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鶚薦

鎖定
陳鶚薦,字飛仲,廣東程鄉(今梅縣)程江鎮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科廣東鄉試第一名(解元)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中進士。官翰林院檢討,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浙江上虞縣知縣。主要著作《一經堂文稿》。 [2] 
全    名
陳鶚薦
飛仲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廣東程鄉縣程江鎮
主要成就
解元進士翰林院庶吉士

陳鶚薦人物生平

陳鶚薦,字飛仲,程江鎮人。生平真實無妄,恬澹寡言,而温柔敦厚,恭儉莊敬,孝順父母,篤愛兄弟。自書對聯曰:“孝友為家政,詩禮屬世傳。”陳鶚薦青少年時代,勤學苦讀,博覽羣書,過目成誦,尤其更悉心於研讀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程顥、張載、朱熹等人著作,屢次考試名列前茅。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解元。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上虞縣知縣。其所作文章,膾炙人口,別具一格,宗伯韓慕廬對其文章學問特別賞識。在陳鶚薦所著的《一經堂文稿》中題贈:“文冠南天看聚壁,筆簪東閣待調羹。”之句。鶚薦因母年老,辭歸鄉里侍奉老母,課育兒孫。居鄉30年間,本州及鄰郡官仰慕其人其文,均前來拜訪,而陳鶚薦卻不以私情請諸官,其高尚之品德為人所欽敬。他在鄉里樂以為人辦事,遇村中或鄰近鄉鄰因事爭執而投訴於他時,他必出面調解,辨明事非曲直,化干戈為玉帛;他還熱心村中公益,曾倡建渡船於渡江津,方便兩岸村民往來,其仁心義舉為鄉民所稱道。陳鶚薦年72歲時,病逝在鄉。 [1] 

陳鶚薦軼事典故

陳鶚薦的《一經堂文稿》被人評價甚高;詩詞聯語,也有相當功力。
陳鶚薦於康熙癸酉年(1693)鄉試中考取第一名解元,那年他來靈光寺遊玩,順手題寫一匾,文曰:“頂外無山”。這匾,從文字表面看,雖是附歌頌陰那山五指峯的高峻,也是他高傲自大情緒的自然流露。庚辰年陳鶚薦又考中進士,入翰林院。他在京城看到天下人才濟濟,文彩風流輩中,自己不過是滄海一滴。就算山峯吧,則九州之內,東南西北,都有名山大嶽,區區陰那山,又算老幾呢?於是,他在對人接物,處事為文中,倒注意謙虛謹慎了。
與此同時,他為靈光寺留下那塊題匾而常常忐忑不安。大約隔了十二三年後,陳鶚薦重遊靈光寺。當他看到他寫的那塊“頂外無山”的匾,仍然高懸寺中時,不覺臉上熱辣,想請僧家把它取下,另寫一塊。寺裏住持哪裏肯聽他的話呢?“祖師殿裏的神匾,薰染了香煙痕跡,聽慣了鐘鳴鼓響,早已有八分仙氣了,誰敢動它?阿彌陀佛!”善男信女中有人勸道:“還是再寫一塊掛上吧!”
晚間,陳鶚薦宿於寺中,晚鐘悠揚,夜涼如水,卻思潮如湧,難於入睡。半夜時分,他突然想到潘了拳和尚一生事佛,圓寂之時,猶號“慚愧”,對於自己,能不有所警悟?這時,他,忽又記起了拳祖師坐化時的著名的偶語:四十九年,無系無牽。而今撒手歸空去,萬里雲開月在天!
他起身開窗,果見一輪明月,高掛香爐峯頂。“有了!”陳鶚薦提筆撥燈。在紙上寫下另外四個大字:“空中有月”。這四個字同十多年前的題匾,恰好一副對仗工整、音韻鏗鏘的對聯;而且意境深遠,天衣無縫,渾圓一體,堪稱佳制。
過了幾天,這一塊新匾同舊匾掛在一起時,陳鵲薦寫匾佳話使同時傳開了,一直到了今天,人們還在傳揚。
陳鶚薦還給靈光寺留下另一副對聯,大約是在他晚年撰寫的,那盛年時期的驕傲矜持之氣概,競一絲不見,倒使人覺得他有心平氣和的長者風度。吟誦再三,耐人尋味也。聯雲:
道當有得時,心若自居道外,慚愧一言,儒家如是,釋家亦如是;人所罕來處,神能軋到人間,靈光二字,御史日然,柱史皆曰然。 [2] 

陳鶚薦親屬成員

兒子:陳喆,曾任安徽天長縣知縣。 [4] 
孫子:陳宗功,曾任浙江上虞縣知縣。 [4] 
女兒:陳氏,李端之妻 [3] 
外孫:李逢亨 [3] 
後人描述陳鶚薦的女兒陳氏(李端之妻):“翰林兒媳翰林女,翰林妻子翰林母”。她是翰林進士陳鶚薦的女兒,她的公公李象元是進士翰林,她的老公也是進士翰林,她的兒子李逢亨也是進士翰林。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