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奇

(開國少將)

鎖定
陳奇(1910——1956),男,河南羅山縣潘新鎮人。1910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0年參加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四軍三十九團戰士、三十六團班長、九軍二十五師師部排長、新兵營長、二十七師營教導員。 [4]  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區隊長,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一團副團長,三團團長 [4]  ,蒙南支隊支隊長,第一旅二團副團長,魯中軍區第二團團長兼沂山軍分區司令員,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警備第一旅旅長淄博張衞戍司令員。 [4] 
解放戰爭時期,任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司令員,膠東軍區新五師師長,華東軍區第三十二軍九十五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授少將軍銜。 [2] 
中文名
陳奇
國    籍
中國
逝世日期
1956年4月29日 [1] 
職    業
中國人民解放軍
出生地
河南省羅山縣
入黨時間
1931年
少將授予時間
1955年
性    別

陳奇人物生平

1910年出生於河南羅山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934年2月任二十七師八〇團營長。參加了保衞鄂豫皖根據地、創建及保衞川陝根據地的戰鬥,兩萬五千里長徵,以及西路軍西征。
1937年7月,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受訓,任學員。
1938年4月任區隊長。同年8月,隨延安赴山東干部大隊去山東敵後根據地,任八路軍山東縱隊四支隊一團副團長。
1939年3月,四支隊的三個團整編為三個基幹營,一團整編為一營,任營長。
1940年4月,四支隊三個基幹營重新合編為新的四支隊一團,任副團長。
1940年5月,任三團團長。
1941年7月,四支隊三團改稱蒙南支隊,任支隊長。
1942年7月,任魯中軍區第二團團長。同年12月,兼沂山(第四)軍分區司令員。
1943年9月,任二團團長兼第五(魯山)軍分區司令員。
1944年9月,任軍分區司令員兼二團團長。
1945年8月,任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警備第一旅旅長。在收復淄博後曾兼淄博張衞戍司令員。
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反掃蕩後幹部合影 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反掃蕩後幹部合影
1946年3月,因重病住院。1947年2月,任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司令員。
1948年2月任膠東新五師師長。
1949年3月,任九十五師師長。
1950年初,陳奇奉命率九十五師自青島赴福建,途徑南京時,痼疾急性發作,大量咳血,送醫院搶救治療。後在青島、濟南、南京等地養病。1952年,評準軍級。
1955年,授少將軍銜。
1956年4月29日病逝於南京。 [1] 

陳奇人物經歷

陳奇照 陳奇照
陳奇,原名陳其有,河南羅山人,1910年出生於羅山潘新店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陳以安早逝,母親楊氏帶兄弟三人生活,陳奇為老三。因為家貧無地,所以佃旱地三鬥、水田一斗半以為生計,三兄弟均當僱工維持生活。因家裏窮,陳奇沒有上過學, 10歲起即開始當僱工,給人放牛、種田。
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來到陳奇家鄉潘新店發動羣眾,開展土地革命。當時羅山縣多數農民沒有土地或有少量土地,少數地主佔有絕大部分土地,貧富差距懸殊,階級矛盾尖鋭。陳奇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鄉農會,赤衞軍,以及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活動。之後又在家鄉參加了紅軍,走上了革命道路。當紅軍離開潘新店後,陳奇的兩個哥哥陳其開和陳其貴慘遭殺害,母親楊氏被趕出村莊餓死他鄉,全家四口僅剩陳奇一人。參軍後第二年,1931年6月,陳奇在羅山縣彭新店,經曹仁山(長征中犧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土地革命時期, 陳奇歷任紅四軍三十九團戰士、三十六團班長、九軍二十五師師部排長、新兵營長、二十七師營教導員。1934年4月起任二十七師八〇團營長。參加了保衞鄂豫皖根據地、創建及保衞川陝根據地的戰鬥,兩萬五千里長徵,以及西路軍西征。
陳奇(左一) 陳奇(左一)
西路軍失敗後,部隊被打散,陳奇多處負傷。時值嚴冬,冰天雪地,飢寒交迫。陳奇晝伏夜行,尋找部隊。在到老鄉家要飯時被發現,不幸落入敵手。陳奇沉着應對,未暴露其營長身份。與千餘彈盡糧絕的西路軍將士被關押在蘭州。之後在解往西安途中經甘肅平涼時逃出,找到劉伯承率領的援西軍,隻身歸隊。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陳奇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受訓,任學員。1938年3月任區隊長。同年8月,隨延安赴山東干部大隊去山東敵後根據地。同年11月抵達後,任八路軍山東縱隊四支隊一團副團長。1939年3月整軍,四支隊的三個團整編為三個基幹營,一團整編為基幹一營,陳奇任營長(教導員陳宏)。1940年4月四支隊又把三個基幹營重新合編為新的四支隊一團,陳奇任副團長(團長吳瑞林、政委李伯秋、參謀長於淞江、政治部主任孟英)。該團是四支隊主力部隊。因其後又編為山縱一旅二團及魯中軍區二團,故又稱“老二團”。一個月後,即1940年5月,四支隊又從該團各營抽出一個連為骨幹加上升級的地方武裝組建了四支隊三團,陳奇任三團團長(政委杜西書)。1941年7月,四支隊三團改稱蒙南支隊,陳奇任支隊長(政委杜西書)。蒙南支隊受山東縱隊直接指揮,堅持蒙山區鬥爭(蒙山,臨沂境內)。1942年1月,蒙南支隊與一旅三團合編,陳奇調回二團。同年7月,陳奇接任魯中軍區二團團長(政委李伯秋)。二團是魯中軍區直屬團,受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1943年起)、政委羅舜初直接領導。同年12月,陳奇兼沂山(第四)軍分區司令員(沂山,臨朐境內)。1943年9月,陳奇任二團團長兼第五(魯山)軍分區司令員(魯山,淄博境內)。1944年9月,任第五軍分區司令員兼二團團長。1945年8月,八路軍山東軍區發起對山東地區日本侵略軍的大反攻,全區部隊編為8個師12個警備旅。陳奇任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警備第一旅旅長(政委李伯秋、林乎加)。在我軍收復張店等地後又兼任淄博張衞戍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3月陳奇因重病(高熱不退)離開魯中一軍分區司令員兼警一旅旅長之職,住院養病。1947年2月,病情好轉出院。雖然陳奇想回到主力作戰部隊工作,但上級考慮他身體較弱,安排到地方部隊工作。任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委林浩)南海軍分區司令員(政委辛少波、副司令員劉林)。1948年2月任新組建的膠東新五師師長(政委闕中一)、1949年3月新五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二軍(軍長譚希林、政委彭林、副軍長劉湧)九十五師,陳奇任師長(政委闕中一)。
陳奇墓 陳奇墓
長期革命戰爭的艱苦環境中,陳奇九次負傷,致二等傷殘,積勞成疾。陳奇曾告訴王江其病根始於西路軍浴血苦戰、彈盡糧絕、傷病交加、風雪飢寒之時。所以,陳奇在抗日戰爭時期,尤其解放戰爭時期是抱病堅持戰鬥在軍事指揮員的崗位上。解放後不久,1950年初,陳奇奉命率九十五師自青島赴福建,備戰解放台灣。但在途徑南京時,痼疾急性發作,大量咳血,送醫院搶救治療。遂離職養病。1952年,評準軍級。1955年,授少將軍銜。1956年4月29日病逝於南京頤和路家中。獲烈士稱號,葬南京雨花台望江磯(現功德園)。

