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陘山之事

鎖定
《陘山之事》是一篇創作於戰國時期的散文,出自西漢劉向編著的《戰國策》。
作品名稱
陘山之事
出    處
戰國策
創作年代
戰國時期
作品體裁
古散文
編    者
劉向
原文: [1]  陘山之事,趙且與秦伐齊。齊懼,令田章以陽武合於趙,而以順子為質。趙王喜,乃案兵告於秦曰:“齊以陽武賜弊邑而納順子,欲以解伐。敢告下吏。”
秦王使公子他之趙,謂趙王曰:“齊與大國救魏而倍約,不可信恃,大國不義,以告弊邑,而賜之二社之地,以奉祭祀。今又案兵,且欲合齊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請益甲四萬,大國裁之”。
蘇代為齊獻書穰侯曰:“臣聞往來之者言曰:‘秦且益趙甲四萬人以伐齊。’臣竊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人以伐齊。’是何也?夫三晉相結,秦之深讎也。三晉百背秦,百欺秦,不為不信,不為無行。今破齊以肥趙,趙,秦之深讎,不利於秦。一也。秦之謀者必曰:‘破齊弊晉,而後制晉、楚之勝。’夫齊,罷國也,以天下擊之,譬猶以千鈞之弩潰癰也。秦王安能制晉、楚哉!二也。秦少出兵,則晉、楚不信;多出兵,則晉、楚制於秦。齊恐,則必不走於秦且走晉、楚。三也。齊割地以實晉、楚,則晉、楚安。齊舉兵而為之頓劍,則秦反受兵。四也。是晉、楚以秦破齊,以齊破秦,何晉、楚之智而齊、秦之愚!五也。秦得安邑,善齊以安之,亦必無患矣。秦有安邑,則韓、魏必無上黨哉。夫取三晉之腸胃與出兵而懼其不反也,孰利?故臣竊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人以伐齊矣。’”
譯文:陘山戰役,趙國將聯合秦國攻打棄國。齊國為此恐懼,便指派田章用蹦武與趙國和好。叉溺齊國公予順予做人質。
趙惠文王非常高興,於是按兵不發並告訴秦國説:“齊國把陽武贈給我國又送來順子當人質,我國要解除對它的討伐。為此冒昧地通知貴國的官員們。”秦昭王派公子他前往趙國,對趙王説:“齊國相約貴國一同救援魏國,但事後卻背棄信約,齊國是不可信賴的,貴國認為齊國不守信義,把要討伐齊國的事通報了我國,而且贈送方圓十二里的土地,用來供祭祀之用。觀在貴國又按兵不動,而且想要接受齊國的陽武與它和解,這是我所不知道的。請讓我國增派士兵四萬,出貴國去決斷。’蘇代替齊國送給穰侯一封信説:“我聽到道往的行人説:‘秦國將要增援趙國四萬兵力來進攻齊國。’我私下認為要肯定地告訴我國的國王説:‘秦王精明而善於謀劃,穰侯明智而善於辦事,一定不會增援趙國四萬兵力來進攻齊國。’這是為什麼呢?趙、魏、韓三國聯合,這是秦國的深仇。它們上百次的背棄秦國,上百次的欺騙秦國,秦國都不算是不守信用,不算是不講道義。現在打敗齊國去壯大趙國,趙國是秦國的深仇大敵,這樣不利於秦國。這是一。
秦國的謀士一定説:‘打敗齊國讓三晉疲睏,然後制服三晉和楚國。’齊國是一個疲憊的國家,用天下各國的兵力進攻齊國,就好比用於鈎重的強弩去擊破一個潰爛了的毒瘡,它必然滅亡。秦王怎麼能制服三晉和楚國呢?這是二。
秦國出動軍隊少,那麼三晉和楚國就不會相信秦國;出動軍隊多,那麼三晉和楚國就會認為受秦國控制。齊國恐懼,一定不會投靠秦國而去投靠三晉和楚國。這是三。
齊國割讓土地以充實三晉和楚國,那麼三晉和楚國就安定了。齊國出動兵力,秦國反而會受到軍事壓力。這是四。
這實際上是三晉和楚國利用秦國來攻破齊國,又利用齊國來攻破秦國,為什麼三晉和楚國會這樣聰明而齊國和秦國這樣愚蠢呢?這是五。
秦國取得了安邑,好好地安撫齊國,也就必然沒有禍患了。秦國有了安邑,韓、魏兩國一定會失去上黨的。取得三晉的樞紐地帶,跟出動軍隊卻害怕全軍覆沒,哪一個有利呢?所以我私下對我們國王説:‘秦王精明而善於謀劃,穰侯明智而善於辦事,一定不會增援趙國四萬兵力來進攻齊國的。’”
編者簡介: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敍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敍錄》,敍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