠系和金聰渠系進行擴建和配套。 [5] 
毛真水庫,1965年興建,1975年全部建成。位於毛岸境內毛真村處,在陵水河一支流上,是蓄水發電結合灌溉的一宗小(一)型水庫。庫區集雨面積675平方公里,總庫容599萬立方米,正常庫容413萬立方米。均質土壩,壩頂高程462米,壩高27米。溢洪道寬10米,壩頂高程458.3米。1983年建壩頂防浪垟和壩前幹砌石水泥沙漿勾縫護坡,使水庫工程校核洪水頻率達到0.2%。整個工程主要有毛真水庫灌區工程6.2公里主幹渠道,毛真一、二、三、四級水電站工程,共裝機4台,容量1160千瓦;灌區設東、西分渠、支渠。設計灌溉面積3000畝,實際達到2760畝。 [9] 

陵水河引水灌溉

據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陵水縣誌》記載:清代以前陵水縣利用二河二溝引水灌溉農田1000畝。 二河指的是大河水(今陵水河),灌溉農田數百畝,小河水(今陵水溪仔河),灌溉農田數百畝。二溝指的是,大寨溝又名陵柵水(即港坡溪)灌溉農田數百畝,巡司溝(即香水灣)灌溉農田數百畝。 [10] 
清朝康熙時期,以楊都總(椰林鄉低田村人)、秦公賓(提蒙鄉甘塘村人)、許尚乾(光坡鎮貢武村人)為首參與籌款動工興建金聰引水工程,灌溉農田800畝,是陵水最早的水利工程,該引水工程屬草木泥結構。民國三十一年(1942)日本侵佔陵水期間,由日本派技術人員將草木泥土壩改為水泥混凝土滾水結構,灌溉面積擴大到3000畝。民國八年(1919)由李永達等人領導發起興建田洋坡引水工程,其結構是以石灰沙漿砌石包圍,中間填粘土的半永久土石壩,開挖渠道2公里,爾後被洪水衝跨。民國三十五年(1946)重修,發揮效益3年,澆灌面積1000多畝,1949年又被洪水沖垮。1951年4月,縣人民政府發動羣眾,籌集資金並向銀行貸款1000萬元(舊幣,摺合人民幣1000元),由海南行署農林處派工程技術人員林徑五、曾子光指導修復。1952年初,重新對都總工程進行測量設計,同年5月開始動工興建,1954年4月建成,灌溉農田4萬畝,是解放後海南島,也是廣東省第一個較大的引水灌溉工程,是全國知名工程之一。 [10] 
什來水壩。1964年興建,原為水輪泵建設項目,1967年春改為引水灌溉工程。東渠道設計引水流量0.8秒立方米,長2.7公里,共有分渠道5條,總長12.5公里。灌溉巡親、板寮、椰村、堅固等管理區農田。兩渠設計引水流量0.3秒立方米,長0.9公里,有分渠4條,總長15.1公里。灌溉巡親、什玲、毛天、椰村、介村等管理區農田,水壩灌溉面積3775畝。 [10] 
主要工程引水工程:
都總引水工程,是人民政府為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於1953年由國家投資100多億元(舊幣,摺合人民幣100萬元)興建的一項引水灌溉工程,灌溉陵水、保亭兩個縣農田面積4萬畝,是解放後海南島,也是廣東省第一個較大的引水工程,是全國知名工程之一。地處陵水縣西部,距陵城鎮18公里,總控制集雨面積167平方公里,引水流量4m3/S,設計灌溉面積4萬畝。到1979年都總水壩的上游相繼興建了兩宗中型水庫(小妹、黎躍)引水流量減少,僅引用南喜二級支流量1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萬畝,其餘3萬畝由小妹水庫供水灌溉。 [10] 
灌溉工程有乾渠一條,分渠7條,支渠7條,斗渠174條,及渠道建築物100多宗。1953年5月8日正式動工興建,於1954年4月20日竣工,5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同年5月4日,遭強颱風帶來的暴雨襲擊,防洪堤被沖斷,擋土牆部分損壞,為保住工程安全,同年10月進行壩頭整修加固,擋土牆加高至6米,西岸增建溢洪道一座。 [10] 
梯村引水工程,位於陵水縣西部的陵水河上游梯村地段,距陵城鎮26公里,控制集雨面積490.4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5.2萬畝,1956年灌溉面積3.5萬畝,是1985年陵水較大的引水工程,1957初開始測量設計,開工興建。1959年5月完工。灌區工程配套一條長36公里的乾渠沿陵河向東行走。經羣英、南平、文羅後轉向東南流經三才、長城、軍田、椰林、黎安。梯村乾渠通過一座倒虹吸管和五宗大渡槽。 [10] 
金聰水壩引水工程, 陵水最早的引水工程金聰陂,位於陵水縣城北部的陵河一級支流陵水溪仔河上游溝頭村附近,距陵城12公里。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屬臨時草木泥土壩,後經多次修築、擴建,工程不斷完善加固,灌溉面積不斷增加。至2000年,金聰壩的灌溉面積達5萬畝。 金聰引水工程集雨面積71.7平方公里(其中黎萬水庫集雨面積佔5.8平方公里)。金聰新壩,是一座混凝土的滾土壩,壩頂長120米,最大壩高2米,平均壩高1米,壩的左側設有衝河閘、進水閘各一座,灌區工程有一條幹渠長20公里,分渠五條共長56.5公里。 [10] 

