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陝北人

(陝北地區的人)

鎖定
陝北人淳樸善良,為人正直,性格豪爽。陝北人的習俗在社會生活中長期形成的社會風俗與社會生活習慣,是陝北文化系統結構中最重基本的要素之一,是陝北文化的一個獨特組成部分。解讀陝北文化區域普遍存在的習俗的特點,是認識陝北區域文化特徵的一把鑰匙。
中文名
陝北人
人物特點
性格淳樸善良,為人正直等
用    途
認識陝北區域文化特徵的一把鑰匙
包含範圍
榆林和延安

陝北人簡介

陝北 包括榆林和延安。
地道陝北農民 地道陝北農民
習俗具有聯繫傳統與現實的性質,它不僅是以往已經消逝歲月的文化痕跡,也是當時、當代社會正在進行演變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習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彌散在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的各個角落,萬象紛呈、異彩繽紛,它既表現為一定物質的、有形的、可直接感覺到的具體事物,同時又表現為觀念的、無形的、只能意會和理解的抽象形式。一般情況下,一個區域內的人們在生育、壽誕、婚姻、喪葬、衣食、住、行及祭祀、交際等方面的風俗習慣,最能體現該區域習俗文化的特點,是習俗文化規律性最強,習俗化特徵最明顯的部分,當然在這些生活習俗的表象之下,真正起作用的依然是這個區域社會人們的傳統思想觀念及社會心態。

陝北人人文

陝北人衣食住

“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進行其它社會行為”。在本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陝北鄉民的基本服飾是頭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襖和大襠褲,內着白褂子、紅裹肚,腳蹬千層布底鞋,有的頭戴氈帽、腿裹‘裹腿’,腳穿氈靴,這些均反映了在陝北較為寒冷的氣候條件下,人們從事農耕和不同生計活動的需要。
窯洞是自古以為最具陝北民居的代表性的建築,陝北有半地穴式土窯洞,有秦漢以扣的崖面式土窯洞和明代後期開始的青磚窯洞,稍富裕者,用石頭或磚砌成窯面(俗稱接口子石窯)。更富裕者,則整體全用磚、石加工砌成,門在用細鑿鑿出石面,或用水磨磚砌合,窯前再加穿廊和抱廈,頗為實用、壯觀,窯上門窗加工或各種紋樣圖案,增加美感。更有少數極富人家,將空洞建築與庭院建築結合,門前蹲石獅,大門修門樓,門內有照壁、廂房,庭院分為二進、三進、三院、五院多種,與正窯、下院松成和諧有序的整體結構,極盡洞居室之實用、華美。
窯洞是最具陝北特色的民居文化現象,其建築就地取材,依山傍勢,冬暖夏涼,充分顯示出與自然、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體現了陝北民眾平和、寧靜、現實的審美心態。

陝北人育婚喪

陝北許多羣眾在生育觀念上,喜多生且貴子輕女。這是由陝北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地廣人稀、家庭勞動力多寡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響決定的,也是人類重視生命的自我延續,重視家庭、繁衍與興旺的封建傳統觀念一脈相承的。
陝北人擇親時非常注重門户,即看清其家族有無狐臭史,認為“窮不紮根臭紮根”。其次,重視人氣及對方家庭社會上的威信。再次,重視生辰八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窮”之説法。另外,還講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説。
婚嫁無論貧富都有比較完整的聘娶程序,簡約為“放話”、“定親”、“娶親 ”三道程序。婚儀則有繁有簡,還有鬧房、聽房之俗。婚後還有“會親”(相當古之“歸寧”)等議程。
在經濟貧困的鄉間,婚聘所需財禮頗重,形成事實上的買賣婚姻,換婚現象至今時有發生,而且婚禮往往受社會落後觀念的制約,大辦、奢辦造成不必要的靡費和負擔。
陝北人的喪葬習俗也頗具特點,具有普遍性。傳統性議程受到社會普遍遵從,這是因為人們不僅把死亡看成為一個生物性事件,同時也看成是一件社會性的事件,就其本質而言,一個區域喪葬習俗背後展現的仍然是該區域的人文內涵。
喪葬可分為葬式和喪禮兩部分。陝北地區的葬式普遍衽木棺土葬(個別特殊死亡者例外)。土葬多采用橫穴葬,即從地面下挖而形成土坑,再橫向掏挖形成洞室墓,其形制和結構因時代和墓主身份而異,有土室、磚室、石室、亦有土坑直接掩埋等。東漢時期,石室墓葬在富裕地主、貴族階層特別盛行。陝北無定河流域一帶出土了大量東漢墓葬畫像石,畫像石的製作極耗工時與財力,它在反映當時陝北社會生產、社會精神風貌以及人們對生存與死亡的社會觀念的同時,也證明了當時厚葬習俗之普遍。近代,厚葬之俗雖日漸式微,但遺風猶存,特別是在經濟貧困地區,薄養厚葬的陋習還頗為深固。
陝北地區各家族一般都有家族墓地(俗稱祖墳),按血緣輩份從上到下依次豎排,同輩則橫排,至少滿三代以上方可新立墳地。陪葬物品多為生活用品之物及死者生前喜歡的物件,還有“毀器”之俗,即把陪葬品毀壞後隨死者一起埋葬。所有這一切都反映了人們對陰間鬼界極為複雜的文化心態,相信陰間的存在,人有靈魂,甚至物體也有靈魂,也可解釋為是原始愚昧的陪殉習俗消退後,對死者寄託悲痛、留戀情感的一種適度表示。
喪禮是殯殮者,舉辦喪事,居喪祭奠各種儀式有關的禮節。在陝北,由於各民族間交往密切,喪禮形式相互影響,各地情況略有異同,但仍以漢族喪禮習俗為主。

