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里·凱末爾

鎖定
阿里·凱末爾(1867年—1922年),奧斯曼帝國末期的記者和詩人,一度官至奧斯曼帝國內政部長,有大維齊爾(宰相)頭銜,也是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的曾祖父。 [1-2] 
大名鼎鼎的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和阿里·凱末爾並不沾親帶故,實際上,兩人是政治舞台上的冤家對頭。 [2] 
中文名
阿里·凱末爾
別    名
蒙朱拉爾·考亞斯·巴爾蒙久·艾哈邁德·艾凡迪 [2] 
國    籍
奧斯曼帝國
出生地
土耳其中部坎基裏卡爾法特村
職    業
政治家、記者和詩人
曾    孫
鮑里斯·約翰遜

阿里·凱末爾人物生平

出生於1867年的阿里·凱末爾原名蒙朱拉爾·考亞斯·巴爾蒙久·艾哈邁德·艾凡迪,阿里·凱末爾是他在創作詩歌和散文時用的筆名。
從青年時代開始,阿里·凱末爾就是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擁護者,曾因反對君主制度入獄,後經埃及流亡歐洲。 [2] 
1908年7月,獲悉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結束專制統治,阿里·凱末爾返回祖國,迅速成為新聞和政界的新星,英國《泰晤士報》注意到了他和他所屬的政黨“自由聯盟”,將阿里·凱末爾描述為“土耳其最傑出的文人之一,非常受歡迎的演説家”。 [2] 
1909年4月,奧斯曼軍方發動政變,罷黜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擁立其兄瑞德·艾芬迪即位。阿里·凱末爾不得不再度背井離鄉。
這次,英國成為他的避難所。此後不久,他的英裔瑞士妻子温妮弗萊德誕下一子,取名奧斯曼·威爾弗雷德·凱末爾。 [2] 
阿里·凱末爾又一次結束流亡已是1912年秋天。回國後,他發表了反對由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和黑山組成的巴爾幹同盟的演説。
正是以黑山向奧斯曼帝國宣戰為開端,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令奧斯曼帝國喪師失地,丟掉了在歐洲的大部分疆土。戰爭的失敗,為這個統治歐亞大陸交界地帶6個多世紀的老邁帝國敲響了喪鐘。 [2] 
1919年5月19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阿里·凱末爾踏進了新生的土耳其內閣,出任內政部長。在這個階段,土耳其政壇出現了“兩個凱末爾”對峙的局面。
美國地緣政治專家羅伯特·卡普蘭在《即將到來的地緣戰爭》一書中説:“(穆斯塔法)凱末爾宣佈,不管是誰,只要講土耳其語,生活在土耳其,就是土耳其人。”相反,阿里·凱末爾主張尊重少數民族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反對強行推廣土耳其語。 [2] 
1919年7月3日,阿里·凱末爾已辭去內政部長職務,成為在野的反對派領袖。 [2] 
辭官不做後,阿里·凱末爾和其他一些志同道合者成立了“親英派社團”。該組織的主張非常激進,主張土耳其應該成為英國的保護國,支持英國接管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
在希臘入侵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期間,他拒絕支持新的軍事領袖穆斯塔法·凱末爾,因此被參加土耳其革命的眾多民族主義者視為“賣國賊”。 [2] 
1922年10月,協約國向安卡拉的土耳其革命政府發出召開洛桑和會的邀請,同時受到邀請的還有蘇丹領導的奧斯曼政府,但後者早已因為無法代表多數民眾利益而聲名狼藉。很快,土耳其革命政府通過法令,宣佈自1922年11月1日起永久廢除蘇丹制度。 [2] 
3天后的11月4日,阿里·凱末爾在伊斯坦布爾被捕,隨即被押解到安卡拉,面臨叛國罪指控。當年11月6日,在新政權的二號人物努雷丁·帕夏將軍授意下,阿里·凱末爾被私刑處決。
一羣人用棍棒打爛了他的頭顱,用刀把他割得鮮血淋漓,用石頭把他砸得不成人形。正如努雷丁在前往洛桑談判時描述的那樣,“血肉模糊的屍體被吊起來示眾,胸前掛着個牌子,上頭寫着‘阿廷·凱末爾’”。“阿廷”是亞美尼亞人常用的名字,用在這個場合的意思就是“土奸”或“精神亞美尼亞人”,飽含侮辱意味。 [2] 

阿里·凱末爾人物關係

曾孫:鮑里斯·約翰遜,英國首相。 [1] 
妻子:温妮弗萊德。 [2] 
兒子:奧斯曼·威爾弗雷德·凱末爾。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