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江哲

鎖定
陳江哲,一位民營傢俱老闆,痴迷潮劇。2004年3月,創辦了小梅花潮劇藝術團。兩年的發展,藝術團打響了名聲,在潮劇演出市場站穩了腳跟。2005年12月,揭陽市“小梅花”潮劇藝術團榮獲中宣部、文化部頒發的“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稱號,這是廣東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民營文藝表演團體,也是成立時間最短、演員年齡最小的一個受表彰的藝術團體。
中文名
陳江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
潮劇教師
主要成就
創辦了小梅花潮劇藝術團
出生地
揭東炮台

目錄

陳江哲經歷

陳江哲出生在揭陽炮台鎮的一個普通農家,炮台是遠近聞名的“小戲之鄉”,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潮劇正處在鼎盛時期,鎮上的戲院幾乎每晚都有專業劇團在演出潮劇,第二天戲院的評論欄上便貼滿了各種各樣的評論文章。那時候一張戲票就賣幾分一毛錢,但對家庭經濟比較困難而又喜歡看戲的陳江哲來説,這已是不小的負擔了。他每個月看不了幾場戲,更多的是徘徊在戲院外面看那些不花錢的戲評,漸漸的,潮劇的種子在陳江哲小小的心田裏生根、發芽。他曾在心裏暗暗發誓:我今後要是能賺很多錢,第一件事就是夜夜看潮劇,一定要看個夠!
小學畢業後,陳江哲為生活所迫做起了小生意,1989年他來到汕頭市一家公司任職,後來又出來自己創辦企業。二三十年來,他幾乎什麼生意都做,身份職業一變再變,惟獨對潮劇的熱愛始終沒變。看到那幾年潮劇戲曲藝術青黃不接,儘管政府很重視,但青年一代都喜歡流行音樂,把潮劇當成“老人戲”、“拜神戲”,而潮劇演員的藝術水平也確實有所下降,人才缺乏,市場萎縮,陳江哲的心裏很不是滋味。他決心為潮劇的振興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1年,陳江哲個人籌資與省劇協和汕頭電台聯合舉辦了汕頭首屆潮劇票友演唱會,2003年又與市委宣傳部聯合舉辦了第二屆演唱會。2004年,陳江哲將潮劇票友演唱會搬到了家鄉揭陽去,連續舉行了兩夜。這4場演唱會場場爆滿,觀眾反響十分熱烈,這讓陳江哲倍受鼓舞,感到潮劇在民間還是很有市場的。
2004年3月,陳江哲在家鄉炮台鎮的一座舊祠堂裏辦起了“小梅花潮劇藝術培訓中心”,中心採取非學歷業餘培訓的方式,學習時間從每週星期五晚上開始,到星期天下午結束,學員固定為50人,來自潮汕三市,年齡從4歲到18歲不等。深得潮劇三昧的陳江哲主要負責教學生唱唸,另外還聘請了10位潮劇知名演員和資深專業人士擔任教師,“度身定做”培養潮劇藝術幼苗。目前,該中心已培養出了香飄四方的五朵“小梅花”———學員黃曉佳、吳澤霞、方沐榕、陳佳佳分別摘取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金花獎,江楚曼獲得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銀花獎。

