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限(拼音:xià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見於西周金文 [2]  ,古字形左邊像山丘,右邊像人眼,合起來表示視線被高山所阻擋。限本義是阻隔、阻擋。又特指起阻擋作用的門檻。又由阻隔引申為限定、限制,還引申用作名詞,指限定的範圍,也引申為權限。
中文名
拼    音
xiàn
部    首
阝(左)
五    筆
BVEY(86);BVY(98) [3] 
倉    頡
NIAV [3] 
鄭    碼
YXO [3] 
筆    順
橫撇彎鈎、豎、橫折、橫、橫、豎提、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2056)
平水韻
上聲十五潸 [4] 
注音字母
ㄒㄧㄢˋ
筆畫數
2+6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9650 [3] 
異體字
䦘、㡾、𣐻、𨹨、𨵬、𨹎
四角號碼
7723₂ [3]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關於“限”的來歷,許慎《説文解字》認為它是一個形聲字,左邊是“”,字形像階梯,也有山丘的意思;右邊是“”(gèn),作聲旁。也有人認為“限”是個會意字。“限”最早見於西周時期,從西周金文(舀簋)的字形來看,“限”的左邊是“阜”,意為高丘;右上部是一隻大眼睛,其下是一個面向右側立的“人”;這表示一個人回頭看,但被高丘所阻限,無法極目遠眺。小篆的形體,其左的“阜”並無多大變化,右上部的眼就寫作“目”形,但是其右下角的“人”變成了“匕”,看不出人形了。到了隸書和楷書階段,其右部發生了很大的偽變:左部的“阜”變為左耳旁“阝”,右部的“目”字缺失一橫寫作“日”,右下的人仍寫作“匕”。楷書寫作“限”,完全失去“目”“人”之形了。 [5]  [18] 
“限”字的本義是“阻隔”,如:“南有巫山、黔中之限。”(《國策·秦策一》)由“阻隔”引申為“限制”。由“限制”之義又可引申為“界限”。“限”字也當“門檻”講,因為“門檻”的作用是“限制”。如孟郊《徵婦怨》“漁陽千里道,近如中門限”。 [5]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文言〉阻隔。
separate;
cut off;
sunder
韓非子·初見秦》:“齊之清濟濁河,足以為限。”
曹丕《燕歌行》:“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限絕
限制;規定範圍。
limit
韓愈《禘祫議》:“右今月十六日敕旨,宜令百僚議,限五日內聞奏者。”
限定;限量;限行
〈文言〉指加官,進爵。

諸葛亮《答法正書》:“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

名詞
〈文言〉門檻。
threshold
後漢書·臧宮傳》:“會屬縣送委輸車數百乘至,宮夜使鋸斷城門限。”
韓愈《贈張籍》詩:“君來好呼出,踉蹡越門限。”
門限;户限為穿
事物或時間的分界;一定的範圍。
barrier;
boundary
史記·梁孝王世家》:“十九年,漢廣關,以常山為限,而徙代王王清河。”
界限;期限;上限;權限
期限。
deadline
後漢書·陳蕃傳》:“又三署郎吏二千餘人,三府掾屬過限未除。”
老舍《二馬》第三段十二:“好在你要是給我兩個禮拜的限,也許有點眉目。”
限次
〈文言〉特指大限,死期。

呂岩《沁園春》詞:“限到頭來,不論貧富,着甚幹忙日夜憂。”

〈文言〉期望。

屈原《九章·懷沙》:“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

〈文言〉官階,官爵。

諸葛亮《為后帝伐魏詔》:“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文言〉指腰部。

《周易·艮卦》:“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黃道之差,始自春分秋分,赤道所交,前後各五度為一限。

阮元《疇人傳·唐四·一行下》:“初黃道增多赤道二十四分之十二,每限損一極,九限數終於四率。

以上參考資料: [6-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下】【𨸏部】乎簡切(xiàn)
阻也。一曰門榍。從𨸏艮聲。
【註釋】①門榍(xiè):門檻。 [9] 

説文解字注

阻也。《廣韻》:度也。齊也。畍也。皆其引申之義。
從𨸏,𥃩聲。乎簡切。古音在十三部。一曰門榍也,此別一義,而前義可包之。木部曰:門限也。是為轉註。其字俗作㡾。 [10] 