陳奇情感經歷

陳奇有過兩次婚姻。抗戰時期,經山縱一支隊副司令員陸升勳(1942年底犧牲)、閆娟夫婦介紹與閆娟妹妹嚴華建立關係並結婚。嚴華(原姓延),山東壽光延家莊(現西陳莊)人,時任魯中軍區沂山軍分區政治部宣傳隊指導員。婚後兩人感情不和,於1946年左右離婚。離婚時不知嚴華已有身孕。離婚後嚴華生下一子,因國民黨重點進攻,軍情緊迫,寄養於壽光牛頭鎮藺家莊地下黨員馬如同家中。解放後陳奇得知有此子,試圖領回,未果。解放戰爭時期,陳奇於1947年經南海軍分區政委辛少波介紹與王江結婚。王江,萊陽大陶漳人。1941年參加革命,同年入黨。時任五龍縣(現在萊陽)團旺區各救會會長。婚後育有四兒一女。1983年王江從南京市鼓樓區副書記職務上離休。之後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工作,直到2013年。 [3] 

陳奇人物軼事

陳奇(左)和劉林副司令員, 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 陳奇(左)和劉林副司令員, 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
陳奇於1942年7月至1945年7月擔任團長的魯中軍區二團,即老二團,正是這14個主力團之一。老二團不僅是山東八路軍主力團而且是魯中軍區直屬團併兼負軍分區之職責。老二團起源於山東省委直接領導的徂徠山起義後建立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四支隊(司令員洪濤、廖容標,政委黎玉、林浩、胡奇才,副司令員趙傑),以及部分黑鐵山起義部隊。該團是山東八路軍最早使用爆破戰術的部隊之一。著名抗日烈士王鳳麟,是爆破攻堅戰術先行者,就曾任二團營長、副團長。陳奇與老二團淵源較深,在擔任老二團團長之前,就擔任過老二團前身之一的四支隊原一團副團長,整編後的基幹一營營長,以及老二團副團長。
老二團戰術機動靈活,戰鬥作風英勇頑強,打了許多勝仗。如1944年9月,老二團參加了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政委羅舜初)組織指揮的在沂水縣的葛莊伏擊戰鬥。與一團(團長李福澤、政委王文軒)、四團(團長周長勝、政委杜明)、十二團(團長葉聲、政委熊飛)等兄弟部隊一起圍殲日軍59師團草野清大隊及偽軍第三方面軍一部,共斃傷日軍350餘人、偽軍1300餘人。
再如1945年5月,老二團在沂源縣石橋地區突然遭遇向我沂蒙山根據地進犯的日軍第54旅團旅團長吉川資少將率領的日軍一個大隊400餘人及偽軍600餘人。二團迅速調整部署,設置伏擊圈打擊來犯之敵,之後又攻擊退縮在石橋村內負隅頑抗之敵。此戰擊斃日軍200餘人、擊斃擊傷偽軍400餘人。其中日軍第54旅團旅團長吉川資少將也被擊斃。為此二團受到八路軍山東軍區通令嘉獎。抗日戰爭時期,我八路軍與日軍作戰共擊斃的四名日軍高級將領,阿部規秀,沼田德重、飯田泰次郎、吉川資。二團石橋之戰榮列其中,功不可沒。
又如1945年6月,在魯中軍區參謀處長鬍奇才率領下,老二團在地方武裝配合下在臨朐縣冶源圍點打援,誘使駐益都日軍一個小隊30餘人及偽軍300餘人前來增援。在全殲了增援的日偽軍之後,又全殲冶源據點守敵偽軍一箇中隊300餘人,解放了冶源。此戰雖然規模不大,但圍點誘敵、設伏打援、爆破攻堅,二團戰術動作熟練,協同配合好,打得靈活機動,打得痛快淋漓。另外,此戰也反映了山東八路軍已經掌握了對日作戰戰略主動。
