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秀甫

鎖定
陳秀甫,字國奇,明朝惠州府長樂縣橫流渡大河背(五華縣安流鎮萬塘村)人,元末義主,明開國功臣,官授光祿大夫。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特令湯和為徵南將軍率兵平定南蠻楊子亮,陳秀甫隨軍征戰福建、廣東等地,並以解運公糧有功,被朱元璋封為光祿大夫,賜田碣石(今陸豐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皇帝朱元璋賜建牌坊於棉洋鎮聯西村天柱山下並頒大銅鼓,以資表彰。 [1] 
本    名
陳秀甫
國奇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惠州府長樂縣橫流渡大河背

陳秀甫人物生平

陳秀甫出生於元至正辛酉年(1321)二月十三日酉時。陳秀甫少年時代,正處於元朝末年社會動盪時期,民族矛盾、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潮起雲湧。 陳秀甫秉承陳氏先祖“德為先、重教化”的理念,胸懷大志、揆文奮武,忠義剛勇、樂善好施,持身治事、克遵典型,為地方父老所愛戴,年青時代就成為閩粵間反抗元朝外族統治的社會團體首領。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令湯和為徵南將軍,廖永忠為徵南副將軍,征伐福建、廣東等地。十二月,湯和、廖永忠由海道攻克福州。第二年即洪武元年(1368)二月,以廖永忠為徵南將軍,朱亮祖副之,由海道取廣東。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部隊征伐福建、廣東等地,陳秀甫籌集了4億多市斤糧食獻之。隨後,他又參與了征剿邊境匪寇等多場戰役,取得戰功,與兄均甫、弟祥甫因功覲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朱元璋見陳秀甫兄弟才貌超常,文武兼備,敕賜陳秀甫兄弟“難兄難弟”的稱號(“難兄難弟”非今意,乃稱兄弟俱賢)。就在這段時間,陳秀甫利用他“義主”的身份,在閩粵地區廣泛籌備軍糧,貢獻給朱元璋起義軍,“佐湯和、廖永忠平廣閩”。史料記載,為支持朱元璋平胡定鼎,陳秀甫“廣載米380萬石之多,版圖(指一國疆域)可放,當年稱盛焉”。
朱元璋接見陳秀甫時,恰逢邊境地區蠻夷兵起,朱元璋委派陳秀甫為三邊鎮撫大夫,帶兵征剿苗夷。一年時間,陳秀甫完成了平靖任務,苗夷懾服。
洪武三年(1370)冬十一月起,奠定王朝的朱元璋開始大封功臣。大概在洪武三年(1379)冬十一月至洪武四年(1371)這段時間,陳秀甫獲敕封光祿大夫,賜田碣石,並獲賜建“皇恩寵錫”牌坊。
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皇帝朱元璋賜建牌坊於棉洋鎮聯西村天柱山下並頒大銅鼓,以資表彰。後陳秀甫率兵在廣東邊境和沿海征討叛賊和盜匪。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陳秀甫率領軍隊到惠來葵潭堡山區剿匪,不幸中伏,以身殉國,卒於九月二十六日,葬於今惠來縣葵潭鎮。
史料記載,陳秀甫明初受封光祿大夫後,曾榮歸故里,“自建立生像祠於棉洋約天柱山下,並鼎建玉泉寺廟相連。祠門豎立聖旨牌坊。此不特名揚一時,實徽著千秋。” [3] 

陳秀甫後世紀念

陳家祠和朱元璋賜建牌坊所在地被稱為“夫子裏”,陳秀甫裔孫聚居地安流耀祖堂和棉洋走馬崗建有規模宏大的“大夫第”,安流上徐塘陳姓祖屋樓名命名為“光祿傳芳”,均為紀念先祖獲得恩封“光祿大夫”之譽。大概在陳秀甫死後100年的朱孝宗弘治戊午年(1498),陳秀甫玄孫陳昂編修了一部以陳秀甫曾祖陳宗泰為開基祖的族譜,在題為《均甫秀甫祥甫贊》的“贊”中,認為陳秀甫所以能有成就,“餘以公積德有取焉”,點評曰“處世莫大於積德,則事可久業可大;否而欲久大者,莫之能也”。 [3] 

陳秀甫賜建牌坊

廣東梅州市五華縣政府2010年4月22日對外發布消息稱,該縣發現了明朝皇帝朱元璋賜建牌坊。
陳秀甫 陳秀甫
640多年前,即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國後的第四年,在當時的長樂縣棉洋約 (即今五華縣棉洋鎮)雄偉而美麗的天柱山下的玉泉水邊,豎起了一座高約4.5米、寬約3.8米,主體為石柱、石樑、石匾等構成的牌坊。石匾長約1.8米、寬約0.5米,從右至左鐫刻“皇恩寵錫”四個大字,左邊豎直鐫刻“明朝洪武四年恩封”八個小字。
五華縣方誌辦存清朝編纂的《五華人物傳》首篇《陳秀甫》傳中記載,明朝開國,陳秀甫以功 “封光祿大夫”,“奉旨賜建牌坊,並頒大銅鼓樂器,以資表揚”。史料證明,這座牌坊是朱元璋為表彰明朝開國功臣陳秀甫而賜建。這在當時只有三千人左右的長樂縣,是一項重大的事件。而這座牌坊,是迄今為止,梅州市境內唯一有據可查的由皇帝為朝廷命官賜建的牌坊。 [2-3] 
2015年,皇恩寵錫牌坊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4] 

