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防災科技學院

鎖定
防災科技學院(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是中央部屬高校,隸屬於中國地震局,位於河北省廊坊市燕郊,毗鄰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全國僅有的以防災減災高等教育為主、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院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列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單位。學院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應急管理學院建設首批試點學校、河北省省級碩士立項建設單位。 [1-2] 
學院始建於1975年,其前身是國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學校,1985年升格更名為“地震技術專科學校”,1992年更名為“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2006年2月升格更名為“防災科技學院”。
截至2022年6月,學院圖書館紙介藏書103萬餘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3.4億元;設有14個教學單位,開設本科專業35個,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碩士人才培養項目;有全日制在校生9200餘人。 [3]  [32] 
2021年2月,應急管理部黨委決定合併華北科技學院和防災科技學院籌建應急管理大學 [33] 
中文名
防災科技學院
外文名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簡    稱
防災學院(IDP)
創辦時間
1975年
辦學性質
公立高校
學校類別
理工類
學校特色
中央部屬高校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1年)
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
主管部門
中國地震局
現任領導
卜昌森(黨委書記) [34] 
本科專業
35個
碩士點
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碩士人才培養項目1個
院系設置
14個教學單位
校    訓
崇德博智、扶危定傾
校    歌
《大愛無疆》
校慶日
5月9日
地    址
北京市通州區八里橋迤東(法定住所) [4]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開發區學院街465號(辦學地點)
院校代碼
11775
知名校友
李夏

防災科技學院歷史發展

防災科技學院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

1975年,國家組建“國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學校”。
1983年,學校遷至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更名為“國家地震局地震學校”。
防災科技學院校園景色
1985年,國家批准組建“地震技術專科學校”。
1992年,更名為“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

防災科技學院防災科技學院

2006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防災科技學院”。
2011年,被批准為第二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2012年,被批准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單位。
2013年,開始招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5] 
2016年,學校成為河北省省級碩士立項建設單位。
防災科技學院
防災科技學院(5張)
2020年,入選“應急安全智慧學習工場(2020)”暨應急管理學院建設首批試點學校。

防災科技學院辦學條件

防災科技學院院系專業

截至2022年6月,學院設有14個教學單位,開設本科專業35個。 [3]  [32] 
學院(部)
本科專業
地球物理學(地震監測預測方向)、勘查技術與工程(應用地球物理)、地質學(含地震地質方向)、資源勘查工程、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 [35] 
地理科學、測繪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水利水電工程
地質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防災減災科學與工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通信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投資學、金融學、會計學、工商管理(企業信息化方向)
公共事業管理(應急管理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應急管理、應急技術與管理
漢語言文學、廣告學(廣告設計)、網絡與新媒體
英語專業(翻譯方向、商務英語方向)
- [25] 
- [26] 
- [27] 
- [28] 
參考資料: [24] 

防災科技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22年6月,學校有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省部級教學科研團隊13個。 [32] 
截止2022年9月,教師隊伍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89.4%,高級職稱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43.7%。學院擁有一批包括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地震系統先進工作者、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省級優秀教師等在內的專家和教授。同時,學院作為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培訓基地,與中國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國地震台站對口共建,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引進了包括汶川地震災害損失評估首席專家袁一凡在內的10餘名專家教授到校任教,聘請了地震系統5位院士為學院顧問,17位研究員、教授為學院客座教授。 [6] 
防災科技學院 防災科技學院

防災科技學院學科建設

截至2022年6月,學校獲批省級重點學科(固體地球物理學)和重點發展學科(地質工程)各1個。 [32]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列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單位,面向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管理領域培養資源與環境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有省級重點學科和重點發展學科各1個。
類別
名稱
省級重點學科
固體地球物理
省級重點發展學科
地質工程 [31] 

防災科技學院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2年6月,學校有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地球物理學、勘查技術與工程)、5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地質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網絡工程)、3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地質學、地質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擁有1門國家級一流課程(自然災害概論)和9門省級一流課程。建有地震科學、工程地震、土木工程、信息技術等多個實驗中心,有各類實驗室87個。 [32] 
截至2018年4月,該校被教育部批准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作單位;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批准為“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
該校建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省級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高地、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省級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項目等各類“質量工程”項目。獲得第五屆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以及第六屆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 [7] 
截至2022年6月,學校有5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9]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地球物理學、地質學、測控技術與儀器、網絡工程、地質工程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地球物理學、勘查技術與工程
省級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高地
防震減災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高地(地球物理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公共事業管理)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地球物理學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防災科技學院——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 [22] 
  • 實踐教學
截至2018年4月,該校建有地震科學、工程地震、土木工程、信息技術等多個實驗中心,有各類實驗室86個,擁有各類地震監測類儀器;有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00多個。

防災科技學院學術研究

防災科技學院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6月,學校有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地質野外教學實習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北川地震遺址建築物結構抗震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等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擁有河北省地震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中國地震局建築物破壞機理與防禦重點實驗室、河北省地震災害防禦與風險評價重點實驗室、河北省地震災害儀器與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以及省級科普示範基地、防震減災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高地、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等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基地。 [32] 
類別
名稱
省部級重點建設實驗室
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規劃與地震應急救援重點實驗室
災害信息與應急管理系統國際合作實驗室 [8-9] 
研究機構
高教研究所、綜合減災研究所等