陳江哲成就

以戲帶功產業鏈撐起“小梅花”
要贏得口碑,服務農村和基層,去貧困地區的演出都不收費;演員們還都是孩子,文化課學習不能受影響,演出場次受限制;另外,有些孩子藝術天賦好,但家庭有困難,藝術團更是不惜血本挖掘培養,現有20多名免費培養的學員。聘請名師,還要大筆支出。如果僅靠演出和學費收入,根本無法支撐,如此辦團,沒有政府投入,能長久嗎?
“產業化道路讓藝術團能夠長遠健康辦下去。”陳江哲説。陳江哲帶着熱情走進戲劇演出行當,也帶來了與傳統戲班不同的經營管理理念。“小梅花”在辦團之初,陳江哲就設計了一條產業化的路子,即以出色的演出和教學成果,打造優秀的文化品牌,在演出、培訓、音像製品三個市場上並進,取得市場回饋。
“我們把藝術培訓與演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陳江哲説。原來,陳江哲同時還創辦了“小梅花潮劇藝術培訓中心”,既作為藝術團的排練場所,又建起後備人才庫。藝術培訓中心採取業餘培訓的方式,為不耽誤孩子們學習文化課,培訓時間從星期五晚上開始,到星期天下午結束。學員保持在50人左右,年齡5到17歲。培訓中心聘請的10多位老師,大部分都是潮劇知名演員和國內戲劇界的知名人士。
“這裏的老師都是拿出看家本領來培養孩子的。”化妝師趙茹琴對記者説。“教學上,民營劇團非常靈活,我們不拘一格,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開發學員的潛能,以戲帶功。”表演指導老師蔡綺純説。
“孩子們將來不一定都從事專業的演出,現在可以學藝,還不影響文化課學習,家長們都願意送孩子來,”陳江哲在接受採訪時,手機不時響起,有好些是家長商量送孩子來學戲的。有專家評論説:“小梅花”的培育方式,就是借鑑了戲曲界的傳統經驗和發揮了體制的靈活性。
藝術團還和音像出版部門合作,陸續推出了《潮劇摺子戲選場》、《五朵小梅花演唱會》、《潮劇童星荒曉佳演唱專輯》等20多套“小梅花”音像系列專輯,受到海內外潮劇愛好者的歡迎,維持了相當的銷量,還成為華僑送禮的搶手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促進了藝術團經濟上的良性循環。
“聽潮戲比玩遊戲機有意思,‘小梅花’的演員現在是我們的明星,我都買他們的CD回去給奶奶聽。”在揭陽技工學校就讀的謝文長告訴記者。
重在創新童星唱響潮劇品牌
潮劇作為潮汕地區傳統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潮汕地區和海內外擁有大量的戲迷和愛好者。但再好的劇種,沒有創新,失去觀眾,也會衰退。弘揚地方傳統文化是“小梅花”的辦團宗旨。“小梅花”藝術團的藝術家們,通過培養一批潮劇藝術表演的“娃娃”軍,創出品牌,培育潮劇市場和潮劇觀眾。
新理念,新運作,新收穫,“小梅花”們在精心培育下,很快便枝頭綻蕊,競吐芬芳。兩年多來,12歲的黃曉佳榮獲“第七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金花獎;9歲的吳澤霞、10歲的江楚曼分別獲得“第八屆中國少兒戲曲梅花獎”金花獎和銀花獎;9歲的陳佳佳、13歲的方沐蓉榮獲“第九屆中國少兒戲曲梅花獎”金花獎。梅開三度,綻放五朵,填補了潮劇史上的空白。小梅花培訓中心成了名副其實的“小梅花搖籃”。
目前,“小梅花”藝術團已經排練積累了 、 等50多出摺子戲,利用業餘時間深入基層、農村、廠礦、學校演出,還經常組織票友演唱會,擴大潮劇的宣傳力度,從而成功地培育出如此多的“金花”、“銀花”,吸引了年輕人喜歡起潮劇來,黃曉佳等一批潮劇小童星擁有了眾多的小追星族,當地孩子們當中興起了學唱潮劇的熱潮,謝文長告訴記者:“‘小梅花’出了名,我周圍好多朋友都學他們唱,還去參加梨園羣英會呢。”
謝智通老人聽着潮劇音樂,陶醉地説:“孩子們唱得好,很有感染力,受‘小梅花’的影響,願意學習潮劇的孩子多了,一批青少年潮劇愛好者和觀眾成長起來,潮劇後繼有人了。”
如今,“小梅花”不僅是一個載體、一個舞台,更是一個響噹噹的文化品牌。在各種大型晚會的演出中,“小梅花”總是格外引人注目。從政府機關到民間,大凡有重要的節慶和海外聯誼活動,都免不了要請“小梅花”去亮亮相。看“小梅花”的演出,聽“小梅花”的唱段,成為潮汕羣眾文化的一個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