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迪

(明朝禮部尚書)

鎖定
陳迪(?-1403年),字景道,安徽宣城人。明朝官員。
陳迪幼倜儻,有志操。明洪武初任郡學訓導,為郡起草《賀萬壽表》,其才華受太祖重視。歷官侍講、山東左參政,多有惠政。守母喪後復出,任雲南左布政使,率兵平定普定、曲靖、烏撒、烏蒙諸地反抗。
建文初任禮部尚書,朝廷修改制度時多有所建議。在百官集議水旱災情中,請清刑獄、招流民等20餘事,均被採納。加太子少保。因“靖難之役”中出謀抵禦燕王軍隊,成祖即帝位後,召其責問而不屈,與兒子鳳山、丹山等6人被磔於市。 [1] 
景道
所處時代
明朝
本    名
陳迪
身    份
禮部尚書

陳迪人物生平

據《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載:
陳迪,字景道,宣城人。祖宥賢,明初從徵有功,世撫州守禦百户,因家焉。迪倜儻有志操。闢府學訓導,為郡草《賀萬壽表》。太祖異之。久之,以通經薦,歷官侍講。出為山東左參政,多惠政。丁內艱。起復,除雲南右布政使。普定、曲靖、烏撒、烏蒙諸蠻煽亂,迪率士兵擊破之,賜金幣。建文初,徵為禮部尚書(正二品)。時更修制度,沿革損益,迪議為多。會以水旱詔百官集議,迪請清刑獄,招流民,凡二十餘事,皆從之。尋加太子少保(正二品)。李景隆等數戰敗,迪陳大計。命督運軍儲。已,聞變,趨赴京師。即帝位,召迪責問,抗聲不屈。命與子鳳山、丹山等六人磔於市。既死,人於衣帶中得詩及《五噫歌》,辭意悲烈。蒼頭侯來保拾其遺骸歸葬。妻管縊死。幼子珠生五月,乳母潛置溝中,得免。八歲,為怨家所訐。成祖宥其死,戍撫寧。尋徙登州,為蓬萊人。洪熙初,赦還鄉,給田產。成化中,寧國知府塗觀建祠祀迪。弘治間,裔孫鼎舉進士,仕至應天府尹,剛鯁有聲。

陳迪史料記載

從友人處偶見一冊《宣城古縣志》(光緒十四年)文藝卷,遂借回複印瀏覽裏面記敍名勝古蹟的專題論文。
其中有一篇明人李默撰寫的“陳靖獻祠記”,詳記宣城郡學之東有一座陳靖獻祠堂,大門東南側靠宛陵大節坊,僅十餘步,是明萬曆年間,為紀念明建文帝接位時禮部尚書而建的,不知何時毀滅,現不存在。為了探索清楚,恰好找到陳氏後裔,他拿出現保存的“陳氏宗譜”,經過反覆核實佐證,此祠遺址在今開元小區東北角處。
據古縣誌和陳氏宗譜“陳先祖禮部尚書迪後追封太保傳”一文記載:
陳迪字景道,系宋末宣城太守陳明中之八世孫,明洪武乙卯(1375)進士,學術淵深,拜翰林院編修,累遷雲南左佈政,後徵為禮部尚書,同受顧命大臣,輔政五年適燕王興兵,奪皇位輾戰攻入南京,建文帝逃逸。燕王號永樂,召陳迪問,他抗聲不屈,燕王下令,將迪並二子風山、丹山等一家六口,磔於南京市口。
後百餘年宣城人諱言其事,迨於嘉靖年間吏部郎李默貶官宣城郡通判,讀其遺詩事狀深感忠憤壯烈,亟尋陳迪後裔重孫大林者,問其詳情,謀諸前郡守,申請上司,並徵得當地有關官民支持助理,復建祠,永久紀念。
此祠建築起訖十餘年才完工,宏偉瑰麗,頗具規模。由於壯烈影響,人稱“靖獻先生”,故名此祠為“陳靖獻祠”。
又據陳氏二十九世裔孫陳亮先生稱有史料表明其先祖迪公死後,僕人侯來保,潛入南京運回屍骨,歸葬宣城灣沚蟠龍殿祖塋,署名“爟公”,有圖為證。後來歷代皇帝均慕其壯烈行為,追封“太保”,並賜諡“忠烈”,因建祠在前,故仍稱“陳靖獻祠”。
燕王稱帝,陳迪不服。與兩個兒子丹山,風山同被五馬分屍。燕王命人割下陳迪身上的肉塞進他的嘴中,並問氣味怎麼樣。陳迪回答説:“忠臣孝子的肉哪有羶味?我覺得肉味鮮美,別人能聞到香味,你難道沒聞到嗎?”
參考資料
  • 1.    陳迪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