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巴斯·米爾扎

鎖定
阿巴斯·米爾扎(Abbas Mirza,1789年8月26日 - 1833年10月25日),通稱元帥太子(عباسمیرزا波斯語),是波斯的卡扎爾王朝皇太子。作為的波斯軍隊早期現代化改革者,他在與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的戰爭獲得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員的聲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生活簡樸。 [1] 
中文名
阿巴斯·米爾扎
外文名
Abbas Mirza
別    名
元帥太子
出生日期
1789年8月26日
逝世日期
1833年10月25日
人物生平
他雖不是法塔赫·阿里·沙阿(1797-1834)的長子,但卻被立為王儲,1798年任阿塞拜疆省省長,1804年,俄伊戰爭爆發,這次戰爭的起因是1800年俄國吞併格魯吉亞,此前,格魯吉亞在名義上一直接受波斯的統治。波斯人幫助格魯吉亞人阻止俄國人的吞併行為,激起了俄國人的怒火。 1804年,俄國入侵波斯 由西辛奧夫將軍指揮。 米爾扎任伊朗遠征軍司令,率兵三萬人抵抗,1804年,埃奇米阿津之戰 進行了三天,擊敗了西塞諾夫將軍指揮的俄軍,年底,阿拔斯·米爾扎解了埃裏温城之圍,迫使俄軍撤退。 1809年,阿拔斯通過招降納叛,組建了俄式新軍“巴哈杜蘭”。1805-1813年游擊戰爭斷斷續續地在整個高加索及裏海海岸地區展開。 1812年10月31日,阿斯蘭杜茲之戰,俄軍突然進攻阿拔斯·米爾扎,迫其向阿拉斯河撤退。 1813年10月12日,《古利斯坦條約》簽訂,依約波斯將格魯吉亞及高加索諸省割予俄國。
這次這次戰爭的失利使的阿巴斯·拉爾扎看到了改造卡扎爾武裝的必要,他開始派遣學生到歐洲學習西方技術,第一批學生在1811年就出發到英國,第二批學生於1815年前往。1812年在阿塞拜疆首府大不里士開設印刷所,鼓勵翻譯歐洲的軍事書籍,他還在大不里士創辦起火藥廠和造炮廠。他請英國軍事顧問訓練一支新軍,教授使用步兵隊形和步兵與炮兵緊密合同戰術。這支軍隊在1821-1823年同奧斯曼土耳其人的作戰中嶄露頭角。
1821-1823年,同土耳其的戰爭 這次戰爭由俄國人陰謀挑起,也由於土耳其人保護從阿塞拜疆逃出的叛亂部落引起。1821年,阿拔斯·米爾扎向西進至土耳其,隨即來至凡湖地區。與此相應,由巴格達德帕夏率領的土耳其軍隊也向東侵入波斯,但被擊退。1821年,波斯人在北方因埃爾祖魯姆之戰而使其入侵土耳其的活動達到了轉折點,此戰,阿拔斯·米爾扎率3萬人打敗了大約52000名土耳其軍。1823年,雙方最終訂立《埃爾祖魯姆條約》,依約雙方均保持邊界現狀。
1825-1828年,第二次俄伊戰爭爆發,在發生邊界爭執後,阿巴斯·米爾扎的波斯軍隊在裏海海岸取得了作戰的成功。他們已到收復了全部失地,並打到了第比利斯的大門。他的軍隊,尤其是炮兵,遠遠勝於俄軍。但是,俄軍吃苦耐勞,紀律嚴明的特點再次拯救了他們,在伊凡·費奧多羅維奇·帕斯凱維奇將軍的率領下,俄軍發起了輝煌的反擊戰役。 1826年9月26日,根賈之戰,阿拔斯·米爾扎率3萬軍隊同帕斯基維奇的15000人對陣。初戰,波斯人取得了成功,但不久,波斯軍隊就因補給不利被迫後撤。 1827年,俄軍取得勝利,幾次非決定意義的戰鬥過後,帕斯凱維奇席捲了埃裏温並迫使大不裏投降。 1828年2月22日,《圖爾克曼恰伊條約》,依約戰爭結束,但波斯作為主要強國之一的角色也隨之結束。
這次失敗使得阿巴斯·米爾扎一蹶不振,他無意與再進行軍事改革,死前五年他盡力保全王儲位置,與眾兄弟做鬩牆之爭。1833年他在對呼羅珊叛亂分子的征討中去世 [1] 
參考資料
  • 1.    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第1冊第6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