陝北人習俗文化

區域習俗文化特點的研究,是區域文化特點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只有對陝北習俗文化的特點作出明智的認識,才能從更深層次上,更細微地認識陝北文化的內在本質。
陝北的習俗文化,是陝北人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長期生活實際的積累,各種習俗事象,無不受當時社會環境的歷史條件的制約。在時代發展序列中,每一代都在前輩所創造、積累的社會條件基礎之上從事活動,把前一代人活動的終點作為這一代人活動的起點,同時又超越前輩所創造的社會環境和諸種已形成的習慣,革故鼎新,生生不息。每一代居民都以自己的新創新加入到綿綿不斷的歷史長河中,使自身的生存環境和文化積累不斷變異、更新。正是這種歷史進程,真實地記載、反映了陝北地區民眾生活的精神風貌和觀念態勢,顯現了陝北地域習俗多元性特徵,使得陝北區域文化為之豐富、充實,並充滿了個性。 [1] 

陝北人飲食文化

忌在飯前飯後用雙筷敲碗,吳堡縣俗諺雲:“敲碗敲筷子,討吃一輩子。”忌將筷子斜插在飯菜上,因為只有“獻飯”,也就是祭鬼神的飯才是斜插筷子的。和別人一起吃飯時,忌“單挑”,即用一根筷子挑起菜;忌在夾到菜後丟下不吃,去夾另一塊;忌在菜中翻着尋找可口的食物;忌別人正在夾菜時,跨過去夾菜;忌接連吃菜,中間不吃飯;忌用粘着飯菜的筷子去夾菜;忌伸出舌頭舔筷子。

