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嚴

(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鎖定
陳嚴,男,博士,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中文名
陳嚴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味覺與選擇行為的機制

陳嚴人物經歷

2009年於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獲博士學位
2009-2019年在美國Texas A&M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從事博士後和副研究科學家研究 [1] 

陳嚴研究方向

味覺是動物感受外部不揮發性化學物質的一種重要感覺。動物在取食過程中會接觸到不同種類的不揮發性化學物質,味覺系統通過感受這些化學物質,對這些物質進行甄別和篩選,從而決定是否進食。甜、苦、鹹、酸、鮮為五種基本的味覺感受,其中甜味和鮮味分別感受糖類和氨基酸等重要營養物質,故為吸引性味覺感受;苦味一般感受對機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為排斥性味覺感受;鹹味和酸味分別感受鹽和酸等離子型物質,低濃度的鹽和酸對維持機體的礦物質和酸鹼平衡起重要作用,為吸引性味覺感受,而高濃度的鹽和酸一般對機體有害,為排斥性味覺感受。一般認為,我們平常品嚐到的食物味道是上述五種基本味覺感受的整合。除了取食,很多動物的味覺系統也在求偶和社會交往行為中起重要作用。
我們怎樣感受不同味道?不同味覺感受的信號怎樣被整合和傳輸到中樞神經系統?信號在中樞系統怎樣被再整合和調控,進而影響行為(比如取食行為)輸出?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神經生物學問題。本實驗室以果蠅為模式生物研究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與人類相似,果蠅也能夠通過味覺系統識別糖、氨基酸、苦味物質、鹽和酸等物質,並且果蠅與人類的味覺感受具有相似的編碼方式;然而跟人類與哺乳動物相比,果蠅具有大腦結構簡單、生命中期短等特點,因此是研究味覺神經編碼和行為機制的理想模式。我們將充分利用果蠅強大的遺傳學工具,結合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功能性鈣成像、電生理和行為學等手段對以下(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展開研究:
1、味覺感受的細胞分子基礎。
2、味覺信號傳遞的神經環路鑑定,味覺編碼的算法和環路的調控。
3、味覺相關選擇行為的機制。 [1] 

陳嚴主要論文

1.Yan Chen and Hubert Amrein. Ionotropic Receptors MediateDrosophilaOviposition Preference through Sour Gustatory Receptor Neurons. Current Biology, 27(18), 2741-2750.e4, 2017
2. Ji-Eun Ahn, Yan Chen and Hubert Amrein. Molecular Basis of Fatty Acid Taste in Drosophila. eLife, 6:e30115. 2017
3.Yan Chen and Hubert Amrein. Enhancing Perception of Contaminated Food through Acid-mediated Modulation of Taste Neuron Responses.Current Biology24 (17),1969-1977, 2014
4. Tetsuya Miyamoto, Yan Chen, Jesse Slone and Hubert Amrein. Identification of a Drosophila Glucose Receptor Using Ca2+ Imaging of Single Chemosensory Neurons.PLoS One 8 (2):e56304. 2013 (# 共同第一作者)
5. Wenwen Shi, Yan Chen, Guangming Gan, Dan Wang, Jinqi Ren, Qifu Wang, Zhiheng Xu, Wei Xie, andYong Q. Zhang. brain tumorregulates neuromuscular synapse growth and endocytosis inDrosophilaby suppressing Mad expression.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3:12352-12363, 2013(# 共同第一作者)
6. Zhiwei Liu, Yan Chen, Dan Wang, Songyan Wang,Yong Q. Zhang. Distinct pre- and postsynaptic dismantling processes of Drosophila neuromuscular junctions during metamorphosi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0: 11624-11634, 2010.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