抗戰勝利後老二團奉命挺進東北。為保存骨幹,魯中軍區通過對調,留下了一個營,即老二團三營(營長劉佐)。解放戰爭時期老二團是有“旋風部隊”之稱的四十軍的一一八師二五三團。留下的三營是有“排炮不動必是八縱”之譽的二十六軍的七十七師二三〇團三營。
陳奇與山東八路軍的另一個主力團魯南軍區三團也有密切關係,因為他任支隊長的蒙南支隊是魯南三團的重要前身之一。魯南三團原為山縱一旅三團(團長王吉文、政委張玉華),1941年在反掃蕩中戰損較大。1942年初蒙南支隊與一旅三團合編,實為重建三團。蒙南支隊不僅向三團輸送了一個整團的人馬,而且輸送了許多優秀的營連幹部,以及有豐富爆破經驗的戰鬥骨幹。如“爆破大王”馬立訓就是來自蒙南支隊。“人民英雄連”也是來自蒙南支隊。蒙南支隊政委杜西書就任合編後的三團政委,王吉文仍任團長。解放戰爭時期,該團為二十二軍六十五師一九四團。
陳奇是老紅軍,有紅軍的傳統及作風。雖然他大多數任職為軍事主官,同時也擔任過政工幹部(紅軍營教導員),對政治工作也很在行。孟英同志回憶,抗戰初期山東各地在中共山東省委領導下舉行了武裝起義,建立了敵後根據地及抗日武裝。中央派了許多有經驗的幹部,包括許多老紅軍幹部,加強部隊建設。在老二團,就有吳瑞林、陳奇、王鳳麟等。他們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不僅帶來軍事經驗和技能,也把紅軍政治工作經驗帶來,對把以農民和學生為主的起義武裝變成能打硬仗的正規部隊起了很大作用。閆娟同志回憶,陳奇在保衞根據地反掃蕩鬥爭中,注意保護地方幹部,並與地方幹部合作,為部隊做軍服。陳奇從戰士到指揮員,一步一步走來,後雖當團長、師長,但從來都視士兵為革命同志、階級弟兄,情同手足,愛兵、懂兵、善於帶兵。王江回憶,一天有個老炊事員高興地告訴她,今天師長還向我討煙草捲煙抽呢。陳奇性格沉穩,不罵人、不對下級發火,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王江回憶,因後勤部同志考慮到陳奇有嚴重風濕性關節炎,用羊皮縫了一個背心和褲筒給他送來。陳奇看到後,認為超出了供給標準,自己不應搞特殊化,便立即退回了。1949年,陳奇與政委闕中一率九十五師參加瞭解放青島的戰役,軍政雙勝,獲得“執行城市政策紀律的模範師”的光榮稱號。
陳奇同時也有他的個性和柔情。有老同志回憶,抗戰時期他是魯中八路軍的“活寶”之一。其他“活寶”有陸升勳、武中奇等。陳奇好學。雖然沒有上過學,但是他在革命隊伍中不斷學習,提高文化素養和工作水平。解放戰爭期間,他在工作之餘還學會了照相,暗室洗照片。解放青島時,他拍了不少解放軍進城的照片。陳奇喜愛孩子。王江回憶陳奇人生最後一年在南京軍區總醫院住院,探視規則很嚴,孩子不能入內。他就讓王江把孩子帶到病房外的草地上玩,他從病房的陽台上凝望孩子。孩子還都小,大的僅7歲,小的才1歲,“憐子未必不丈夫”。 [3] 

陳奇人物評價

作風正派,忠誠坦白,大公無私,積極負責,執行命令堅決,有一定指揮能力。照顧全面,考慮問題周到。原則性較強,作風果斷。 [3] 
華東軍區黨委的意見是“伍齡職齡均較長”,“該同志德才較好。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