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

鎖定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於寶曆元年(825年)三月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以春花落、嘆年老而起;三、四兩句分別承上,寫年老而出任地方官,暮春時節而離別,含藴無可奈何的心情;五、六兩句又分別承上,寫重往江南,特地告別春花;末兩句則寫寂寞別花,以“殘鶯”襯托。全詩感嘆年老不得安居,情調蒼涼,語句流暢,筆意疏放自然。 [1] 
作品名稱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白氏長慶集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作品原文

1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
亂雪2千花落,新絲兩鬢生。
老除吳郡3守,春別洛陽城。
江上今重去4,城東更一行。
別花何用伴,勸酒有殘鶯5 [2]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註釋譯文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詞句註釋

  1. 除:授予某種官職,任命。
  2. 亂雪:比喻落花如雪。
  3. 吳郡:即蘇州。漢置吳郡,隋、唐稱蘇州。唐玄宗天寶年間曾改稱吳郡。
  4. 江上今重去:白居易於長慶二年(822年)為杭州刺史,這一次去任蘇州刺史,蘇、杭兩地接近,從長安、洛陽等地赴蘇杭,水路大致相同,故説“江上今重去”。
  5. 殘鶯:指個別未離去的黃鶯。 [1]  [3]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白話譯文

千朵落花象大雪似的紛飛,兩鬢新長着那白髮一絲絲。
不想老了還當蘇州的刺史,春來又要告別洛陽的花枝。
如今我是第二次去到江上,只得到城東向那桃李告辭。
告別花枝自不用邀人作伴,老去的黃鶯會勸我飲一卮。 [4]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創作背景

寶曆元年(825年)三月,五十四歲的白居易突然奉詔,被任蘇州刺史。此時詩人已有遲暮之感,不太願意在宦海漂游,而且身居洛陽,深愛此地牡丹,不忍離別。上路之前,再一次到城東觀花,並寫下這首詩。 [3]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作品鑑賞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文學賞析

首聯對起,上句寫落英繽紛,如同飛雪,下句寫自己白髮新絲,與花落相互映襯,暗示着詩人出刺蘇州已是他仕宦生涯中的“暮春”時節。一句點明時令,一句形容老境,對仗工整,感慨遙深,併為下聯作了鋪墊。頷聯切入詩題,表現赴任的興奮和別洛的惆悵。率易中有錘冶,疏放中見縝密,是白居易詩歌的獨特風格。頸聯追憶當年出刺杭州的往事,用再下江南引出對東都的依依不捨,重新回到城東探花的中心話題上。尾聯點出詩人此時此刻的孤寂:花下獨酌,唯有落紅與殘鶯作伴。這聯別出新意,出人意表。別花無伴,勸酒有鶯,疏狂之態,傲岸之氣,充溢於字裏行間。融情於景,餘味無窮。
這首詩與一般詠花之作有別,它以敍事語言為主,而未有細膩生動的情景描述,這正是白氏晚年作品的特色之一。但在貌似平淡的文字下面,在似續似斷的詩句之間,藴藏着詩人深沉豐富的情韻。詩人巧妙地利用了律詩對仗的功能,不著痕跡地表珊他赴任與別洛的矛盾心態。“老除吳郡守”本應值得慶賀,而對以“春別洛陽城”,則不免令人有錯過賞花季節的惋惜,“江上今重去”本應為再度重遊江南而興奮,可對以“城東更一行”,似乎有今後恐難再見洛陽牡丹一面之悲。作者此時是喜是哀,是思是戀,實難判別。這首詩寫詩人被任命為蘇州刺史時的心情,在感慨中微露孤介之氣,告別時隱含依戀之情。不向親知告別,而向桃李辭行,則詩人對於洛陽的一草一木具有深厚的感情,盡在不言之中了。 [4-5]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名家點評

近代歷史學家高步瀛《唐宋詩舉要》:香山晚年之作,多近頹唐,此首特覺風格遒上。 [2]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太原人,後家新鄭。唐貞元十六年(800年)擢進士,十九年(803年)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二年(807年)召入翰林為學士,遷左拾遺。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遭暗殺,白居易上奏請輯辦兇手,為權貴忌恨,貶為江州司馬。後歷任杭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書等職。著有《長慶集》七十五卷,《六帖》三十卷。 [6] 
參考資料
  • 1.    嚴傑編選.白居易集:鳳凰出版社,2014.10:第205頁
  • 2.    陳伯海主編;孫菊園,劉初棠副主編;陳伯海書系主編;朱易安,查清華副主編.唐詩匯評 增訂本 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1:第3255頁
  • 3.    (唐)白居易著;施蓉,蘇建科選注.白居易詩精選精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03:第147-148頁
  • 4.    羊春秋著.唐詩精華評譯:嶽麓書社,1997.06:第316頁
  • 5.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詩鑑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455頁
  • 6.    黃曉丹著.明清落花詩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04: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