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瑟·克萊曼

鎖定
阿瑟·克萊曼也譯作凱博文(Arthur Kleinman),醫學博士(Stanford University)。他是哈佛人類學資深教授、哈佛醫學院的社會和心理醫學教授、美國科學院和文理科學院院士、哈佛亞洲中心主任、復旦大學名譽教授、國際醫學人類學領軍人物。 [1] 
中文名
阿瑟·克萊曼
外文名
Arthur Kleinman
主要成就
1980年獲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醫學人類學勳章
學    位
博士
職    稱
教授
職    務
美國科學院和文理科學院院士、哈佛亞洲中心主任

阿瑟·克萊曼個人簡歷

現為復旦-哈佛醫學人類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他是國際醫學人類界和精神衞生研究領域主要代表人物。
1982年,成為哈佛大學文理研究生院與哈佛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
1999年至2001年,任哈佛大學社會醫學部主任;
2004年至2007年,任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主任。

阿瑟·克萊曼所獲榮譽

1980年獲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醫學人類學勳章。1982年起任哈佛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終身教授。他曾擔任哈佛醫學院社會醫學系系主任和哈佛人類學系系主任。在文理和醫學院同時獲得終身教職,在哈佛屬於殊榮。
他1983年起是美國科學院醫藥學部的終身委員,還是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社會科學委員會顧問、世界衞生組織(WHO)顧問、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顧問。他曾獲美國人類學最高獎博厄斯獎、世界精神衞生聯合會傑出公民獎等等許多國際獎。他還是許多國際著名基金會的專家、顧問。他是國際醫學人類學的最著名專家,國際上幾乎有一半的醫學人類學專家是他的學生。
克萊曼與中國的關係十分友好,是上海的榮譽市民。

阿瑟·克萊曼主要研究

醫學人類學(Medical Anthropology)