陳秀甫陳將軍墓

2010年,五華縣陳秀甫文化研究會調研組在揭陽市惠來縣發現,當地一座有600多年曆史的明初“陳流光將軍墓”的墓主人身份與五華籍明朝開國功臣陳秀甫的身份非常吻合。
惠來葵潭陳流光將軍墓 惠來葵潭陳流光將軍墓
五華縣方誌辦存清代編印的《五華人物傳》記載,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長樂(今五華)縣籍明朝開國功臣陳秀甫率軍進剿惠來山區土匪,以身殉國。為查明陳秀甫剿匪和以身殉國後的有關情況,2010年8月,由原市統計局局長陳濟宏、原五華縣教育局副局長陳清泉等退休幹部組成的調研組,專程到惠來縣等地調查考證。調研組在距惠來縣城40多公里的葵潭鎮蜈蚣山,發現一座與陳秀甫歷史有關的“陳流光將軍墓”。該墓地佔地近十畝,修築有登山水泥台階。據當地陳姓人介紹,1395年,明朝朝廷派軍隊來這裏平剿南蠻。戰鬥中,領軍的陳將軍戰死在山中。其上級旨意當地陳姓人,以“流光”之名厚葬陳將軍。儘管陳將軍並非當地陳姓人,但當地陳姓人非常敬重陳將軍,將其奉為“陳氏二世祖”,以“普(寧)惠(州)潮(州)眾裔孫”的名義為陳將軍修墓紀念,並將其供奉在當地的陳氏大祠堂。當地人只知道陳將軍是外地人,“流光”是其別名,並不知道其籍貫和真實名字。每年春分時節,這裏的陳姓鄉親都會為陳將軍舉行祭祀典禮。調研組介紹了陳秀甫的事蹟後,當地年長陳姓村民認為,陳流光將軍與陳秀甫的身份非常吻合,陳流光將軍墓極有可能即是陳秀甫墓。 [3] 
明建文元年(1399),陳秀甫的衣冠冢葬於萬塘埔,其位置在老安流汽車站往東約200米處。陳秀甫衣冠冢,被稱為相公地;衣冠冢所在地,被稱為相公坳。 [3] 

陳秀甫族譜源流

陳秀甫先祖是江西九江義門陳支系之一。義門陳始祖陳旺第9代孫陳魁,字參琉,宋進士,曾任汀州太守。因義門分莊,陳魁又在汀州為官,陳魁一家從江西九江入遷汀州寧化。陳魁第5代孫陳梅嵩,再從寧化遷上杭。而陳梅嵩曾孫陳宗泰即陳秀甫的高祖,先於宋寧宗嘉定九年(1216),從福建上杭遷居廣東梅州;再於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從梅州遷居長樂縣(時歸循州管轄)橫流渡萬塘村開基。
陳秀甫與兄均甫、弟祥甫兄弟三人,陳秀甫的大哥陳均甫,字國平,後裔遷興寧坭陂,今有人口兩萬多;小弟陳祥甫,字國瑞,後裔遷豐順湯西佐嶺村,今有人口近萬。
陳秀甫後裔德義傳承,書香鵲起,仕宦蟬聯。陳秀甫有三個兒子:仲貴、仲貞、仲文。長子陳仲貴曾為惠州右衙軍,後調河源軍千户,再調碣石軍千户。次子仲貞誥受儒林郎。
陳秀甫曾孫陳和,字達道,明正統年間任福建邵武府知事;6世孫陳珩,字蒼溪,明正德年間任江蘇無錫縣縣丞;11世孫陳天麒,別名諱虯,任廣西桂林府左營千總;12世孫陳新,字展威,康熙年間任廣東提標遊擊府,後調任山東參將,為正三品;15世孫陳玉拔,任布政司理問。
當代,陳秀甫後裔傳至26世,人口有11萬多,其中五華4萬多人,外地6萬多人。廣東的廣州長湴,陸河、海豐、普寧、紫金、博羅,江西橫峯、弋陽,重慶潼南,四川遂寧、安嶽、龍泉驛、雙流,台灣桃園、新竹,都有在千人以上的集中聚居地。陳秀甫裔孫聚居地長湴是廣州著名的客家村,今有人口近4000人。在江西弋陽,有6000多人;在重慶潼南,四川遂寧、安嶽,有2萬多人。
陳秀甫當代裔孫湧現了不少傑出人才。陳秀甫18世孫陳南桴,黃埔軍校畢業,曾任蔣介石專機機長,後在台灣任國民黨空軍上將;19世孫陳耀邦,曾任國家農業部部長;21世孫陳國凱,全國著名作家;19世孫陳任昭,東北師範大學教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博士生導師。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