陝北人歷史名人

黃帝(西元前27世紀~西元前26世紀),中華民族的始祖。《史記》雲:“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約生活於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過渡時期,寬厚仁慈,任賢用能,嫉惡如仇,以德治天下,率領氏族部落成員,“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史記》)。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文明的創造者,井、火食(熟食)、衣裳、冠冕、釜甑、陶器、舟楫、車、杵臼、旃、宮室、棺槨、鏡子、貨幣、几案、天文曆書、嫁娶制度、分土建國、禮制法度、市場、墳墓、兵法、弓箭、指南車、陰陽之事及日常生活器具、政治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在諸多古代典籍及民間傳説中,均頌讚為黃帝發明製作。《史記》稱“黃帝崩,葬橋山”,黃陵縣建有黃帝陵,被譽為“天下第一陵”。20世紀,橋山及其周圍出土大量新石器彩陶文化遺存,為黃帝時代的有力史證。
貂蟬——在米脂城西杜家石溝艾好灣村,有一個“貂蟬洞”,三國時的貂蟬,就出生在這個地方。貂蟬和西施、王昭君、楊玉環一起,被譽為中華“四大美女”。傳説貂蟬母親分娩時,正值盛夏,蟬鳴陣陣,一隻銀貂躍入產房,故將女兒起名貂蟬。貂蟬長得百媚千嬌,長大後被一名徵北將軍帶到京城洛陽,送給司徒王允做使女。王允為除奸臣董卓,巧設連環計,貂蟬深明大義,甘願獻身,周旋於董卓和呂布之間,使呂布憤而殺了董卓。貂蟬為國家千秋江山賭青春的美名便流傳千古。
韓世忠——(公元1089-1151年)綏德縣砭上村人,北宋名將屢建戰功。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授樞密使。岳飛父子蒙冤入獄後,他面詰秦檜:“‘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晚年辭官居閒。死後追封為蘄王。其夫人梁紅玉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巾幗英雄。
李顯忠——(公元1109-1177年) 南宋名將。綏德軍青澗(今陝西清澗)人。初名世輔,字君錫,一作公弼。出身將門。果敢有謀,號稱“萬人敵”。17歲投軍抗金。建炎四年(1130),被迫降金,以鄜延路兵馬副都監鎮守邊寨,屢敗西夏軍。後遷知同州。紹興八年(1138),設計俘金元帥右監軍完顏杲(撒離喝),歸宋途中,因追兵所迫將其放還。後全家200餘口為金軍所害,被迫投奔西夏。次年還宋,高宗賜名顯忠,授樞密院都統制。十年,金朝背盟攻宋,顯忠以三京招撫司前軍都統制率部屢敗金軍,拜保信軍節度使。十八年,因建策恢復中原,忤權相秦檜,被排擠降官賦閒。二十九年,任殿前司選鋒軍都統制。三十一年,改任建康府御前諸軍都統制。采石之戰後,率精兵萬餘乘勝渡江,收復淮西諸郡,以功授太尉。孝宗即位後,兼權池州御前諸軍都統制。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米脂縣李繼遷寨(現屬橫山縣境地)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勇將。高犧牲後繼稱闖王,率軍百萬。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次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永昌二年(公元1645年)在湖北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害。
張獻忠——(公元1606-1647年)定邊劉渠村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在米脂起義,自號“八大王”。初屬王子用部,後自成一軍,轉戰豫、陝、鄂、皖等地。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取四川稱帝,號大西國,後清兵南下,他引兵拒敵,中箭身亡。
李子洲——(公元1892一1929年)綏德縣城內人。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曾參加五四運動的領導和組織工作。1923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陝北,創建陝西省第四師範學校(今綏德師範)並擔任校長。陝西地區黨組織創建人之一,曾負責中共陝甘區委、陝西省委的組織工作、軍委工作,曾任代理陝西省委書記。1929年春被捕入獄,6月18日病逝獄中。
柳青——(公元1916一1978年)吳堡縣張家山鄉寺溝村人。原名劉藴華,現代著名小説家。抗戰時期開始了文學生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説集《地雷》、《犧牲者》、長篇小説《種穀記》、《銅牆鐵壁》、《創業史》(第一、二部),中篇小説《狠透鐵》,散文特寫集《皇甫村的三年》和《柳青小説散文集》等。
謝子長——出生於1897年,他和劉志丹一起創建了西北革命根據地,是陝北紅軍和蘇區主要創建人和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謝子長不僅自己獻身於革命,還教育和帶動全家投身革命,成為一個革命的家庭。他家中先後有11人蔘加革命,在1932年至1936年短短的3年多時間裏,就有8人為革命英勇獻身。 儘管身居高職,謝子長不顧個人安危,前往一線指揮作戰。在長期征戰中,多次負傷。在一次戰鬥中胸部中彈,因傷情惡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縣燈盞灣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謝子長出生的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這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以烈士命名的縣名之一。
路遙——(公元1949—1992年),清澗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歷任陝西省作協副主席、主席。路遙出身貧寒,但志向高遠,先後創作了《在困難的日子裏》、《驚心動魄的一幕》、《黃葉在秋風中飄落》、《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從中午開始》等小説。其中《人生》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並被拍成電影,風靡全國。長篇小説《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成為陝西文學界的一大驕傲。《平凡的世界》被譽為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説,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深情地關注了普通勞動者的命運,體現了路遙一貫的創作特色,是一部現實主義的鉅著。1992年11月17日,因肝硬化,路遙不幸英年早逝。欣慰的是,他給後人留下了《路遙文集》。從這個意義上説,路遙本身又超越了死亡。他在無中尋到了有,在死中得到了生,在終結中找到了開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