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賡故居

鎖定
陳賡故居位於湖南省湘潭市湘鄉市龍洞鄉泉湖村楊吉灣。楊吉灣是一個建築羣體,土磚青瓦,上下兩棟,左右兩橫呈“凹”形,共有40餘間房屋,屬中型民居款式。坐東朝西,依山靠水,景色宜人。它正中堂屋,分為上下兩廳,中間相隔一個長方形大天井,是古建築中稱之為“鴛鴦廳”的格局。堂前階基上,聳立兩根杉木傘柱,下承雕花鼓狀石礎;左右橫屋前側,用磚砌起一道大山字垛,以避風阻雨;橫屋以內,房室縱橫擺布,共設小天井4個。屋前地坪邊有一個不足半畝的堰塘,供飲用和農用之需。
2020年3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第五批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 
中文名
陳賡故居
地    點
湖南省湘潭市湘鄉市龍洞鄉泉湖村楊吉灣
主    人
陳賡
朝    向
西

陳賡故居地理位置

陳賡故居 陳賡故居
這個建築羣體以正脊中花為界,左邊20間住着譚甲松家,右邊23間則為陳賡家。陳家房屋原來是20間,後來加配了3間,在裏面配置牀鋪、被褥及衣物,專供孤寡老人、殘疾人、孤兒和一些無家可歸的乞討者居住,並提供吃喝。右邊屋後是陳家的菜園,菜園上面的半邊山坡,由陳家開墾為果園。在果園的一側,有一個練武坪,是陳家幾代人習武健身的地方。陳賡的先輩,皆以務農為業,生活艱難。陳賡的祖父陳翼懷,投入曾國藩的湘軍,起於士卒,歷戰甚多,成為一員大將,後毅然解甲歸田。

陳賡故居故居歷史

陳賡的父親陳紹純,以先輩的積蓄購田300多畝,加之自身的辛勤勞動和儉樸,家道漸興;抗日戰爭時期,炮火紛飛,許多災民成羣結隊來到這裏,號飢啼寒。陳家便慨然賣田施救,到最後自家僅剩1.3畝田,陳家的房屋也無償地讓給了窮人居住。1903年2月27日陳賡就誕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裏,自小跟着家人勞動、習武、讀書。1916年參加湘軍後,就離開家鄉。1960年3月15日陳賡曾回到過闊別多年的楊吉灣。如今,陳賡將軍的祖屋只剩下原為陳家雜屋3間,其餘的,都被當地住户拆了老屋,建起了小洋樓。

陳賡故居陳賡簡介

陳賡 陳賡
原名陳庶康 。1903年2月27日出生在湖南省湘鄉縣。曾畢業於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1916年13歲就參加了湘軍,1921年退役,隨即進入毛澤東倡辦的自修大學唸書,192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留校任副隊長、連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討伐陳炯明的東征等戰役,被譽為“黃埔三傑”之一。1925年東征中任總指揮部警衞時,曾掩護蔣介石脱離死境。蔣介石感其恩,調他任侍從參謀。後來覺察出蔣介石的野心,以“請假回家”為由,離開了蔣。1926年9月秘密前往蘇聯遠東地區紅軍中,學習政治保衞工作和羣眾武裝暴動的經驗。1927年回國後,在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營長,負責中共中央的警衞工作,不久參加了“南昌起義”。在會昌戰鬥中不幸受傷,赴上海就醫,傷愈後,在黨中央特科工作四年。
1931年派往鄂豫皖蘇區,歷任紅四方面軍第十二師團長、師長,因負傷再次到上海就醫。1933年3月被捕,蔣介石以師生舊誼和被救之恩為託,誘以高官讓其投降,陳賡不為所動。兩個月後經黨營救而脱險,回中央蘇區工作,任紅軍步兵學校校長,紅軍幹部團團長,陝甘支隊第十三大隊隊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師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太嶽軍區太嶽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雲南軍區司令員,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國防部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1961年3月16日因心肌梗塞復發在上海去世,年僅58歲。

陳賡故居免費政策

2020年2月,為致敬廣大醫務工作者,景區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全國(含港澳台地區)醫務工作者,實施優免旅遊服務。 [2] 

陳賡故居所獲榮譽

2020年3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第五批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