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燁

(明代光州知州)

鎖定
陳燁,字惟實,明福建龍溪縣人,唐開漳聖王陳元光三十六世孫,明世宗嘉靖43年(1564年)領甲子鄉薦(中舉人),明神宗萬曆二年甲戌年(1574年)任河南汝寧府光州知州。 [3]  “明萬曆初,以舉人授光州守。其先人元光,產於光州,有功唐代,世守閩,因為閩人。” [1] 
陳燁任職光州期間,禮賢下士,重視德教,彈壓豪狹,賑貧恤寡,省刑薄罰,公道正派,大膽改革,敢於擔當,政聲卓著。 [3]  他主持修纂《光州志》,明萬曆《光州志》之《序》(陳元光36世孫陳燁於萬曆丙子年即公元1576年作)載:“燁之先世元光,光人也,唐時隨父政領兵戍閩,因家焉。今來守是邦,則視邦之士夫子弟,皆其鄉人也,敢敬與在位執事及鄉先生子弟共勖諸。” [1] 
陳燁政績突出,為官清廉,光州(今河南潢川縣)城百姓自發為他樹立“德政碑”,稱他“節操冰霜,一塵不染,人服其清”。在他去世多年後,他的聲名和事蹟依然銘刻在光州(今河南潢川縣)人民心中,為了緬懷這位州官,他的形象被當地士民做成塑像,送進光州廣濟王祠和名宦祠,每年以春秋祀禮祭祀。 [3] 
本    名
陳燁
惟實
肖厓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羣
出生地
福建龍溪縣
主要成就
敢於擔當,首推一條鞭法
修編《光州志》,傳承光州史
重建蕭王廟、文峯塔,浮光八景成十景
任    職
河南汝寧府光州知事
修    纂
《光州志》

陳燁人物生平

陳燁,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三十六世孫。明萬曆初,以舉人授光州守。其先人陳元光,生於光州(今河南潢川縣),有功唐代,世守閩,因為閩人。 [2] 

陳燁主要功績

修編光州志傳承光州史
治國以史為鑑,治州郡以志為鑑。陳燁新官上任就開始收集《光州志》以瞭解光州地方歷史。可是《光州志》已經百餘年沒有人續修。經幾番打探,僅搜得張輝纂修《光州志》兩卷殘卷,但閲後覺得“略而未備”。又覓得固始縣葛臣撰《光州志略》殘卷,發現還是掛一漏萬。回首光州,遠至漢唐以來的厚重弋陽曆史,近到宋元以來的光州風物,人們很少能知曉大概,歷史文化幾乎斷絕。他手持《光州志》殘卷,不禁久久長嘆。 [3]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陳燁下定決心盡其所能在他這一任全力重修《光州志》。他克服困難,組織何惟清、王一龍、郎燮、彭學曾、蘇萬邦等一幫光州士紳上下收集資料,敦請鄉達刑部郎陳璋擬定體例、篇章,瞭解州情,在州署建立修志局,組織舉人劉黃裳,貢士陳明治,陳一夔,庠生(秀才)蕭養晦、楊樞、賀遐齡等光州飽學之士對《光州志》重新編修。每完成一章,他都要親自審閲把關。 [3] 
寒來暑往,經過三年努力,萬曆丙子年(1576)喜訊傳來,《光州志》終於完成了修編和刊印。得知新《光州志》面世,光州上下一片歡慶、稱讚之聲。光州千年文化、歷史風物由此得以完整、系統的再現和傳承。如果沒有陳燁的高度重視和親自過問,明代光州歷史文化或許再次出現斷層,損失是不可想象的。 [3] 
重建蕭王廟文峯塔
光州城興賢坊南行一百米就有一城門緊靠潢河,取名曰“龍門”,龍門上有“龍門樓”,即“奎星樓”,還有光州十景之一的“文筆層巒”,都是陳燁興建,此後光州人才輩出。順治《光州志 宦業》陳燁篇載:“陳燁於文廟前建龍門奎樓,為文筆峯,風氣大振,文運日昌。”
勤政愛民為民請命
陳燁在萬曆初光州知州任上,勤政惠民,政績卓著,深受士民愛戴,所以州人張襲賢作《陳公條鞭德政記》一文,贊陳元光三十六世孫陳燁為家鄉的光州人民請命,善政愛民:
“公號肖崖,福建漳州龍溪縣人。領嘉靖甲子鄉薦,歲甲戌以親老借祿謁選,得河南汝寧府光州知州,蓋選賢良重牧守也......節操冰霜,一塵不染,人服其清;凡事縝密,一絲不苟,人服其慎;朝夕聽政,無問寒暑,人服其勤。論文禮士,重以學行,尊賢養老,賑貧恤寡,厚以惠慈.聽訟折獄,周詳明允。其他善政,不能枚紀……公有心德,民有口碑,愛公之政,感公之心……繼來子民者,能允若如茲,心公之心,而法公之法,則子孫黎民尚亦有利,而予文亦籍以不朽矣。是為記。”(順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十一·《藝文考·碑記》) [1] 