陵水河水電

小妹電站,電站於1976年12月10日動工興建,1980年8月建成投產,安裝三台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千瓦,工程造價2999.55萬元。 小妹電站位於陵水縣北部24公里的吊羅山腳下,小妹水庫下游, 小妹電站工程規模較大,建成後同小妹一級、二級並聯電網,電供全縣,提供工農業生產和照明用電,初步解決了缺電現象。 [11] 
坡尾水電站,於1967年利用香水灣工程渠道落差而建成的水電站,該水電站裝機一台24千瓦,年發電量5萬度。 [11] 
羣英水電站,1967年11月在梯村工程乾渠2公里處建成羣英水電站,水電站利用豐水季節排水下河發電,裝機一台12千瓦,年發電量1千瓦時,1984年由地方電網而代替,故改為水力發電站,為農副產品加工服務。 [11] 
什巴水電站(小妹三級電站),於1973年3月動工興建,1974年4月建成投產,水電站安裝2台機組,裝機容量400千瓦,工程造價40萬元。 [11] 
吊羅山大里水電站,於1970年3月建成投產。該水電站裝機一台20千瓦,年發電量3萬千瓦時,1984年10月再行擴建,翌年2月竣工投產,安裝一台40千瓦,年發電量6萬千瓦時。 [11] 
黎躍壩後電站,於1983年4月動工興建,1985年2月建成投產,安裝一台機組,總裝機容量400千瓦,工程造價60萬元。 [11] 
白水嶺一級水電站,於1976年建成,裝機一台125千瓦,年發電量15萬千瓦時,工程造價27萬元。白水嶺二級水電站於1982年建成,裝機一台125千瓦,年發電量15萬千瓦時,工程造價28萬元。 [11] 
楓果山一級水電站,於1980年建成投產,裝機兩台250千瓦,年發電量100萬千瓦時,工程造價50萬元;楓果山二級水電站於1985年建成,該水電站裝機2台400千瓦。 [11] 
吊羅山水電站,於1982年3日動工興建,翌年3月建成投產,安裝兩台機組,裝機容量1000千瓦,年發電量500萬度,工程造價140萬元。 該水電站位於都總河南喜支流上游,是逕流電站。設計水頭225米,引水流量0.7立方米/秒。 [11] 

