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毓川

(礦牀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鎖定
陳毓川,男,漢族,1934年12月7日出生於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鎮,原籍寧波,礦牀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2] 
1952年,陳毓川就讀於南京大學地理系;1959年,畢業於前蘇聯頓湼茨理工大學地質勘查系;1959年至1963年,擔任地質部地質研究所研究組組長;1963年至1969年,在地質部礦牀地質研究所先後擔任研究組長、研究室副指導員、研究隊副隊長;1969年至1978年,在國家計委地質局(總局)地質礦產研究所先後擔任研究隊隊長、研究室主任;1978年至1983年,在地質部(地礦部)礦牀地質研究所先後擔任所長、研究室主任;1983年至1990年,在地礦部地礦司先後擔任副司長、司長;1985年至1990年,在全國金礦地質工作領導小組先後擔任常務副組長、辦公室主任;1986年至1997年,擔任地礦部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1986年至1998年,擔任地礦部黨組成員;1995年至1998年,擔任地礦部地質調查局局長;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至2006年,任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常委、副主任、主任。 [1-2] 
陳毓川長期從事礦牀地質、地球化學、區域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研究及礦產勘查工作。 [1] 
中文名
陳毓川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鎮
出生日期
1934年12月07日
畢業院校
前蘇聯頓湼茨理工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籍    貫
浙江寧波
性    別

陳毓川人物經歷

1934年12月7日,陳毓川出生於浙江平湖乍浦鎮,原籍寧波。
1952年,考入南京大學地理系,第二年被選送去蘇聯留學。
1954年9月至1959年7月,在前蘇聯頓涅茨理工大學地質勘查系學習,畢業後獲得副博士學位。
1959年1月至1963年1月,擔任地質部地質研究所研究組組長。
1963年1月至1969年9月,在地質部礦牀地質研究所先後擔任研究組長、研究室副指導員、研究隊副隊長。
1969年9月至1978年1月,在國家計委地質局(總局)地質礦產研究所先後擔任研究隊隊長、研究室主任。
1978年1月至1983年1月,在地質部(地礦部)礦牀地質研究所先後擔任所長(1981年)、研究室主任。
1983年1月至1990年1月,在地礦部地礦司先後擔任副司長、司長(1984年)。
1985年1月至1990年1月,在全國金礦地質工作領導小組先後擔任常務副組長、辦公室主任。
1986年1月至1998年4月,擔任地礦部黨組成員。
1986年1月至1997年12月,擔任地礦部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
1995年3月至1998年4月,擔任地礦部地質調查局局長。 [3]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1] 
2000年至2006年,任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常委、副主任、主任。 [2]  [4] 
陳毓川院士