陳燁史料記載

康熙三十一年繆發撰《光州志》卷之七《人物考(二)·陳元光、陳酆(傳)》載:唐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生於顯慶二年二月十六日,丰姿卓異,博覽經書,總章巳巳年,年甫十三,領光州鄉薦第一,遂從其父政領將兵五十八姓以戍閩,父薨,代領其眾,任玉鈐衞翊府左郎將。 [2]  會廣寇諸蠻陳謙、苗自成等攻陷潮陽,守帥不能救,公輕騎討平之,詔進嶺南行軍總管。垂拱二年,上疏請建一州於泉潮之間,以控嶺表,乞注刺史以主其事。時宰相裴炎、婁師德、裴行立、狄仁傑等建議,以為非公不可,遂可其請,置建漳州漳浦郡邑於綏安地。仍世守刺史。州自別駕縣自簿尉而下聽自注用。乃注部典馬克君之子仁數人為司馬等職。仍效巡守之典,奏立行台於四境,四時巡邏焉。由是,方數千裏無桴鼓之警。未幾,蠻寇鴟張,潛抵嶽山,公往討之,步兵後期,為賊所殞。百姓聞之,如喪考妣,為像其體貌,祀於綏安溪之大峙。先天元年,事聞詔贈官賜諡忠毅文惠。宋孝宗加封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後三十六世孫陳燁來為光州守,表揚先德,士民為立廣濟王祠於學宮之左。 [1] 
乾隆《光州志》卷五十六《忠義列傳》:陳元光字廷炬,弋陽人,......宋孝宗時,加封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命有司春秋祀之......元光三十六世孫燁來為光州守,表揚先德,士民為立廣濟王祠於學宮之左。(節舊志。)
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十一《壇廟志》:“州鄉賢祠、名宦祠、忠義祠,俱在學宮內。節孝祠在學宮外東,雍正三年,知州高鍈奉文建。廣濟王祠在學宮前,祀郡人陳公元光。宋孝宗時封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有司春秋祀之。元光,本郡人,唐高宗時為嶺南行軍總管,鎮守漳州,陣歿,子孫世守漳。後元光三十六世孫燁,於萬曆初為州守,士民為立廣濟王祠於學宮傍,以表其先德,後遂以燁配祀。有祭田七畝,在南里九甲行糧。”
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三十七《典禮志(上)》:“名宦祠祀:宋招討節制嶽諱飛;明本州知州李鏜、陳燁......忠義祠祀:唐贈忠毅文惠廣濟王陳元光......陳設:爵三,飯一孟,饌五器,饅首二盤,羊一,豕一,(同俎)。鐙二,爐一。尊一,香槃一。吏目行禮如名宦、鄉賢儀。……”
保存在順治十七年《光州志》中的《光州志舊序》篇,是萬曆丙子,知光州事閩龍溪肖厓陳燁為明萬曆《光州志》所作的序言。這位陳燁正是陳元光三十六世孫。陳燁序:“燁之先世元光,光人也,唐時隨父政領兵戍閩,因家焉。今來守是邦,則視邦之士夫子弟,皆其鄉人也。”
順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七《官秩考·宦業·陳燁(傳)》載:“陳燁,字惟實,福建龍溪人。(明)萬曆初,以舉人授光州守。其先人元光,產於光州,有功唐代,世守閩,因為閩人。以故公視州之紳士黎庶,猶其親姻比黨也。時執政者以天下賦法不一,行一條鞭法,奉行者猶未全善。公延訪汰蠹,成畫一法,民受其庇,於文廟前建龍門奎樓,為文筆峯,風氣大振,文運日昌。州志殘缺,禮聘刑部郎中陳璋修補,士大夫感公德,以元光舊封廣濟王,為建廟儒學東,以公配食,復祀名宦祠中。” [1] 
順治《光州志》卷之九《人物考(上)·鄉賢·陳元光(傳)》篇記載:唐陳元光,光州(今河南潢川縣)人,字廷炬......宋孝宗加封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有司春秋祀之。三十六世孫陳燁來為光州知州,表揚先德,士民為立廣濟王祠於學之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