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修文

(新四軍射陽總隊隊長)

鎖定
陳修文,又名陳之武、陳心平,1908年出生在南充縣大通場大雁溝(今嘉陵區大通鎮)一個耕讀世家裏。
陳修文同志擔任過新四軍射陽總隊隊長。 [1] 
本    名
陳修文
別    名
陳之武、陳心平

陳修文人物生平

陳修文從小便聽着“二十四孝”“木蘭從軍”等故事長大,在父親嚴厲的教育中,把“報效國家”的民族觀念根植於心。
陳修文16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張瀾先生創辦的南充縣立中學。求學期間,陳修文深受張瀾先生民主愛國思想的感染和“五四”運動後新文化、新知識的洗禮,極為關心國家時政,踴躍參與反帝反封建和反對軍閥壓迫活動,並和同學任白戈創辦了南充縣立中學《南充西區學友會會刊》,進一步宣傳革命進步思想。
1927年春,陳修文畢業,由於各地軍閥混戰,他只得失業在家。在橫徵暴斂的軍閥統治下,陳修文常見家破人亡的百姓流離失所、孤苦無依,一心想報國救民的他卻苦無門路,歷經學醫救民、參軍報國都未能實現自己抱負。正當陳修文彷徨苦悶之時,中學同學、共產黨員陳震到龜山書院來看望他。陳震的到來,使他看到了曙光:要抗日就必須依靠共產黨,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七七事變”之後,陳修文發現只有一個地方才能實現自己報國救民的抱負,那就是延安。“奉天下人之親乃為大孝”,同年8月,他別妻離子,與同學、朋友步行千里抵達延安,尋找革命道路。在延安,陳修文找到了他在南充縣立中學的同學、當時在抗日軍政大學任教育長的羅瑞卿,羅瑞卿介紹他和唐國慶到剛成立的陝北公學學習。
由於受革命聖地延安的培養和薰陶,陳修文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對黨的抗日方針政策及抗日前途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就更加堅定了他堅持抗日鬥爭的決心,1938年陳修文在陝北公學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不暴露身份,他化名陳心平,同年1月,畢業後的陳修文到八路軍一二九師任營教導員。3月16日,在劉伯承師長率領下,陳修文和全營指戰員參加了著名的晉東南黎城神頭嶺伏擊戰,殲敵兩個汽車中隊,毀敵汽車60餘輛。次日,又擊潰駐長治、涉縣的日軍,全殲日軍一八師團汽車大隊。4月17日,全師主力將日軍苫米地旅團1500人全殲。1941年春,黨組織將陳修文調到阜寧縣政府任民政科科長。7月上旬,日軍頻繁調動,準備對鹽城和阜寧進行“大掃蕩”。於是,陳修文作為射陽總隊隊長,率隊配合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部奪回阜寧、東溝、益林,後又配合第三師和直屬隊在鹽阜地區發起反攻。經過1個多月的反“掃蕩”鬥爭,新四軍和陳修文率領的射陽總隊共同作戰130多次,斃、傷、俘日偽軍3800多人,擊沉敵汽艇30多艘。
由於長期繁重的戰鬥和工作任務,陳修文在1942年春天病倒,住進了新四軍軍部總醫院。7月1日,日軍在濃霧掩護下,對總醫院駐地發動偷襲。危急時刻,陳修文率領通信員和部分輕傷員編排成戰鬥隊,借射陽河畔茂密的蘆葦叢掩護,從日軍包圍圈中打出了一個缺口,掩護醫務人員和其他傷病員突圍,陳修文沿着河畔邊打邊跑,吸引敵人的兵力,不幸被敵艇機槍擊中,身中數彈倒在了射陽河畔的蘆葦叢中,年僅34歲。 [1] 

陳修文親屬成員

父親陳學溥明辨大義,奉行“孝悌忠信”,故將報效祖國和民族之意寄予自己兒子“修文”名字之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