阿瑟·克萊曼學術成就

作為二十世紀引領醫學和人類學以及心理學展開對話的先行者之一,克萊曼教授是當代醫學人類學和社會醫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三十多年來,他桃李滿天下,足跡遍佈全球,帶領過無數的醫生、公衞學家、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進入醫學人類學的領域,啓發了許多學生將醫學人類學的觀念應用於全球性的疾病防治,對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衞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學理基礎和實證依據。作為西方學界經過醫學訓練的專家(MD) ,他首倡以文化人類學方法重構心理醫學體系,探索“以病人為主體” 的研究和診療手段,借鑑非西方文化中醫治病痛的經驗,來改革純粹依賴科技和儀器(“缺乏人情化”) 的治療制度。通過強調文化在治療中的重要性,他豐富了醫學人類學和社會醫學的內涵。
克萊曼對華人世界身心健康的研究也貢獻卓著。早在1970年代,他就在中國台北開始以人類學田野觀察手段對日常生活中的中西醫診治實踐進行研究。從1980年代起,他與我國北京、上海、湖南和廣東等地的醫學科研人員和社會學家開展長達20多年的學術合作和交流,是改革開放之後首位以批判態度將憂鬱症概念介紹給中國同行的西方學者,大大推進了我國精神衞生領域治療手段和學術研究的專業化和國際化進程。
克萊曼數十年來的學術生涯,最卓著的貢獻是對不同語境和條件下人類“疾痛經驗”的深刻體察,以精神醫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宗教、藝術、心理治療、倫理學的全觀視野,去理解人生中無所不在的病痛、苦難和限制。研究主題包含神經衰弱、憂鬱症、疾患體驗、求醫行為、臨牀交流、醫療倫理、慢性疾患的社會過程和跨文化比較研究,其研究內容包自殺在內的各種社會性痛苦及其所隱含的道德意義。
此外,他還開設過許多聞名遐邇的講座,包括耶魯的Hume講座、史丹福大學的Tanner講座、赫爾辛基大學的Westermarck講座等等,並曾獲頒2001年Franz Boas Prize(美國人類學學會的最高殊榮)、皇家人類學學院的Wellcome Prize、加拿大約克大學的榮譽博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傑出終身會員等等。
組織過的主要科研項目
代表作:
2006. What Really Matters Living a Moral Life Amidst Uncertainty and Dang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Rethinking Psychiatry from Cultural Category to Personal Experience. Free Press.
1988. The Illness Narratives Suffering, Healing,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6. Social Origins of Distress and Disease Neurasthenia, Depression and Pain in Modern Chin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人類學
1、是復旦大學“海外名師”計劃的首位榮聘教授
由於凱博文具有一般人文和社科專家少有的橫跨人類學、社會醫學和精神衞生領域的獨特學術背景,以及涵蓋面極廣的研究成果,復旦大學國際交流辦的沈肖肖副主任和復旦社會發展公共學院副院長張樂天推薦其為我校“海外名師” 計劃首位受聘人,對於引進世界一 流人才來推動我校教學和科研的專業化和國際化,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凱博文教授在復旦工作期間,與秦紹德書記和王生洪校長,就通過哈佛-復旦兩校交流、在復旦試行國內高校首個“雙博 士”(MD和PHD) 的博士培養計劃,達成初步共識。
2、 榮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和公共政策學院名譽教授
3、任復旦-哈佛醫學人類學合作研究中心榮譽主任
復旦-哈佛醫學人類學合作研究中心由凱博文擔任中心榮譽主任,任職於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哈佛人類學博士潘天舒擔任主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張樂天教授擔任中心的復旦理事會主任,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資深教授華琛(Watson)任本中心哈佛理事會主任。
在克萊曼教授的建議下,“復旦-哈佛醫學人類學聯合研究中心”將由哈佛-燕京學社和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等國際著名學術機構和基金會提供研究資助和指導。通過舉辦國際學術研討、培訓專業師資、翻譯和撰寫醫學人類學專著以及開展雙方研究生和科研人員的課題合作和交流互訪,來達到推動復旦大學醫學人類學在教學和研究方面的實質性發展。
4、倡導和舉辦復旦-哈佛“文化與健康” 學術論壇
以當代人類學視野中的醫學實踐和衞生政策為主旨,凱博文教授以總顧問身份,主持復旦大學 —哈佛燕京學 社“文化與健康”論壇。論壇的目的在於展示國外醫學人類學研究最近進展,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健康問題熱點,反思傳統醫學模式對異文化的影響,深入探討人類學對醫學研究的促進推動作用,開闢醫學、公共衞生政策、健康研究新思路。
5、 幫助提升人類學和社會學教學水平和學生科研能力
在復旦期間,克萊曼教授為我院和校內相關相關係科的師生共舉辦6次專題講座,內 容涉及當代人類學和社會醫學最為關注的議題,同時也是其個人近 40年學 術活 動的總 結。凱博文還與文 化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生和社會學社的進 行了小范 圍的講 學和交 流活 動,為擴大學生的學術視野,掌握國際最新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提 供了寶貴的機會。在凱博文推動下,我院博士生已與哈佛人類學系學生開始醫學人類學領 域的合作研究。
6、任《復旦-哈佛當代人類學叢書》專家委員會主任
作為專家委員會主任,凱博文教授欣然為《復旦-哈佛當代人類學書系作總序》。該書系的出版,是復旦與哈佛合作,為實現當代中國人類學走向國際化的一次意義深遠的有益嘗試。
7、 其他相關活動
由“復旦當代人類學講壇”由復旦-哈佛醫學人類學合作研究中心發起的“復旦當代人類學講壇”啓動,凱博文發表了以“人類學視野中的關愛和護理”為主題的演講。
此外,凱博文教授還先後接受SHANGHAI DAILY、《東 方早報》、《華爾街日報》(亞洲版) 和《復旦青 年》等媒 體專訪,為普及當代文化人類學、消除學界內外對於此學科的陳舊偏見,以及推動復旦人類學提高專業化、國際化並突出自身的辦學特色,作出了他自己的重大貢獻。

阿瑟·克萊曼主要著作

克萊曼著作等身,曾編著專書將近三十種,在人類學、醫學和公共衞生等學科的核 心和權威期刊和發表學術論文超過兩百篇。
其已被翻譯成中文的幾本著作被收錄在《復旦-哈佛當代人類學叢書》的出版書目中,主要在於下面幾本:
全球藥物——倫理、市場與實踐》
這些醫學人類學的書的出版,對展示人類學學科內部的重大調整以及醫學人類學本身的迅速發展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參考資料
  • 1.    何明主編,西南邊疆民族研究 第8輯,雲南大學出版社,2010.12,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