廣韻

胡𥳑切,上產匣 ‖艮聲文1部(xiàn)
限,度也。齊也。界也。胡𥳑切。五。 [11]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 限;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6
《廣韻》乎𥳑切。《集韻》《韻會》《正韻》下𥳑切,竝音硍。《説文》:阻也。《玉篇》:界也,度也,齊也。《易·艮卦》:九三艮其限。注:限,身之中也。三當兩象之中,故曰艮其限。《戰國策》:南有巫山黔中之限。《史記·平準書》: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
又《説文》:一曰門榍也。《玉篇》:閾也。《廣韻》:與䦘通,門閾也。
又《集韻》《正韻》竝魚懇切,音峎。《集韻》:切急意也。
又《韻會小補》:胡艮切,音恨。《釋名》:艮,限也。時未可聽物生,限止之也。
又葉胡蹇切,音峴。顏延之《陶潛誄》:度量難鈞,進退可限。長卿棄官,稚賓自免。
又葉形甸切,音現。蘇轍《送孫提刑》詩:開軒揖佳客,退食事書卷。為政曾幾何,清風自無限。卷,去聲。 [12]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13]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10]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14]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規範】“阝”2畫,一筆寫成。
【寫法】“阝”窄“艮”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艮”略低。“阝”的鈎部在橫中線。“艮”,㇕(橫折)起筆於豎中線,收筆於橫中線;㇙(豎提)的豎段在豎中線;短撇起筆橫中線;捺起筆田字格中心,收筆高於㇙(豎提),捺腳超出上部。 [15]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6]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æn
先秦
王力系統
ɣ
ea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ɡ
rə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
rənx


rian


r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riɑ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riɑ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ri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ă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ɣ
æ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æ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æ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ă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二十六產

開口呼
二等
全濁
胡簡切
ɣæn
集韻
上聲
二十一混

合口呼
一等
次濁
魚懇切
ŋuən
上聲
二十六產

開口呼
二等
全濁
下簡切
ɣɪæn
中原音韻

去聲
寒山


齊齒呼

全清

xian
中州音韻


去聲
寒山






奚澗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八軫


次濁
魚懇切
ŋən

上聲
十產


全濁
下簡切
ɣan
分韻撮要

陽去聲
第二十五翻反泛發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ɕiɛn
51
去聲

北方官話
濟南
ɕiæ̃
21
去聲

中原官話
西安
ɕiæ̃
55
去聲

西南官話
武漢
ɕiɛn
35
去聲

西南官話
成都
ɕiɛn
13
去聲
文讀
西南官話
成都
xan
13
去聲
白讀
江淮官話
合肥
ɕiĩ
53
去聲

江淮官話
揚州
ɕiæ̃
55
去聲
文讀
江淮官話
揚州
xæ̃
55
去聲
白讀
晉語
太原
ɕie
45
去聲
文讀
晉語
太原
ɕie
11
平聲
白讀
吳語
蘇州
jiɪ
31
陽去
文讀
吳語
蘇州
ɦᴇ
31
陽去
白讀
吳語
温州
ɦa
34
陽上
文讀
吳語
温州
ga
34
陽上
白讀
湘語
長沙
xan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長沙
xan
55
陰去
文讀
湘語
雙峯
ɣæ̃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han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ha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han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han
54
陽去

閩語
潮州
haŋ
35
陽上

閩語
廈門
han
33
陽去
文讀
閩語
廈門
an
33
陽去
白讀
閩語
福州
aiŋ
242
陽去

閩語
建甌
xaiŋ
44
陽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7]  、《漢語方音字彙》 [1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1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5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5-07-24]
  • 4.    平水韻 十五潸  .搜韻[引用日期2019-07-17]
  • 5.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620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1卷 [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73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16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441-4442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88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2925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87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50
  • 13.    説文解字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7-18]
  • 14.    [清]張玉書 等 編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350
  • 1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77
  • 16.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8]
  • 1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7]
  • 18.    宰予.漢字中的“耳朵旁”——是阜是邑,亦地亦人[J].博物,2019,(第3期).:57
  • 1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06:25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