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元光祖祠

鎖定
陳元光祖祠,被稱為“開漳聖王”祠堂,亦稱“陳氏將軍祠”,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陳集鎮元光社區,由唐代大將陳元光後裔於唐天寶年間所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8年)復建。 [2] 
陳元光祖祠是為了紀念唐初率兵平撫閩南“蠻獠嘯亂”,安定東南邊陲,創建漳州,被海內外尊稱為“開漳聖王”的陳元光及開漳將士而修建。陳元光祖祠佔地面積約5081平方米,原房近百間,現有房間26間,房屋面積約740平方米。總體為四合大院,分前庭、後堂、配房、左右廂房及耳房。整個建築為石基、石柱、青磚灰瓦,堂室含廊。建築羣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具有濃郁的豫南民居建築風格。陳元光祖祠建築佈局嚴謹,中軸線主體建築突出,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是一組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的建築羣體。陳元光祖祠是唐代初年,陳政、陳元光父子率府兵平定閩亂,始建漳州史實的見證;是中原南下眾多先民篳路藍縷的艱辛和披荊斬棘播遷勞績開發的見證;同時也是華夏文化向東南沿海地區和海外傳播的見證,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陳元光祖祠是中國重要的尋根基地之一,對根文化研究和姓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4] 
2006年5月,陳元光祖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陳元光祖祠
地理位置
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陳集鎮元光社區
所處時代
清朝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655-3-35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陳元光祖祠歷史沿革

陳元光祖祠,由陳元光孫陳豐於唐天寶年間回鄉修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8年),復建。 [2] 
1994年、2004年兩次修繕陳元光祖祠。 [2] 
2010年,復建陳元光祖祠亭、池等建築。 [3] 

陳元光祖祠建築格局

陳元光祖祠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陳集鎮元光社區,距縣城約25千米,毗鄰安徽霍邱,距105國道約5千米。陳元光祖祠是為了紀念唐初率兵平撫閩南“蠻獠嘯亂”,安定東南邊陲,創建漳州,被海內外尊稱為“開漳聖王”的陳元光及開漳將士而修建。陳元光祖祠,被稱為“開漳聖王”祠堂,亦稱“陳氏將軍祠”,佔地面積約5081平方米,原房近百間,現有房間26間,房屋面積約740平方米。 [2]  [4] 

陳元光祖祠主要建築

綜述
陳元光祖祠
陳元光祖祠(1張)
陳元光祖祠總體為四合大院,分前庭、後堂、配房、左右廂房及耳房。整個建築為石基、石柱、青磚灰瓦,堂室含廊。建築羣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具有濃郁的豫南民居建築風格。 [3] 
門樓
陳元光祖祠門樓 陳元光祖祠門樓
門樓,面闊一間,高4.16米,進深6檁7.8米,門楣條石上陽刻正書“陳氏將軍祠”,兩邊青石楹柱鐫刻:“閩粵千秋歌聖哲,鄉祠百代祀將軍”(為當代製作)。楹柱前為一對抱鼓石,大門兩側分立青石雕鑿的雄獅。門樓兩邊6間配房。 [3] 
正堂
正堂 正堂
正堂三間,進深四柱三間九界。通面闊10.07米,通進深8.85米,樑架依次可分為:“三界磕頭軒”、內四界、後雙步三部分。該建築為典型的《營造法原》所謂的“廳堂式”結構形式。三界磕頭軒的主樑——三界梁前段置前檐柱大坐鬥之上,後端穿在前金柱內,高度低於內四界梁,《營造法原》謂之“磕頭軒”。遮軒板造型謂之鶴脛軒,以隱草架。內四界之主樑——四界梁,前、後端分別置於前、後金柱大斗之上,其上用搶梁雲、大斗承託山界梁。山界梁中上部中央再用搶梁雲、大斗承託脊桁,內四屆前坡置覆水椽以遮擋上部草架。“後雙步”又稱後軒,結構形式較為簡單。雙步梁前段入後金柱內,後端置後檐柱上,高度低於四界梁。其上置單步梁承託上部房屋面荷載。正堂屋頂為幹擺灰瓦,疊瓦正花脊,中間置寶頂。前沿裝修為隔扇門,前檐柱為石柱,下部置石獅、石象立託,渾然成為整體。台階前分置抱鼓石。 [3] 
配房
配房面闊三間,進深三柱三間六界。樑架為帶前後廊結構形式,四界大梁置前、後金柱上,其上置瓜柱承託山界梁,山界樑上置脊童,上架桁、椽。四界前後廊各深一界,前廊用廊穿外挑挑檐桁,後廊用穿連接二步。屋面同門樓、正堂相同,為幹擺瓦、花瓦調脊童。石柱,明間為隔扇門,次間磚牆上置隔扇窗。 [3] 
廂房
廂房 廂房
廂房面闊三間,進深三柱三間六界。樑架結構與配房基本相同,為四界大梁上架三界梁,四界前後廊各深一界,用廊穿連接。廊柱為石柱、金柱為木柱、隔扇門,屋面為幹擺瓦,正脊為花瓦調脊。 [3] 
耳房
耳房面闊二間,進深二柱二間五界。四界大梁上置金童柱,柱上架山界梁,三界樑上置脊童,上架桁、椽,四界後廊深一界,用穿連接。隔扇門,屋面與廂房相同。
西花園
西花園在祖祠西邊,面積約1150平方米,原有建築已毀。2010年,復建亭、池等建築。 [3] 
陳氏祖墳地
祖祠南約1500米處有陳氏祖墳地,葬有陳元光祖父陳克耕等族人7人,墓冢呈半圓形分佈,稱“七星拱月”墓地。在安陽山浮光峯有唐代為紀念陳元光祖母魏敬夫人而建的“大山奶奶廟”(雲霄廟)。 [3] 