防災科技學院建設成果

截至2018年4月,該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科技攻關計劃項目、“863”計劃課題、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地震科技星火計劃項目等多項高水平應用研發項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防震減災科技成果獎等)。
2013年,該校共獲得各類科研項目8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中國地震局教師科研基金21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青年教師資助計劃26項、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中國地震局政策法規研究課題8項、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科技類)5項、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人文類)8項、廊坊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自籌經費項目2項。 [10] 
截至2013年11月,有49項科研項目通過評審驗收,其中地震行業科研專項1項、技術服務項目1項、河北省科技計劃項目1項、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2項、中國地震局教師科研基金21項、河北省高校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項、防災減災青年科技基金6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15項。獲得專利17項。 [11-12] 

防災科技學院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2年6月,學校圖書館館藏文獻103萬餘冊,“中國知網”“維普期刊”“匯雅書世界”“港澳博碩學術資源庫”“庫克數字音樂圖書館”等近30個電子資源數據庫。 [32] 
截至2019年底,圖書館紙介藏書達97萬餘冊,藏書以地球科學、工業技術、自然科學、文化科學教育、經濟、社會科學類為主,同時還適當採集哲學、心理學、政治法律、文學、藝術等多種學科類文獻。2020年,圖書館訂閲期刊1688種、報紙102種。
防災科技學院圖書館 防災科技學院圖書館
圖書館購置了“中國知網”“維普”“EBSCO” “匯雅書世界”“庫克數字音樂圖書館”“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等30餘個電子資源數據庫,包括92萬種中外文電子圖書、12000餘種電子期刊,560餘萬篇博碩士論文、450萬篇會議論文。圖書館自建了長達4000小時的視頻資源數據庫並投入使用。 [13] 
  • 學術刊物
防災科技學院學報》是由中國地震局主管,防災科技學院主辦的研究災害科學的科技期刊。創刊於1999年。本刊為《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等全文收錄。獲首屆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獎、首屆《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獎。 [23] 

防災科技學院科普獲獎

《農村精準到户地震避險設計與實例》,獲得2020年度全國應急科普十佳圖書 [20] 
2021年6月30日,入選河北省科普示範基地(第二批)名單。 [21] 
2022年7月,被擬推薦為河北省級創新創業學院。 [30] 

防災科技學院文化傳統

  • 校訓
崇德博智,扶危定傾
“崇德博智”,出自防災減災鼻祖張衡之《應間》:“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意為崇尚道德、博取智慧,取德才兼備、全面發展之意,寓含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和辦學理念。
“扶危定傾”,原意謂匡救危急傾覆中的國勢。《周書·梁御傳》:“宇文夏州英姿不世,算略無方,方欲扶危定傾,匡復京洛”。既寓含辦學理念——培養經世安邦的棟樑之才(原義),又凸顯了辦學特色——防災減災、扶危救難(引申義)。訓導師生鞏固專業思想、立志獻身防災減災事業,報效國家、服務人民。 [14] 
  • 學院精神
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求真務實、團結奉獻 [15] 
  • 校風
仁愛、嚴謹、儉樸、擔當
“仁愛”,是中華民族的至高美德,作為從事防災減災公益事業的大學和師生,更應該具備助難濟困、扶危定傾的愛心仁德和公益精神。“仁愛”體現了學院的核心價值訴求和所肩負的特殊使命。
防災科技學院校景
“嚴謹”、“儉樸”,是優良的治學態度和工作作風,是大學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學院精神“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求真務實、團結奉獻”的高度概括。
“擔當”就是勇挑重擔、敢於負責,體現了大學人應該具備的強烈社會責任感。防災學院人肩負着特殊的使命——為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而奮鬥,更應該具備敢於負責的擔當精神。 [16] 
校歌
大愛無疆
齊福榮 詞 田曉耕 曲
校歌 校歌 [17]

防災科技學院學校領導

防災科技學院現任領導

華北科技學院防災科技學院聯合黨委領導班子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
石峯、張瑞新、趙峯華
黨委常委
韓小乾、陳光、鄒光華、顧秀根、何本華、王平、韓國波、姜紀沂、徐立
黨委副書記 、主持工作副校長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崔麗娟
黨委常委、副校長、總會計師
黨委常委、副校長

防災科技學院歷任領導

黨委書記
校長/院長
姓名
任職時間
姓名
任職時間
馮學誠
1976.3-1976.12
馮學誠
1976.3-1976.12
何風
1976.12-1980.4
何風
1976.12-1980.4
高逢春
1980.9-1984.2
朱鳳鳴
1984.8-1991.6
劉琳
1984.2-1987.3
苗良田
1991.6-2000.4
趙文棟
1987.3-1991.6
何振德
2000.4-2006.8
謝樹清
1991.6-1994.9
薄景山
2006.09-2017.12
王玉秀
1994.9-1997.6
資料來源於學校官網 [18] 
苗良田
1997.6-2000.11
何振德
2000.11-2006.8
齊福榮
2006.08-2019.12

防災科技學院地理位置

  • 學校地址
學院坐落在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學校的郵編地址有兩種,其一為北京東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郵編為101601,其二為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郵編為065201。電話也有河北省廊坊市的區號0316和北京市的區號010兩種。學校學生的集體户口是河北省三河市。
防災科技學院 防災科技學院
  • 乘車路線
在北京市區乘公交車到八王墳東或乘地鐵一號線到大望路(從地鐵B出口出站向東直行),換乘開往燕郊的815(慢)路公交車,或從地鐵B出口出站向西直行換乘開往燕郊的811、812,或乘地鐵六號線到草房換乘819路,至“學院街”站下車,右轉即到學院。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