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氏祠堂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城門鎮的陳氏祠堂)

鎖定
臚峯陳氏祠堂現坐落在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臚雷村,始建於明朝英宗正統年間,為臚峯陳氏族人祭祀、慶典的聚集地和公共空間。
中文名
陳氏祠堂
地理位置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臚雷村
所處時代
明朝
佔地面積
3100 m²

陳氏祠堂發展歷史

臚峯陳氏祠堂始建於明正統年間,改建於清康熙年間,重建於民國36年(1947年),續建於1990年,歷經了城市改建 [1-2]  ,留存至今。

陳氏祠堂始建

由九世祖永祥、永和、永錫、永享、永中、永學六兄弟共建。時本支人丁僅百餘人,祠的面積不大,為四扇三土木結構。
時永祥公任廣東惠州知府,宗祠落成後,定世次行第,兄弟分為六房,取六易為名:禮房、樂房、射房、御房、書房、數房。

陳氏祠堂二次改建

時人口增至一千多人,本祠每逢祭祀慶典,不能容納足夠的宴席桌位,已經不能滿足族人的需要,遂於清同治年間重建。

陳氏祠堂三次改建

民國36年(1947年),成立建祠理事會,以國民黨海軍部部長陳紹寬為理事長,牽頭擴任海軍部長,二十三後裔孫陳可忠任教育部部長,與古之一品八坐官制等同,遂更名為陳氏祠堂

陳氏祠堂續建

九十年代,海內外宗親殷切要求續建並踴躍獻資,成立續建祠堂前座戲台理事會。續建工程於1990年6月動工,當年十二月竣工。

陳氏祠堂外觀內貌

祠堂佔地面積31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深83米,寬28米,高16米。位於村首,坐北朝南,融古今建築風格為一體。
大門
大門正上方,“臚峯陳氏祠堂 ”金字石匾耀眼奪目,左右儀門門額書“入孝”、“出悌”。大門口一對石獅雄踞,,雙側石鼓鐫刻人物雲圖花紋。
大戲台
進入大門為戲台,長16米,寬12米。
前後三進梁
前後三進樑上高懸陳氏定理“教育部長”“海軍部長”“惠州知府”“本支百世”“中流砥柱”“景潤永不忘鄉情”“一朝二部長”“二世兩將軍”“三世雙院士”“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等30多面金字大匾額。
祠廳
寬敞的祠廳,豎立14對石柱(其中8對為青石雕刻,6對為大理石)。廳頂雕塑描繪敦煌壁畫。牆壁上鑲嵌青石雕刻“臚雷陳氏族史簡介”、“祖訓”、“建祠董事會”名單及捐款者芳名。上端掛着“中國歷史紀年”、“福建史話”、“福州史話”、“陳氏源流”、“八閩陳姓”、“陳姓入閩始末”、“福州之最選萃”、“福州臚峯陳氏祠堂史介”等16面匾框。
堂廳
堂廳的神主龕前是一張大型供桌,兩側豎立一對青石雕刻的龍柱。廳頂描繪祥文,高照燈籠與宮燈四懸。兩旁牆壁上懸掛名賢傑士陳永祥、陳紹寬陳可忠、陳景潤等的肖像,並簡介其生平事蹟。兩廂房為“陳紹寬教育基金會”、“村老人總會”、“祠堂理事會”、“僑胞聯誼會”等議事廳和辦公室。
天井庭院
天井與庭院兩旁為花圃,排列數十盆名貴花卉,四株挺拔碧翠的柏樹分立石階兩旁,一對大石獅守立在欄杆雙側。由禮、樂、射、御、書、數六房分別裝飾的大理石欄杆,雕刻古今格言名訓、源流及歷代英雄人物浮雕。

陳氏祠堂宗親名人

明清兩代,秀才、舉人、進士及仕宦者46人;近現代,院士、博士、碩士、學士學位與大專以上畢業生和獲得中高級職稱者五百多人;位居部、廳、縣處級百餘人,有一朝二部長、二世兩將軍、三代雙院士顯赫稱譽。

陳氏祠堂部分名人

七世陳文彬:(明)宣教郎
八世陳克修:敕贈宣議郎
九世陳永祥:宣宗在位時,居大理寺寺正、廣東惠州知府
十三世陳希文:湖廣衡州府來文縣令,卓有政績見載於省志
二十二世陳紹寬:民國時期,任海軍部部長
二十三世陳可忠:民國時期,先後任中山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校長、教育部部長。
二十五世陳景潤:當代世界數學家,《陳氏定理》蜚聲全球

陳氏祠堂榮譽收錄

祠志與祠照入錄《福州十邑名祠大觀》 [3] 
現已報批將臚峯陳氏祠堂列入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八閩名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