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唯一

(雕刻葫蘆藝術家)

鎖定
陳唯一,名士昶,字唯一、未一,號東空、拙然、樂濤、磨道人,1925年5月生於蘭州,2008年2月13日晚9時25分因病在蘭州辭世。 [1] 
中文名
陳唯一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5年5月
出生地
蘭州
政治面貌
羣眾
性    別

目錄

陳唯一成長

陳唯一的祖父和父親均熱愛傳統書畫藝術,母親工於民間刺繡,耳濡目染,陳唯一自幼便喜愛傳書畫及民間藝術,14歲開始治印,19歲學習刻葫蘆。曾參加過抗日後援會藝術培訓班,學習木刻、美術字、圖案設計和剪紙等,後又自學金石篆刻,在蘭州馬坊門開設“琢磨齋治印社”,以刻印章、雕刻葫蘆為營生。新中國成立後,就讀於西北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現西安美院),後供職於景德鎮陶瓷研究所設計室、甘肅省工藝美術廠、蘭州搪瓷廠、甘肅省輕工業科學技術研究所等單位。
因其在雕刻葫蘆藝術方面的深厚造詣和卓越貢獻,1991年陳唯一被授予“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1999年被評為“德藝雙馨”文藝家。
他雖歷經磨難,生計坎坷,但畢生勤於好學,多才多藝,對書法、繪畫和雕刻葫蘆頗有研究。他繼承和發展了蘭州雕刻葫蘆的傳統技法,守巴書法、繪畫和雕刻巧妙地融為一體,能在一個小小的葫蘆上,刻劃出畫面複雜、字數眾多、透視難度大的場面。如他刻畫的諸葛亮“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字數分別有633字和628字,並配畫了三國故事圖案;還有“王羲之蘭亭集序”和“蘭亭圖”; “陶淵明桃花源記”和“桃園問津圖”;“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和“五柳莊山影圖”; “陶淵明歸去來辭”和“歸去來辭圖”;“蘇軾前赤壁賦”和“東坡觀赤壁圖”,及“後赤壁賦”和“赤壁山水圖”;“王勃滕王閣序”和“滕王閣圖”;“范仲淹岳陽樓記”和“岳陽樓山水畫”等,都以嫺熟的書畫,蒼勁的刀法,給人以美的感覺和藝術享受。

陳唯一作品

他的雕刻藝術別開生面,獨具匠心,圖文並茂,出類拔萃。刻山水不用稿本,很多配畫都是自創、自補、自配詩稿,表達形式活潑自由,才高意廣。如他的“唐詩配畫”、“八仙過海”、“八仙慶壽”、“百子圖”、“聊齋故事”、“山海經故事”、“紅樓夢”、“西廂記”、“白蛇傳”、“列國故事”、“太真外傳”、“刀馬人物三國志”、“水滸”、“薛仁貴徵東”、“封神榜”和少兒教育故事“孟母斷機”、“孟母三遷”、“封角讀書”、“陳宮牧豬”、“岳飛沙盤練字”、“槍挑小梁王”、“木蘭從軍”、“梁紅玉”、“鑿壁借光”、“映雪讀書”、“程門履雪”和“映月讀書”等,均是傳世之作。他愛動物,刻畫動物是他的拿手好戲,尤其是刻畫老虎,堪稱一絕。他的“十二屬相”、“八駿馬”作品中的各類動物,形神兼備,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陳唯一先生雕刻葫蘆作品

陳唯一經歷

他的作品時代氣息濃郁,除創作了大量的古典作品外,還創作了反映現代生活的作品。如他和王德山合刻的“小二黑結婚”、“千山萬水”、“地道戰”,及他獨立創作的“白毛女”、“抗美援朝漫畫”等。他的雕刻葫蘆作品精於書法,擅長人物,既有描寫,又有雕刻,構圖嚴謹,形象凝重,線條洗練,刻畫細膩。1957年他與著名雕刻葫蘆藝術家王德山合刻的“紅軍長征萬里圖”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1992年參加在京舉辦的“中日傳統工藝品聯合展”的《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被中國工藝美術館珍寶館收藏。
1980年代初他對雕刻葫蘆傳統工具進行大膽的革新,新創制三面刀,使用這種新型刀具使葫蘆上的雕刻文字具有了立體感,使傳統的蘭州雕刻葫蘆藝術有了新的突破。
1990年代初他研製開發了雕刻葫蘆套色新工藝,改變了傳統雕刻畫面色彩單一的局面,使雕刻葫蘆作品色彩分明,層次感和藝術感染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豐富了傳統工藝手法。此外,他的許多作品還被日,新,港,奧,台等國家和地區的人士收藏。
他將高超的雕刻葫蘆傳統技藝傳授給自己的後代,他的兩個女兒陳紅、陳兵現為甘肅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其孫輩陳尚,陳強,陳蕊,陳小魚等業已嶄露頭角,目前共有三代15人從事雕刻葫蘆的創作和經營,而陳唯一和其女陳紅、陳兵被社會譽為“三陳”,他們的雕刻葫蘆已走出國門,行銷海外,深受國際友人的喜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