陵水河航道航運

陵水河渡口

陵水河在明代稱“大河水”,不能架橋,縣城北部一里處有渡口稱“博吉渡”,供人們乘渡船往來。康熙《陵水縣誌》中介紹,“大河水縣北一里。發源自五指山,東流繞縣入於海。即博吉渡。每逢暴雨水漲,行人苦之。知縣高首標設渡舡一隻,並渡子一名。往來德之。”
康熙初年,山西人高首標就任陵水知縣,在陵水河渡口設了專門的渡船和船伕,方便人們往來兩岸。但好景不長,乾隆《陵水縣誌》中説“日久已廢”。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知縣瞿雲魁又復修渡船兩艘,以濟往來。 [4] 

陵水河碼頭

明代期間,陵水河入海口有桐棲港,已有漁船停泊,廣東潮州商船往返於桐棲港進行貿易。該海港全處於自然狀態,沒有碼頭設施,進港船舶拋錨於海港內,上船下船,用舢板劃渡;裝卸貨物品,均用小船駁運,直至1941年仍舊如此。1942年,日軍出於軍事和掠奪中華財產之目的,在新村港搶築1座長52米,寬5米的淺水碼頭以及簡易倉庫。1950年,國民黨軍隊敗退時將碼頭的一角炸壞。1952年,新村辦事處將炸壞的碼頭修復,1960年,港務部門又擴建25米,寬40米,能靠泊1艘300噸級船的重力式混凝土方坦岸式碼頭。1973年,新村港務所又進行擴建,新建重力式混凝土順岸碼頭,長500米,寬50米,能停泊3艘300噸-400噸級船的泊位。在此同時,水產部門也在新村港建長25米,寬5米,能停泊3艘百噸級船的水泥石砌堤岸突堤式碼頭,用於裝卸水產品。1976年,縣旅遊公司在新村港南北兩岸修建2座旅遊專用碼頭,還有1座其他使用碼頭。 [12] 
此外,陵水河南岸還有三個內河碼頭,一處在今中山路北,長10米寬8米(建造年代已不可查考),一處在陵水河下游,解放路東,建於20世紀50年代,長10米,寬20米。兩處碼頭,用於船渡和貨物裝卸,1954年陵水溪大橋(木橋)建成後,同時在橋南北建造2個碼頭,以備洪水漫橋時用輪渡過往車輛和行人,同時設立渡口管理所,職工26人,拖輪1艘,渡船1艘。以上三處碼頭在1971年陵水大橋建成通車和隨着陸路交通運輸的發達而停止使用。 [12] 

陵水河航運

1950年代前,保亭縣同外地聯繫,進行商品貿易的唯一的水路運輸,就是藉助什玲河從石峝棧至陵水進行水運。陵水航線從水口港至石峒棧(屬保亭縣)。從陵水運進保亭的食鹽、鹹魚、布匹及其他日用品,都是通過石峝(峒)棧後再用肩挑轉運到全縣各地銷售。1956年以前,從外地分配來保亭的工作人員,大都通過這條水路進出。因此,這條水路在保亭的運輸史上具有一定的作用。
從石峝棧至陵水縣的水路航程為40多公里,單程航運。從陵水來石峝棧的小型木船,每次有5~6艘,需要2天時間才能到達(逆流),而從石峝棧到陵水僅需要1天時間(順流),船隻噸位為0.8~1噸。
1949年陵水縣有5-6艘河船,平均每艘1.7噸,進行客貨運輸,年載客量近萬人次,載貨量約有4000餘噸。解放後,20世紀50年代成立陵城短途運輸社,專營由內河客運和貨運,1962年陵城短途運輸站已有內河船4艘,1964年增加1艘,合計5艘總噸位8噸。年貨物運輸量13100噸,客運量25670人。
1956年在陵水河上建成溪村水壩水利工程後,水流量減少,內河船停開,航運廢止。 [13-14] 

陵水河河湖長

2023年5月,海南省水務廳公佈的河湖長為:陳懷宇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