陳元光祖祠文物遺存

陳元光祖祠室內外均為石竹柱下部石獅,石象,做工細緻,具有較強的地方色彩;祠堂內外有楹聯匾額“開閩數十年烽煙無驚稱樂土,建漳千百載香火不絕祀將軍”“威震閩粵,塵靜東南”等。 [5] 

陳元光祖祠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陳元光(657年2月~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一説為河東猗氏——今山西臨猗縣人,可能是代北鮮卑貴族侯莫陳氏後裔)。福建漳州人與台灣的漳州移民後代,均尊稱其為開漳聖王。13歲那年隨父親嶺南行軍總管陳政出征到福建,治理嶺南地區。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4月,陳政卒於任上,陳元光襲職,代父領兵,封玉鈴衞翊府左郎將,平息廣東陳謙與“蠻僚”首領苗自成、雷萬興等“寇亂”,閩南一帶遂安定。陳元光被晉階為正議大夫,詔封為嶺南行軍總管。此後,陳元光平定閩粵三十六寨,建堡屯兵,安定邊陲。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11月5日,苗自成、雷萬興之子又於潮州聚眾反抗朝廷,敵眾潛達嶽山。陳元光聞訊率輕騎抵禦,因援兵到晚了,被敵將藍奉高用刀殺死。陳元光戰死後葬於綏安溪大峙原(今漳浦盤陀大崎灣),唐貞元二年(786年),移葬於現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石鼓山。墓呈圓丘形,墓前碑文為:“唐開漳陳將軍墓”。 [6] 

陳元光祖祠文物價值

陳元光祖祠建築佈局嚴謹,中軸線主體建築突出,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是一組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的建築羣體。陳元光祖祠是唐代初年,陳政、陳元光父子率府兵平定閩亂,始建漳州史實的見證;是中原南下眾多先民篳路藍縷的艱辛和披荊斬棘播遷勞績開發的見證;同時也是華夏文化向東南沿海地區和海外傳播的見證,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陳元光祖祠是中國重要的尋根基地之一,對根文化研究和姓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陳元光祖祠與閩、粵,與台灣,與海外華人“八十七姓”後裔的歷史文化及血緣關係自古至今是一脈相承的,明顯地保存着源與流的密切關係,成為台灣廣大同胞和外海僑胞“八十七姓”後裔認同根在大陸,永遠與大陸親如一家的象徵性標誌。 [3] 

陳元光祖祠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06年5月,陳元光祖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陳元光祖祠旅遊信息

陳元光祖祠地理位置

陳元光祖祠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陳集鎮元光社區。 [2] 

陳元光祖祠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陳元光祖祠,路程約34.3千米,用時約5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