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時夏

(福建長樂籍清代學者)

鎖定
陳時夏 字道定,一字常於。福建長樂人。乾隆六十年(1795)舉人。
本    名
陳時夏
道定
常於
所處時代
清代
籍    貫
福建長樂

目錄

陳時夏生平

陳時夏 字道定,一字常於。福建長樂人。乾隆六十年(1795)舉人。少失怙。十歲,從叔父讀書,即知發憤勵學。奉母悉得歡心,事叔父如父。甫冠,入邑庠讀書。鰲峯書院主講鄉賢孟超然叩所業,時勖之曰:“知志古,勿泥古;知正學,要力學。”時夏自是益屏絕紛華,體認實理。事事必精察而力行。未壯,秋捷。以母老不與計偕,授徒裏中,推誠相與。從學者必先示以濂、洛、關、閩之正,敦倫紀,辨義利,端趨向,隨材造就,不苛以所難。從遊之自遠方來者,至硯席無所容。易簀前一夕,猶強起評文藝,題其末日:“讀書不勤則學荒,學術不端則心壞,此際須大有把握”。年四十六卒。

陳時夏歷史評價

學者稱為常齋先生。錄所遺書,有《學庸繹注》二卷、《周禮要解》二卷、《榕軒詩存》一卷。時夏妻田氏 故家女,幼習經史,尤喜儒書。既嫁而貧,斥奩飾獻家長,躬操井臼,縫紉不輟,不復事筆硯矣。嘗言:“婦人雖不能治生,亦當勤習家務,以分家長煩憂。”侍王姑及節姑高氏疾,朝夕抱持,不離左右,飲食皆口哺之。與時夏相莊二十年,燕居無失儀。惟好言古今人物興廢得失,及心性出入之微。逮時夏歿,家益窘,並日而食或斷炊,不輕求貸於人。性不喜妄佛,每教子讀書,必明天理良心,而存之於心,施之於事而已。嘗自述其與夫論學語,著為《敬和堂筆訓》授其子,蓋粹然儒家言也。子宗英,字諸遷,一字楠齋,居會城,乾隆六十年舉人,勤劬力學,嘗受業於惕園,稱高足。子宗華,字諸通,一字修齋,陝西巡檢,山陽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