陳毓川主要成就

陳毓川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65年,在江西東鄉銅礦,陳毓川和唐興信等人研究了鎢在硫化物礦牀氧化帶中的地球化學行為,確定了一種鎢銅共生的礦牀類型和含鎢鐵帽的成因。
1974年,陳毓川提出了“寧蕪玢岩鐵礦”的區域成礦模式,開拓了區域礦牀成礦模式研究領域。此後,又赴西藏、新疆、內蒙古、雲南等地開展火山型鐵礦研究。
1979年,在程裕淇院士的領導下,陳毓川開展了礦牀成礦系列研究。在“鐵礦類型組”、“鐵礦成礦系列”、“寧蕪玢岩鐵礦”模式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定的地質作用及其有關的成礦作用在四維時空中可以形成成因聯繫的一組礦牀”的思想,提出了礦牀的成礦系列概念,而後,陳毓川等人從四維時空角度研究了大廠礦帶的成礦規律,建立了大廠礦帶的區域成礦模式,對拉麼礦牀、雲開地區的礦牀預測均取得了成功;在南嶺地區建立了燕山期與花崗岩類有關的5個礦牀成礦系列,提出了礦牀成礦系列類型的概念;在阿勒泰地區建立了與海西期岩漿活動有關的鐵、銅鉛鋅、鎳等礦牀成礦系列。
1986年至1996年,陳毓川在其主持完成的國家科委導向性研究項目和地質礦產部有關項目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成礦預測的理論基礎,對桂北地區從中元古代到中生代的各時代成礦作用及時空演化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5個礦牀成礦系列及區域成礦演化軌跡,提出了區域成礦譜系概念。
1992年,陳毓川主持中國第二輪區域成礦規劃工作,運用成礦系列的理論和區域成礦分析的思路,綜合成礦預測技術,指導完成了二輪區劃工作。
2004年,陳毓川與常印佛、裴榮富、任紀舜、湯中立、翟裕生、滕吉文等院士和中國各省、區老、中、青科技人員,完成了地質大調查“中國成礦體系與區域成礦評價”研究項目。陳毓川和王登紅提出了礦牀成礦系列組的新概念,並將其含義明確為“在一個區域性地質構造旋迴中先後形成的礦牀成礦系列,具有內在成因聯繫,組成礦牀成礦系列組”,進一步完善了成礦系列概念;建立了中國214個礦牀成礦系列和中國各成礦省及重要成礦區、帶的區域成礦譜系,編制完成了中國前寒武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礦牀成礦系列圖,對12個礦種進行了資源潛力評估,完善了王世稱教授提出的綜合信息成礦預測方法(MRAS)。 [5] 
陳毓川
  • 學術交流
2012年6月6日,陳毓川應邀到江西省地礦局九一六大隊作了“中國礦產資源形勢”和“礦牀的成礦系列”專題講座。 [6] 
2020年8月11日,受廣東省地質調查院邀請,陳毓川以“不忘初心,開發綠色礦業”為題作專題學術報告。 [7] 
  • 學術論著
截至2019年3月,陳毓川出版專著20部,在中國國內外發表論文80餘篇。 [5]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1978年
《寧蕪玢岩鐵礦》
《寧蕪玢岩鐵礦》編寫組
地質出版社
1987年
《南嶺地區有色稀有金屬礦牀的控礦條件、成礦機理、分佈規律及成礦預測》
陳毓川與張宏良、裴榮富等合作
武漢地質學院出版社
1988年
《桂北地區火成岩系列和錫多金屬礦牀成礦系列》
與毛景文、宋叔和合作
地質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9年
《南嶺地區與花崗岩有關的有色、稀有金屬礦牀地質》
與裴榮富、張宏良等合作
地質出版社
1993年
《中國礦牀成礦模式》
與朱裕生等合作
地質出版社
1993年
《大廠錫礦地質》
與黃民智等合作
地質出版社
1995年
《桂北地區礦牀成礦系列和成礦歷史演化軌跡》
陳毓川與毛景文等合作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年
《四川大水溝碲(金)礦牀地質和地球化學》
與毛景文等合作
地質出版社
1996年
《阿舍勒銅鋅成礦帶成礦條件和成礦預測》
與葉慶同等合作
地質出版社
1997年
《90年代地球科學的動向》
與張之一等合作
地質出版社
1998年
《中國礦牀成礦系列初論》
與裴榮富等合作
地質出版社
1998年
《秦嶺造山帶區域成礦系列、構造成礦旋迴與演化》
與王平安等合作
地質出版社
1999年
《中國主要成礦區帶礦產資料遠景評價》
陳毓川
地質出版社
1999年
《當代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的理論與方法》
陳毓川
地震出版社
2000年
《中國礦牀成礦系列圖》
與朱裕生等合作
地質出版社 [8] 
  • 科研成果獎勵
據2021年1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陳毓川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二等獎五項、三等獎一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一項、國家圖書獎二項。 [1] 
陳毓川獲獎項目統計表
獲獎情況
獲獎項目
獲獎人員
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中國成礦體系與區域成礦評價
陳毓川王登紅朱裕生,徐志剛,王世稱翟裕生湯中立裴榮富沈保豐肖克炎 [15] 



陳毓川人才培養

  • 教育理念
陳毓川認為,要把科學研究和勘查工作緊密結合,政府有關部門應該聯合教學單位、科研單位,採取不同形式,分礦帶、分整裝勘查區找出示範點,“理論、技術和勘查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
陳毓川認為,應該加強學生野外知識的教育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現在(有的學生)寫文章不錯,外文也可以,計算機也很好,但到了野外連一些基礎的知識都不清楚,這是不行的。” [9] 
陳毓川認為,作為地質工作者,必須要有目標,為國家為人民,不怕困難,敢於專研,熱愛自己的專業,以奮鬥的精神面對問題和挑戰,與同志們一起,把前人的東西學到手,繼續往前,最終才能成就大業。 [10] 
  • 學術報告
2016年11月13日上午,應桂林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邀請,陳毓川在該校雁山校區逸夫樓01501報告廳作題為“玢岩鐵礦成礦系列研究”的學術報告會。 [11] 
2018年11月3日,雲南大學第87期、88期“東陸高端學術論壇”在呈貢校區舉行,陳毓川到場並作了題為《地質工作感言》的報告。 [10] 

陳毓川榮譽表彰

年份
榮譽表彰
1986年
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專家(人事部授予)
1997年
李四光地質科學研究者獎
2004年
光華工程科技獎
2009年
全國野外科技工作者突出貢獻者(科技部授予)
2014年
國際礦牀成因協會終身榮譽會員 [1] 

陳毓川社會任職

陳毓川擔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國際礦牀成因協會副主席,中國GPS系統技術應用協會副理事長,南京大學北京大學、長春科技大學(現吉林大學)、河北地質學院(現河北地質大學)兼職教授。 [3]  [12] 

陳毓川人物評價

陳毓川心中所放的從來都不是某一個項目,也不僅僅是跑了多少礦山、找出了多少礦,而是地質行業如何才能在國家社會發展中找到應有的位置、作出更大的貢獻,為國家發展服務是他一生的使命 [13] (《中國科學報》評)
“陳老師的特點就是大思維、大格局,站位高,目光遠。他無論是在哪個歷史階段,總是會站在國家和人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積極行動,從來不為個人 [13]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地球化學動力室主任王登紅評)
陳毓川為中國的找礦工作、成礦預測、區域成礦理論研究等都作出了突出貢獻 [14] 央視網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